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培錁
[摘 要] 知識產權商用是提高國家核心競爭能力的重要抓手。文章通過考察知識產權商用化的基本特征、基本表現形式,分析了我國知識產權商用化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并提出了自己認為合理的對策,希望能推動我國知識產權商用化發展,為我國的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
[關鍵詞] 知識產權商用; 中國; 創新驅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19. 076
[中圖分類號] DF5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8)19- 0174-03
1 知識產權商用的基本特征
1.1 主體的多樣性
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從事交易活動的主體,都可以是知識產權商用的主體。是否以營利性為目的不是認定知識產權商用主體的標準。具體來說,企業、專業服務機構、社團等等,甚至個人,都可以進行知識產權商用化的活動。
1.2 前提的專業性
知識產權商用與一般的市場經濟活動有相同之處,都要以誠實守信作為第一前提,都要遵循既定的經濟規律和市場機制。知識產權商用與一般的市場經濟活動也有不同之處,其更要求知識產權制度必須完全確立,不僅如此,諸如《合同法》、《訴訟法》、行政復議等相關法律法規也必須提供及時有力地援助。
1.3 操作對象的多樣性
知識產權商用的范疇非常廣泛。在科學、文藝等各種智力活動中,智力勞動者會創造出形形色色的勞動成果,知識產權就是對這些勞動成果的專有權利。再者,智力成果的信息發布與信息檢索,也是該成果的知識產權的重要內容,它們可以普遍地推動相關領域的知識水平和技術水平。第三,智力成果本身又能夠許可他人使用、允許他人加盟使用,對侵犯該成果的機構或個人,知識產權擁有者又有訴訟權。以上這些知識產權的相關內容,都可以被作為知識產權的商業價值來進行變現。
1.4 實現形式的靈活性
就研發層面而言,知識產權信息的發布與檢索,可以幫助相關主體明確研發主題、籌備研發資源、選擇研發角度;就生產層面而言,知識產權的商用化,可以使相關技術成果迅速應用,從而有力地保障相應產品的生產制造;就商業活動層面而言,知識產權的商用強化了定價權和競爭力;就保障層面而言,知識產權的商用是在法律方面的各項許可。
2 知識產權商用的基本形式
2.1 知識產權的內部實施
知識產權的內部轉化與實現,也就是知識產權的內部實施。知識產權的內部實施是我國當前最主要的知識產權商業化形式之一,也是知識產權商用化的初級和傳統的形式。在我國,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大型制造類企業的知識產權內部實施率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水平,而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由于很少具備直接進入市場競爭環境的能力,其成果也很少直接應用于經濟生產,其知識產權的內部實施率普遍較低。
2.2 知識產權的外部流通
知識產權的外部流通即知識產權的對外許可與轉讓等。對外許可,指允許第三方按照約定方式享有知識產權的實施使用權,依據許可權限與時限的不同,主要分為普通許可、獨占許可、排他許可三大類型。對外轉讓,指知識產權出讓主體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及雙方所簽訂的轉讓合同之約定,將知識產權所有權出讓給知識產權受讓主體的法律行為,通常情況下,知識產權轉讓僅指合同轉讓,特殊情況下也包括繼承轉讓和繼受轉讓等方式。知識產權的外部流通有多種實現方式,比如雙方直接洽談、中介機構居間交易等等。
2.3 知識產權的金融服務
知識產權是國際競爭的核心要素,資本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內容。單獨運用或綜合運用質押融資、作價入股、知識產權保險、知識產權資產證券化等金融運作方式,有效或高效地實現知識產權的商業價值和技術價值,是近年來在中國非常流行的知識產權商用化的模式。但從國際范圍來看,這種知識產權金融服務的方式并不是特別流行。
2.4 法律訴訟
知識產權的商業價值還可以通過法律訴訟來實現,這是由知識產權的專業性特點所決定的。其常見形式,是知識產權的價值主張主體依據現有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即各種法律法律及相關政策,通過商業談判或者法律訴訟等方式來有效獲得實施許可、侵權賠償等各項費用的過程。知識產權天生具有的法律屬性決定了法律訴訟存在的必然性與可行性。但也要看到,法律訴訟模式深深受到其所處地區的知識產權法律狀況和知識產權保護環境的影響。
3 我國知識產權商用面對的主要挑戰
3.1 知識產權總體質量水平偏低
雖然我國專利的申請數量近年來連續排名世界第一,但質量總體水平并不高。近期爆發的中興事件中的芯片危機,就是顯證。這里面,有對關鍵產業和核心技術的研發還不足夠重視的原因,有專利維持時間較國際標準明顯短暫的原因,但最主要的,還是由于我國技術創新主體的知識產權意識不夠,為知識產權商用服務的服務機構的專業能力也不強。并不否認,我國的一些自主創新技術在國際上處于領先位置,但也要看到,即便對這些依靠技術,我們的知識產權保護方式也是非常有限的,我國的專利數量還不足夠多,我們的專利申請的撰寫水平還不高,因而,還做不到有效的保護知識產權。
3.2 知識產權商品形態復雜
