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要:音色在聲樂藝術審美中大致分為:明亮、清脆、甜美、華麗、圓潤、柔和、暗、黑、低沉、渾厚等不同的音色,給聽眾不同的感受。如明亮的音色會給人一種輕松、明快、水靈、清新、爽朗的效果,讓人聽后充滿生機,積極向上,甚至會有一種沖動。
關鍵詞:心理調控;音色審美
如果把各聲音類別和色彩相比,那么男高音音色屬金黃色,女高音音色屬銀白色,所以歌劇里王子、英雄、公主等角色大都是由男女高音來擔當,這是由他們所處聲部、音色決定的。男中音音色屬紅色,男低音音色屬黑色,渾厚、低沉、黑暗的音色會給人一種沉穩、堅定、厚重、成熟的感覺,所以歌劇里皇帝、國王、父親大都由男中低音來扮演,這同樣也取決于他們的聲部和音色,以及人們在長期欣賞歌劇演唱過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種審美習慣。
一、心理因素對音色調控的作用
歌唱時我們的聲帶在心理意念指揮下,進行長短、厚薄、松緊變化,實現聲音高低變化。通常說話時的聲帶變化在整體振動的狀態下進行,但歌唱特別是唱高音或半聲時,聲帶在心理調控下進行局部、邊緣振動。在教學中常會出現學生唱高八度突然大跳下來唱低八度時,氣還端在上面聲音落不下來、音色不低沉、渾厚,漂浮,原因是歌唱各器官一直在高音狀態上進行,特別是聲帶處于變短、變薄、頻率高,局部振動的狀態下工作,突然轉換成低八度,聲帶變長、變厚,為一種低頻率整體振動狀態,從心理到生理都未及時準確地做出反應,心理調控不及時,生理狀態就會不到位。同理,從低聲區向高八度大跳時,往往會出現破音、音不準確,聲音不理想等現象,也是氣息、聲帶等發聲器官沒有及時做出調整的緣故。所以要想獲得好的聲音,心理因素在音色調控制方面起著關鍵的作用。
二、內心想象對音色的調控作用
想象是藝術的源泉,沒有想象就沒有藝術。要想獲得豐富的音色、美妙的歌聲,想象是不可或缺的。意大利的男高音歌唱家吉利為凱薩利所著的《心的歌聲》一書作序言時強調,“在發一個音之前,先要在思想上把它成形,并賦予它適當的色彩、音色和表情,從一個母音過渡到下一個母音,重要的是要從思想上去做。當想象正確的時候,生理部分就會有同樣的準確性,做出相應正確的反應和調節。聲樂演唱首先是在思想上建立我的歌唱。必須預先在心里想到所希望。音色過暗給人感覺聲音缺乏活力、生命力,往往會給人音準偏低的感覺,過亮給人單薄、尖銳、刺耳的感覺。好的音色應既明又暗,明暗適度。德彪西是“色彩音響”的偉大發現者,他的音樂優美纖細、色彩變化豐富、和聲運用光怪陸離,被公認為是印象主義音樂創始人。在演唱他的作品時大腦中要有一種和聲“色彩音響”的印象,在這樣心理調控下,歌唱者必須保持溫柔、纖細、精致、唯美的風格和淡雅的詩意。演唱時必須很好地掌握“半”和輕聲的技巧,避免運用硬起音,要運用軟起音,而且要力求每個音、每個字準確,干凈而不拖泥帶水,要求聲音的清晰和音色的透明性、抒情性,要求聲音能在有限的力度范圍內做出萬姿千態的音色變化和多層次的力度變化。演唱者要反復揣摩詞曲提供的典型意境、人物情感變化,才能產生豐富的想象,從而借助想象運用恰當的聲樂技巧,準確抓住歌曲所需要的聲音形象來刻畫人物、表現藝術意境。歌唱的形象思維是以聽覺表象為思維材料的,歌唱者依靠大量積累的聲樂知識和經驗,在大腦中形成正確的聲音形象。著名聲樂教育家沈湘教授說過:“歌唱一首新曲子,首先,要看譜子,在心里唱,在沒張嘴之前,自己的耳朵已經聽到了,哪兒該怎樣用嗓兒,哪兒該怎樣處理,都要在這時基本解決掉。
三、許多有經驗的歌唱家喜歡把要唱的作品,用色彩和畫面來規定它的情緒和總體設計。因為色彩和畫面能直接影響到歌唱的情緒,這種情緒能自然地將想要的聲音引領出來。如意大利抒情女高音利恰·阿爾巴內西的想象很特別,她認為:“表情和聲音音質是與唱詞對應的,要考慮到音質問題。我感覺能看見聲音,應該把某個聲音看作為絲絨,有的聲音如絲綢,有的像薄紗。我很愛用紡織品的素質去感覺、去想象聲音。”她把自己的聲音想象成飄浮在空中的絲絨、薄紗,在空氣中自由輕盈地舞動,在這樣一種心理調控下的聲音多么令人陶醉。
人的歌唱音色受心理因素影響,有著鮮明的情感色彩,具有特殊的音樂表現力。一般來說,人們高興時音色明亮高亢,悲傷時音色暗淡柔和,憤怒時音色粗獷僵直,緊張時音色尖銳刺耳。歌曲的藝術表現,就是要求歌唱者在演唱時充分利用人的音色變化,運用恰當的音色來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和表達不同的思想情感。
總之,歌唱者要想完成對一首歌曲或一部歌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須要通過想象來選擇和這個人物相吻合的聲音音色,在哪一句或哪個字上進行音色變化,力度對比都要事先設計好,反復練習,在演唱時才能自然地表現出來。這需要歌唱者在歌唱藝術實踐和現實生活中,努力鍛煉提高自己對生活、對藝術的深刻觀察力、敏銳感受力、豐富想象力。
參考文獻:
[1]李巧偉,張天慧.歌唱心理對人聲音色形成的調控作用[J].藝海,2012 (4):30-31.
[2]李巧偉,張天慧.發聲技術對歌唱音色的調控作用[J].大舞臺,2012 (3):31-32.
[3]劉晶.淺論聲樂表演的心理調控[J].成才之路,2009 (35):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