張馨儀
[摘 要] 當前,在中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問題成為突出且難以處理的問題。家庭養老模式隨著時代的浪潮開始越走越遠,社區居家養老模式逐漸突出,具有綜合優勢,在各個方面帶來了重大影響,但是研究發現,在實踐中,這種養老模式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文章就以湖南為調查點,探究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湖南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養老;問題;對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19. 073
[中圖分類號] C91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8)19- 0168-02
0 前 言
經研究可以發現,中國和外國相比,人口老齡化方面存在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第一,人口老齡化的增長速度比較快,別的國家的老齡人口比例要從8%上升到18%可能需要80年左右,而中國可能就只需要40幾年,足以表現出我國人口老齡化增長速度是非常之快的;第二,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與經濟發展速度不匹配,往往人口老齡化速度快于經濟發展速度,以至于出現了“未富先老”的困局,而大多發達國家多是“先富后老”,快速發展的經濟能為他們的養老提供足夠的保障。我國“未富先老”的現象使得中國在解決養老問題方面增加了難度,尋求一種合適的養老模式是現在我國解決老齡化社會問題需要考慮的重點。
1 家庭養老模式功能慢慢被弱化
家庭養老模式,即老年人和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由子女對自己的父母盡贍養義務,子女對父母進行照顧,以保證父母能夠安度晚年。這是一種傳統的養老模式。這種養老模式在我國已經實行了幾千年,是現代老人認為比較認同且理想的養老生活保障模式。但是,由于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及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使得“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大增加,家庭養老模式逐漸被淡化?,F在傳統的家庭模式開始逐漸解體,“421” 家庭贍養困難,傳統的養老模式,無論是經濟還是精力上都成了兩個獨生子女家族“難以承受之重”。家庭養老模式的功能雖然在逐漸淡化,但是不能完全否定其作用,現在的家庭養老模式是走向新型有效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過渡。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是在社會農業經濟下的產物,自然會隨著社會各個方面逐漸淡化或者取代。在傳統養老模式沒有辦法與社會發展形式相適應的情況下,必須尋求一種新的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以便解決社會養老問題。
2 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具備的優勢
所謂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就是,老人還是住在自己家里,社區在法制規范、政府主導下建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為老人提供醫療、吃穿、精神安慰等相關方面的服務,當然在享受服務的過程中需要向服務機構支付一定的服務費用。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算是一種較理想的養老模式。主要優勢有:①社區養老服務機構不同于養老院,只需要社區提供場地作為老齡人的日常護理服務中心即可。老人因為還是居住在自己家里,相當于吃住還是在家里,一切生活用品還能用得著,可以很大程度的節約資源,在養老成本方面得到減少,基本沒有太大的投資;②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服務項目和服務內容是豐富的,老人可以有多種服務選擇方式,并且服務費用也比較優惠,每位老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以及經濟能力來選擇需要什么服務,社區個性化實施服務項目,比較靈活;③有利于維護老人的身心健康,老人就在社區養老機構獲得生活中必要服務,且不用離開自己的親人、朋友,又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服務,老人家是非常喜歡這種新型的養老模式的;④社區養老模式需要足夠數量的對老人進行護理的工作人員,為廣大人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其中也包括為就業困難“4050”人員提供了一個再就業的好機會。綜上,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是一種適合現在中國發展形勢,符合中國國情,能夠被推廣并大力發展的新型養老模式。
3 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隨著社會發展,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加大,傳統養老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需求了。因此,在21世紀初,中國的許多城市已開始研究新的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日積月累,總結出了大量經驗。但是,隨著這種新型養老模式的實施,開始出現了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3.1 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服務項目還是比較缺乏
