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振華
內容摘要:自冷戰結束之后,全球化浪潮開始席卷全世界,每個國家都或多或少卷入了全球經濟當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體系中扮演著各自的角色,根據產業鏈的價值分工提供各自擁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全球化使世界“合為一體”。然而,2008年金融海嘯之后,各國經濟遭受重創,國際貿易規模逐漸萎縮,全球化開始退潮,貿易保護主義漸漸抬頭,地緣沖突頻發,多國都爆發了反對全球化的抗議活動。在全球化退潮的大背景下,國際貿易將繼續艱難前行,并將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我國應當及時關注國際貿易發展新趨勢并對此做出適當應對。
關鍵詞:全球化退潮 國際貿易 大國對抗 產業升級
全球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國際貿易繁榮發展
借助互聯網技術和發達的交通基礎設施,開展國際貿易的成本不斷降低,全球化使國與國之間的貨物、資本、人員、技術交流日益頻繁,資源可以較為自由的流動,最終流向那些最有效率的產業和地區。每個國家和地區都可以發揮自己的資源稟賦在國際貿易中扮演適當角色,使自身潛在價值得到充分施展,通過加入到全球化大生產中,推進全世界整體經濟的逐漸繁榮,促進國際貿易規模持續走高。圖1反映的是1991-2016年全世界貨物進出口的變化情況,以現價美元計價。可以看出在2008年金融海嘯以前,國際貿易總額一直在穩步增長,這段時間正是全球化大發展的時期,國際貿易受益于全球化,愈發繁榮。
(二)跨國公司成為重要國際力量
在日益頻繁的國際交流中,跨國公司逐漸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力量,成為全球化時代的主要玩家。在各種國際活動中,跨國公司甚至比政府更有發言權和影響力,許多國家的GDP都不如那些大型跨國公司的營業收入,很多發展中國家為吸引跨國公司前來投資不斷絞盡腦汁。即便是在全球化退潮的2017年,這些跨國公司也依然具有十分重要份量。如圖2所示,2017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前十強中仍然全是跨國公司,它們的業務遍布全世界,控制著全世界的跨國貿易。
(三)國家參與程度分化
各國對全球化態度的不同導致各國對國際貿易參與程度的不同。有的國家積極參與全球化進程,并在全球化浪潮中有意識地增加本國話語權,提升本國產業;但也有許多國家持經濟自由化態度,對國際貿易不加任何干涉,任憑企業自由發展,算是“自動”參與了全球化,最終跨國公司掌握了貿易“大權”;還有少數國家因為政府混亂或者沖突頻繁而錯過了全球化浪潮,但是全球化在這些失敗國中仍然留下了深刻印記,有些企業在沒有政府的狀態下也進行國際貿易,但是這些貿易不再受控。
(四)價值鏈的全球重塑
在全球化之前,生產過程基本全部在一個國家完成,制成成品之后才出口,有時甚至連遠洋運輸船隊都是本國的,只有原材料可能來自國外,服務業的國際化規模也很小。到了全球化時代,生產過程可以分布在多個國家,甚至在一國的產業工人也來自不同國家,全球化金融市場開始聯動起來,資本在國家之間流動,尋找著利益最大化的投資標的,最后形成了最優的產業分布格局,每個國家和地區按照自己的資源稟賦提供成本最低的商品或服務。例如我國曾經具有巨大的人口紅利和國土面積優勢,所以加入世貿組織之后承接了處于價值鏈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而那些具有高新技術的發達國家則提供高附加值的商品或創意,控制了價值鏈中增值最大的部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在全球化的產業價值鏈分工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價值鏈因全球化而重塑,當然這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
(五)規則越來越重要
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貿易,規則越來越重要。關稅、簽證、金融監管、互聯網、會計準則、納稅人認定、知識產權等事項都需要確立規則,國與國之間的雙邊或多邊協定保證了國際貿易的正常進行,也促進了貿易繁榮,例如我國加入WTO對我國乃至對全世界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我國與國際貿易
(一)我國受益于全球化與國際貿易