知識產權商用的復雜性決定了知識產權商品形態的復雜,就針對交換與應用而生產出來的智力成果而言,其形態更加復雜。知識產權商用的主體為了利用知識產權商品的使用價值、實現它的商業使用,各種形式無所不用。再者,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知識產權商品的形態越來越抽象化、越來越虛擬化,實物產品已經不是知識產權商品的主要形態。但也需要承認,知識產權商品的抽象化與虛擬化對降低知識產權交易成本、促進知識產權商業化發展是有很大貢獻的,當然,這種便利也有其不利一面,就是知識產權的相關者們更加不容易進行辨識,進行商用活動的難度也對應提高了。
3.3 知識產權商用的服務能力偏低
在知識產權商用化的周邊,有許多的專業服務項目,這是我國社會服務業的最重要增長點。這些服務,包括知識產權的信息提供、代理運作等等,為各類知識產權的確權、使用和維護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知識產權的專業性的特點,決定了這些服務都需要專業的機構來運行,高回報使得這些服務的競爭也相當激烈,風險很大。在我國,知識產權的商業化服務通常是由政府主導的專業機構來參與運作的,但它們往往并沒有真正理解知識產權服務業的本質,而是簡單將其認為是代理服務,又有一些機構或者從業者視其自身為中介服務機構,這都極大制約了它們在信息咨詢、法律服務等方面的作用。知識產權商用服務機構能力和質量的參差不齊、適應性弱、行業規范和標準的缺失,都制約了知識產權商用化的發展。
3.4 促進知識產權商用的相關政策還存在某些缺陷
目前,就如何在商業收購中對相關知識產權提供保護、以及如何在國際貿易中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我國還沒有明確的實質性法規政策。我國已經頒布的知識產權保護法、科技法對如何在實際需求中進行技術創新、信息與風險的明顯不對稱等情況,并沒有提供明確的規定來解決;在稅收政策方面,對創新型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自主創新者等等并沒有針對性的措施,不利于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也不能在社會上形成正向的激勵;在金融政策方面,對知識產權的質押融資、保險理賠、證券化等等,目前還缺乏實質性的政策措施。
4 推動我國知識產權商用化的相關對策
4.1 積極廣泛地借鑒國際經驗
在知識產權的商用方面,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等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美國作為世界上科學技術最發達的國家,其眾多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每年產出巨量的智力成果,而美國國會所通過的《拜杜法案》等,確保了這些大學和研究機構即可以從聯邦政府獲得開展研究的必需資金,又能保留其智力成果的知識產權,因而極大促進了他們知識產權商用的積極性,這大約是美國能成為世界上知識產權商用化最成熟的國家的原因。
對知識產權市場化、商業化、金融化和提升國內制造業的技術能力的辯證關系,日本政府也有清醒認識。他們通過第三方來公正評估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價值,使得金融機構放心的根據估價來貸款給知識產權權利人,從而有效實現知識產權的商用。
4.2 大力完善我國知識產權商用的法律法規,積極出臺配套政策,完善知識產權商用整體戰略規劃
我國在2015年修訂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并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積極地推動了大學與科研機構的智力勞動成果的轉化。但也必須意識到問題依然在,如,我國知識產權商用所得稅的征收、知識產權的證券化等等,就還沒有相應的法律和政策文件。國有企事業單位的業績考核,也應該提出加入知識產權商用化的評定標準,并出臺知識產權商用整體戰略規劃,統籌各個地區、行業、產業、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個人間的知識產權商用化。
4.3 完善國家對知識產權商用的投入機制
以美國等國家在知識產權商用化方面的經驗為借鑒,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也應當推出有力措施來推動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和技術成果的轉移轉化。比如,以國家層面來出臺扶助中小企業的專項計劃,大力減免中小企業必須支付的知識產權管理費用;以國家名義成立基金,并承擔社會責任,以積極出資的方式來組織引導社會資本,就各知識產權專項來成立專用商用基金;加大銀行對知識產權融資的支持力度,調動商業銀行開展知識產權的財產權質押貸款業務的積極性。
4.4 加快知識產權商用專業人才培養和機構培育的進度,普及知識產權商用理念
高層次知識產權人才隊伍的建設非常重要,各級政府官員,各行業的企業家,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專業技術人才,都應當定期參加高級知識產權管理人才的專業培訓,打造大批既懂技術,又懂法律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大批“專利管理工程師”甚至是“高級專利管理工程師”,建設國家級別的知識產權人才數據庫,為我國知識產權服務行業提供智力支持。同時,我國也要建設一批知識產權商用高端服務機構。
主要參考文獻
[1]劉海波,劉亮.知識產權商用與創新驅動發展[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9):1026-1235.
[2]尹怡然.促進知識產權商用化助力產業轉型升級[J].廣東科技,2014(10):5-7.
[3] 斯亞奇,陳勁,王鵬飛.基于知識產權外部商用化的知識收入研究[J].技術經濟,20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