根據調查來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提供的服務項目大多是衣食住行、醫療、養生、娛樂方面的內容,比較注重老年人在物質方面的需求,但是對于老人心靈上的關懷、心理上的疏導、法律方面的支持幫助以及生活服務等內容卻沒有涉及多少,忽視了老人們精神層面的滿足與需求。就目前調查情況來看,老人們對于社區養老服務工作的總的滿意度只有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十六。老人對于服務機構提供的家政服務方面滿足率大概在22個百分點左右,護理方面8個百分點左右,聊天排解煩惱在3個百分點左右。根據數據可以發現,社區服務機構提供的項目滿意度不是很高。另外,社區以節約成本為主,在養老設施設備方面沒有過多的資金投入,無法滿足老人各方面的需求,服務人員也是缺乏專業護理知識,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實施道路任重而道遠。
3.2 提供社區服務資源的主體單一
就目前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來說,實行的是“政府承擔,社區包辦”的原則。對于社區服務資源的投入必然是作為公共物品,自然是被政府包攬的,就服務資源投入主體過于單一,主要表現如下:①就當前來講,養老服務中的設施設備還有服務資源幾乎由政府全權負責,帶有濃郁的行政色彩,給資源配置效率帶來影響;②民間非營利組織缺乏,志愿者隊伍沒能建立和發展起來,志愿者多是由學生、愛心人士、黨員等組成,具有隨時性,多變性;③目前的居家養老服務資源沒能實現供給的規模性。簡單來說就包括社區老人參與社區服務力度小,沒有過多的需求來讓政府提供大量資源,另外居家養老模式在全國各個地方實施,受當地政府影響,沒有制定一個統一標準,不具備設施、工作的規范性,不利于老人們積極參與,導致社區服務機構工作開展效率低。
4 對實施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提出的對策
4.1 社區居家養老模式需要提高社區的服務專業程度
對于提升服務專業程度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①確定服務對象,并進行適當擴大,將服務對象進行細分確定,如:“三無”老人、低保老人、高齡者、身體有缺陷的老人等,對于不同類型的老人,政府給予社區服務的支持力度也是不同的,根據細分應當提供個性化服務。例如,對于“三無”老人,政府應當為他們購買社區服務,對于低保老人,應該建立抵償服務制度,對于有經濟能力的老人,就應該進行有償服務等;②為滿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確定好服務內容。經研究調查,老年人對精神的渴望比對物質的需求更加強烈,社區服務者應該多增加心理疏導,人文關懷等方面的內容;③提高社會居家養老機構工作人員的服務水平。老人們是需要被人認真護理的,所以提供服務的工作人員需要具備專業的護理知識以及業務能力,嚴格來說,是需要具備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證的。
4.2 針對社區養老服務提供多元化主體
因為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增長比較快,形成了一種“未富先老”的基本國情,以至于國家和政府不可能對老人們提供完全類似于福利的無償服務,就目前有的社區居家養老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福利,社區服務資源是一種由個人、政府以及國家共同打造的“公共用品”。社區要實現養老服務的主體多元化,首先需要發揮政府的主導及引導作用,政府在公共服務事業中充當一個統籌規劃的角色,注重正確的觀念引導,制定合理政策計劃,動態監督過程。其次,政府應該鼓舞民間資本的大量注入,中國當前的法律法規對非營利組織的認同感缺乏,一些針對老人的優惠政策在社會上也變得少了或者沒有了。在社會服務這方面還是得充分鼓勵社會力量加入,這也將是未來社會居家養老模式的發展趨勢。最后,需要家庭成員在這種社會養老模式中發揮重要作用。社會居家養老服務雖然很大程度上分擔了一個家庭贍養老人的壓力,但是并沒有減輕家庭對老人該盡的責任。從現實意義上講,政府針對社區的養老服務投入的資源都是有限的,而且社會對于社區養老服務的參與度也不是穩定的,所以,存在血緣關系的傳統的養老關系還將長久的作為社會居家養老模式的系統核心。在社區服務的建設中,要清楚地知道政府、社區、家庭等各個成分在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中互相存在怎樣的關系,并且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尋求多元化服務主體,努力提高社區服務的專業化程度。
4.3 為實現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標準化努力
對社區居家養老模式進行標準化建設,建立一定的制度,不僅能夠降低建設成本,提高建設效率,還能夠促進社區居家養老機構的長期發展。不管是湖南也好還是全國其他地方也好,都是需要進行一個社區養老模式的規范的。相關人士收集全國各地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建設特點以及實施特點,進行總結,尋求異同點,抓住它們的共同點制定出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一個標準指標,再結合地區的實際情況,加入個性化服務,完成全國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標準化與個性化結合目標。目前因為國家對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還沒有制定一個標準,各個地方就像失去指揮一般,沒有標準作為指向標,沒有規律可循,導致工作效率低下,針對這種情況, 模式標準化與個性化結合模式應該被盡力建立起來。
5 結 語
本文針對湖南社區居家養老模式進行調查研究,進行探討。簡單來說,不管是中國哪個地方,對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這方面都應該實現服務主體的多元化,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在全國范圍內對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制定一個規范,全面推廣和實施,努力解決我國當前的養老難題。
主要參考文獻
[1]俞賀楠,王敏,李振.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出路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1(1).
[2]王凡.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關于我國養老模式的一點思考 [J]. 科 教文匯,2008(1).
[3]楊春華.城市社區居家養老的困境和出路[J].前沿,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