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得益于我國擁抱全球化,得益于我國積極融入國際貿易體系。自從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后,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甚至創造了“中國奇跡”,我國逐漸從剛剛實現溫飽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從圖3可以看出我國GDP在2001年以后變得陡峭,說明每年的經濟增量越來越大。全球化使得我國的優勢生產要素進入國際市場并轉化為生產力,在全球化的國際貿易中,我國不僅學到了技術、獲得了人力資源,而且積累了資本、開拓了眼界。
(二)我國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
盡管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在技術上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仍處于中低端,主要負責生產和加工。多數行業的設計、制造設備、營銷和生產專利都由跨國公司把持,最終產品的大部分利益也都被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拿走了,最后我國只獲得極少的加工費。
(三)我國正遭受部分高技術封鎖
發達國家對后進國家總是存在技術封鎖,對我國尤甚,甚至上升到了意識形態較量和地緣博弈的層面,比如西方國家總以國家安全為由大肆干擾我國對外進出口貿易,阻止我國獲得部分高技術產品和相關技術,這不僅破壞了發達國家自己制定的國際貿易規則,撕破了“自由貿易”的面具,而且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也導致我國在產業升級時更加艱難,部分國際貿易的正常開展也受到阻礙。
(四)我國跨國公司數量和質量都不足
國際貿易基本上被跨國公司主導,跨國公司實力的強弱也決定了一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而我國當前跨國公司的數量和質量都不足,外貿長期被外資企業把持,國內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一直不夠快。盡管我國已經在基礎設施領域和通訊領域取得了優勢地位,但是像華為、中車這樣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畢竟是少數,我國大部分跨國公司在海外的業務規模還遠不及國內。
(五)我國對國際貿易依賴性在降低
以前外貿出口是拉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但隨著國民的逐漸富裕,人民的財富不斷得到積累,消費對國民經濟的作用越發明顯,逐漸取代了外貿出口。再加上金融海嘯外需低迷的原因,國內消費與投資一道成為拉動我國經濟的“雙引擎”。隨著我國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的不斷加強,我國對外部的依賴性越來越小,而世界對我國的依賴性卻越來越大,這對我國來說無疑是好事。
全球化退潮現狀
(一)全球化退潮的表現
全球經濟逐漸好轉,國際貿易卻下滑嚴重。如圖1所示,2014年之后國際貿易進出口總額出現斷崖式下跌,情況類似2008年金融海嘯造成的影響,然而2015年之后世界各國經濟情況比2008-2011年要好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國際貿易居然下滑嚴重,這是經濟體轉向自身內部的表現。
地緣沖突撕裂全球化。自2011年“阿拉伯之春”以后,世界充滿動蕩,武裝沖突導致成千上萬人流離失所,動亂國家的經濟基礎遭到嚴重破壞,世界消費能力在金融危機基礎上進一步下降,開展國際貿易越來越難。國與國之間的沖突加劇了矛盾和仇恨,排外情緒開始抬頭,仇恨和國家動亂還滋養了恐怖主義,導致世界更加混亂,動搖了全球化基礎,這成為全球化退潮的直接體現。
英美新孤立主義傾向抬頭。英國脫歐是全球化退潮的標志性事件之一,這象征著歐洲一體化的努力嚴重受挫。自美國新總統唐納德·川普2017年上臺之后,便打著“美國優先”的旗號推行一系列排外政策,不僅收緊簽證、加強審查,而且發動貿易戰,不顧盟友的利益來“剪全世界的羊毛”,全球化進程被嚴重阻礙。美國發動的貿易戰嚴重傷害了國際貿易,關稅和貿易限制成為開展國際貿易的枷鎖,動搖了本已確立的自由貿易理念,這成為全球化退潮的最強烈表現。
國家對抗取代國際合作。在混亂的世界格局中,國與國之間為了爭取自身利益,不斷擴大自身的地緣影響力,從原來的合作與對話走向了對抗與戰爭。敘利亞、烏克蘭、也門、南海的沖突背后總有地區強國或超級大國爭奪地區主導權的影子,地區內的其他國家也被逼迫選邊站隊,全球經濟一體化逐漸成為奢望。在此背景下,國際貿易的開展受到嚴重阻礙。
(二)全球化退潮的原因
金融海嘯導致矛盾爆發。全球化使整個世界走向了更大的繁榮,但也導致貧富不均現象和馬太效應明顯,各國都積累了眾多矛盾。隨著經濟停滯,以往被繁榮掩蓋的矛盾漸漸凸現出來,于是高歌猛進的全球化就成為了人們的攻擊目標。陷入困頓的人們認為是全球化下的自由貿易導致工廠搬遷,使他們失去了工作;是全球化導致美國的金融海嘯波及全球,殃及他們的國家;是全球化導致他們的投資受到沖擊,財富被國內外資本大鱷收割;是政府支持全球化導致難民涌入,禍害了他們的家園等等。
