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豐
摘要:建盞是宋代斗茶文化的標志,因其造型、釉色、紋理、功能等優勢區別于其它的飲茶器具而廣泛流行于宋代,伴隨著茶文化的發展在歷史大放異彩。但是在經歷了千年之后,它所表達的美由世俗化的功能提升至審美層面,成為現代人在休閑生活中追憶、體驗宋代斗茶文化的載體。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茶文化的復興與發展,茶具文化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建盞作為中國茶具發展史上的典型代表,開始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推崇。
關鍵詞:建盞;藝術特點;表現形式;傳承發展;創新
一、建盞藝術的歷史內涵和發展趨勢
兩宋時期是我國古代藝術史發展的關鍵時期,彼時的陶瓷業和茶業都得到了里程碑式成就。宋朝時期,上至君王高官下至青衣百姓,都以點茶、斗茶、品茶為樂。他們飲茶方式不像現代“沖泡法”,而是極為講究的“點茶法”,對喝茶的環境、禮儀、操作方式都極其講究。待到高朋滿座之時,除以詩文唱和之外,常以斗茶為樂。北宋名臣范仲淹在與同僚章岷斗茶時有詩《和章岷從事斗茶歌》:“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而斗茶首選茶器,就是建盞。[1]
建盞是為茶而生的器物,與建茶一同進貢,一同興盛,一同衰微。由于南宋時期國勢一蹶不振,“斗茶”之風逐漸減弱,再加之建安地區連年民變,百業俱廢,建盞不再成為貢器;自元代后,由于飲茶習俗的改變,昔日備受青睞的建盞茶具不能適應社會需求而風光不再;地處建陽水吉的建窯爐火漸漸熄滅,燒制工藝慢慢失傳,造成建盞文化近600年的歷史斷層。和兩宋相比建盞昔日的盛況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是這一技藝并未完全消失,元末明初的文人陶宗儀還曾撰詩云:“越箋題句披蟬翼,建盞行茶沃兔毫。”并且宋元時期,日本的皇室貴族對中國產的瓷器絲綢等商品求之若渴。他們稱這些來自中國的寶貝為“唐物”,貴族都以擁有“唐物”為榮。
清蔣蘅《記十二觀》述:“元時武夷興而北苑漸廢”。雖然明初朱元璋廢除點茶之后,建盞沉寂多年。但它的藝術價值,不因點茶的興廢而轉移。作為瓷器本身,依然令人驚艷。新中國成立以來,建窯得到專業考古隊的發掘研究,建窯建盞燒制技藝,也得以大部分恢復繼承。隨著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建盞工藝才逐步得到恢復。廣大茶文化愛好者和收藏愛好者,在閱盡千帆之余,也逐漸開始被風格獨特的黑釉瓷明珠——建盞所吸引。
二、建盞的藝術特點和表現形式
建窯作為宋代名窯之一,宋元時期的福建建陽建窯以燒黑釉瓷而聞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烏泥色,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稱“兔毫盞”。也有燒成“鷓鴣斑”,“銀星斑”的,別致美觀。釉下毫紋,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跡作裝飾,因建窯瓷皆仰燒,釉水下垂,成品口緣釉色淺。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纖細毫紋,流速稍慢則粗,就成兔毫之狀。在宋時上自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無不視建盞為斗茶的最佳珍品,更是激發了眾多文人墨客的創作靈感,留下了許多贊譽有加的篇篇詩賦。[2]
建盞作為宋代社會特殊的文化載體,伴隨著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漂洋過海來到日本,并對日本陶藝產生深遠的影響。其中,“曜變天目”、“油滴建盞”等南宋曠世珍品被日本視為國寶級文物,飲譽四方。而建盞成之所以能成為宋代最受推崇的茶器,離不開它的藝術性、功能性、稀缺性。藝術上,它將黑釉瓷的裝飾藝術發揮到極致,以自然的高鐵胎釉,燒成變幻莫測的結晶斑紋,功能上,它保溫效果好,造型穩重簡潔,且精品萬中無一。而驚才絕艷的藝術家兼不稱職皇帝宋徽宗同志在所作《大觀茶論》中則認為“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建盞藝術的美學表現形式,具有深厚的藝術魅力和強烈的感染力。它除了日用功能、陳設審美、把玩品味,還表達了制盞藝人本身的思想情感,生活方式,審美愛好,造型意識,造物心理等,這些表現在精神世界方面的內容,決定了建盞的風貌、形制、結構和基本風格,是其藝術表現形式的延伸和發展。
三、建盞的傳承與發展
建盞,我國宋朝最著名的黑釉瓷盞,人們無不沉醉于它空谷幽蘭大隱的氣質,無不被它變化莫測氣象萬千的風情所傾倒,成為當時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們都認為是斗茶最佳的茶器,被視為珍寶。建盞的傳承的并不只是過去的歷史,而是過去延續至今的文化積淀,建盞工藝經數千年滄桑變遷,精工錘煉,歷代藝人的奇思妙想,如今已成一支藝術奇葩。建盞之所以能喚起人們美的感受,是因為它具有優美的畫面與生動的表現形象,將現實生活中美的精華在藝術作品豐富的意境中奇妙的展現,激發了人們對生活中美好情感的向往。
建盞的研究和復原,是考古學家、歷史學家、陶瓷學家和最早一批手藝人通力合作的結果。建盞文化的繼承和復興則需要廣大建盞人,包括建盞工匠、建盞玩家和建盞媒體、建盞研究者一起努力。而2017年金磚會議出現建盞的身影,也證明這努力得到了更多的承認。時至今日,一代又一代的工藝大師通過傳承與創新,成功的燒制出仿古建盞,建盞這一宋代名器又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成為茶人炙手可熱的品茗妙器,而近年來建盞也逐漸成為拍場寵兒,市場上興起也一陣建盞收藏之熱。[3]建盞的保護與傳承—立足當下,展望未來。發展是方向和前提,保護是重要的輔助手段。在探索建盞的發展道路中,我們必須認清現狀,以“開發中的保護”為原則,注重建盞文化的歷史傳承性和主題時代性,為發展建盞尋找一條光明大道。
四、結語
建窯是兩宋時期的名窯,以燒制黑釉瓷而聞名于世,其出產的建盞是歷史上著名的茶盞之一,同時建盞也是時代的產物,它集中的體現了宋代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體現了當時的美學思想和工藝技術水平;建盞還是宋代茶文化的產物,并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宋代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時下飲茶之風盛行,茶道文化也風靡一時。作為茶道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建盞,隨著現代茶道文化的風靡而逐漸為眾人熟悉。只有不斷的在發展中傳承,才能使這一古老的文化傳統繼續發光發熱,而如何傳承與創新,是每一人建盞手工藝人們值得深思的問題,更是時代所賦予的話題。
參考文獻:
[1]陳顯求,陳士萍,黃瑞福,周學林,阮美玲.宋代建盞的科學研究[J].中國陶瓷,1983 (01):58-66.
[2]周亞東.宋代黑釉建盞的盛行及其釉彩特征[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9 (03):86-92.
[3]劉水清.建盞:從功能到審美的轉變[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2,32 (06):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