全球化導致文明沖突。全球化使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這一方面增加了彼此理解,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沖突的可能。受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不同的影響,人們不能在一地長時間和平相處。宗教和文化逐漸成為區分人群的標志,不同人群之間以樹立外敵的方式增加族群認同感,最終導致文明沖突,逆轉了全球化。
美國霸權相對衰弱。美國依然是當前唯一的超級大國,經濟規模和金融市場建設遙遙領先其他國家,科技、教育水平更是一騎絕塵,有著全世界最多最強的跨國公司和最強有力的宣傳機器,軍隊實力也超過了除其自身外所有國家的總和。雖然美國的絕對實力無可置疑,但相對實力卻在下降。如表1所示,美國的世界五百強企業數量在2002年達到峰值之后一直在下降。美國的競爭對手與美國一樣,受益于全球化,逐漸發展起了制造業,但美國卻因為全球化而使制造業資源外流,本國只剩下高端服務業和部分高端制造業,這樣雖然實現了利益最大化,但卻吸納不了更多的就業人口。自唐納德·川普上臺之后,美國開始出現孤立主義趨勢,出臺了各種政策鼓勵跨國公司回歸美國,促使制造業回流,并采取更多舉措把自身與世界隔開,致使國際貿易的開展更加艱難。
新技術的附帶影響。互聯網發展使全世界志同道合的人可以互相聯系,無形之中放大了文明沖突,使人群更加分裂,離心趨勢更加明顯,全球化兼容并包的思想土壤也助長了少數人的極端意識。智能制造技術的大規模普及代替了人工,更多行業進入無人生產模式,廉價勞動力的可替代性越來越強,導致后進國家發展更加艱難。但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正好可以促進其制造業回流,當機器人的制造成本低于發展中國家普通非技工之時,制造業就會轉移回發達國家本土,這些發達國家的制造業空心化現象將得到極大改善,制造業的產業鏈也將重新集中到制造強國手中,而不再需要全球化的產業分工。現在,許多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已經開始回流,發展中國家將重新淪為商品傾銷地和原材料供應地,國際貿易也將回歸原始模式。
全球化退潮對國際貿易發展趨勢的影響
(一)國際貿易將經受考驗
隨著全球化退潮,國際范圍內的自由貿易將受到嚴峻考驗。美國向全世界發動的貿易戰,既是全球化的拐點,也是自由貿易的拐點,原有的貿易體系和貿易規則被無情踐踏,美國帶頭破壞自己制定的規則,致使全世界出現貿易信任危機。貿易保護主義和無形壁壘將使得正常國際貿易開始萎縮,但如果其他國家仍能夠堅持貿易自由化,倡導國際貿易,那么國際貿易的發展將不會太過悲觀。但是多邊合作太脆弱,每個國家都會為了自身利益而打小算盤,要達成新的貿易共識非常艱難,所以國際貿易將經歷一段艱難時期。
(二)地區貿易仍將發展
在制定貿易協議之時,參與國家越多就越難,所以更多國家選擇雙邊或地區性貿易談判,這樣達成的協議只涉及兩個或幾個國家,互相之間比較好協調。這些國家往往在地理或者文化、或者利益方面比較相近,較容易達成共識,形成區域性自由貿易區,例如歐盟、獨聯體、東盟、非盟等等,目前正在談判的自貿區還有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中日韓自貿區、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等。世界貿易協定就像廣域網,地區自貿協定就像局域網,相互之間并不沖突,而是會形成相互包含的關系。地區之間達成的自由貿易協定會促進國際貿易發展,但是在不同自貿區之間開展貿易需要企業費一番周折,貿易的成本有可能提高。由于國際貿易前景的不明朗,越來越多秉持自由貿易理念的國家會選擇簽訂雙邊貿易協定,區域性貿易可能會迎來新的發展。
(三)政府作用將得到加強
在主導國際貿易開展方面,政府作用不斷得到加強。跨國公司要想在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下繼續在全世界順利開展貿易,本國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這些大公司不僅需要政府出面簽訂一些有利于貿易順利開展的協定,也需要政府為本國爭取更多利益。為了打破別國的貿易保護壁壘,也需要政府采取一些反制舉措,保護本國利益。總之,混亂的局面需要強有力的政府,各國政府在國際貿易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跨國公司主導權將會下降。
(四)全球自由分工將被削弱
隨著全球化的退潮,各國將會進行一些內部化,包括商品回流、人員回流、資本回流,這些最終會導致制造業的回流。由于全球化退潮削弱了價值鏈的全球分工,增加了推行國際貿易的成本,也增加了跨國經營風險,因此許多跨國公司不得不收縮戰線,減少對別國的投資。另外,高新技術的發展讓許多曾經在本國昂貴且稀缺的資源變得相對廉價,例如智能機器人對人工的替代、精準廣告對國際推銷員的替代、循環經濟對工業原料的替代等。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發展中國家“血汗工廠”的利用價值將逐漸消失,跨國公司也不再需要把工廠轉移到這些價值洼地,價值鏈將完全回歸發達國家。全球自由分工將被逐漸削弱,沒有跟上技術變革的發展中國家就只能作為商品傾銷地了。
(五)國家對抗與沖突將加劇
經濟不景氣激發了潛在矛盾,國內矛盾和國際矛盾也將相互轉化。國家治理失敗導致經濟蕭條,失業潮爆發,民眾出現不滿情緒,政治出現動蕩,政府要么下臺要么被推翻,如意大利、埃及、西班牙,要么就是陷入內戰,如敘利亞、也門、烏克蘭,強大的國家間通過挑起國際爭端來轉移國內注意力,如伊朗、土耳其、美國,大國之間雖然通過制造矛盾謀取利益,實現了對沖突地區的影響力,但也導致了國家對抗。在動蕩地區,正常的生產生活無法順利開展,經貿活動受到抑制,除了軍火交易和人口買賣以外,正常國際貿易出現萎縮。在全世界氣氛緊張的背景下,大國之間對利益的爭奪就顯得更沒有回旋余地,其中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中美貿易爭端,這是對國際貿易的最新打擊。除了貿易爭端之外,中美還在意識形態、軍事、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展開全方位較量,這對世界格局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也為將來國際貿易發展留下了眾多不確定性。
我國應對國際貿易新趨勢的策略
(一)積極主導規則制定
國際貿易的順利開展離不開規則制定。目前舊的規則正在被拋棄,而新的規則還在建立階段,這對我國來說是一個機遇。國內企業應當聯合起來,借助市場影響力在貿易規則談判中獲取相對優勢,使最終的談判結果有利于我國企業。政府應當多聽取企業意見,在國際談判中發出中國聲音,為國內企業“站臺”,并把一些行業組織起來一致對外。除此之外,需要打造新的、由我國主導的貿易體系,“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將為我國企業開拓一片新的貿易空間,還將帶動沿線國家走向繁榮,實現互利共贏。
(二)多舉措推動國內產業轉型升級
這些年,我國技術進步有目共睹,但在產業鏈中處于中低端的現狀仍未改變,推動國內產業轉型升級是提升我國貿易競爭力的重要舉措。這不僅需要國家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改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體制以及成果評價機制,破除“唯論文觀”,打擊處于灰色地帶的專利買賣,而且建立有利于培育技術的資金安排,如設立多級產業創新引導基金、實業投資基金,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加入技術研發,通過全民參與科技創新,讓人們手中的錢有新的投資渠道。
(三)企業應注重核心競爭力的培育
對大多數企來說,創新是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商業模式創新都能大大提高企業競爭力。企業不僅需要投重金吸引各方面的人才,還需要加大對研發的長期投入。賺快錢不僅無法持久,而且在國外也不能形成競爭力,中興通訊和聯想的遭遇就給所有的高技術企業敲響了警鐘,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就意味著被“卡脖子”和“剔除成分”,一旦出現問題企業經營將舉步維艱,并在國際貿易中迅速落后于競爭對手。
(四)為各種對抗做好準備
金融海嘯之后,國際市場收縮造成各國企業競爭加劇和地區沖突頻發,最后演變為國與國之間的全面對抗,我國對此應做好準備。我國從建國之后一直被圍堵,地緣環境相對惡劣。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一直想方設法遏制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為此不惜公然挑戰國際貿易的各項準則與經濟全球化建立起的一套價值體系,中美貿易沖突不斷加劇,這種較量甚至事關國運。國家應動用一切力量保障我國企業在全球開展貿易,頂住超級大國的壓力,在談判中爭取更多優勢。
參考文獻:
1.農曉丹.“逆全球化”形勢下農產品貿易壁壘新動向及我國應對策略[J].對外經貿實務,2018(4)
2.葛浩陽.經濟全球化真的逆轉了嗎?—基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全球化理論的探析[J].經濟學家,2018(4)
3.桑百川,王偉.逆全球化背景下東亞經濟合作的機遇[J].東北亞論壇,2018(3)
4.范瑞濱.西方逆全球化運動的影響及應對[J].宏觀經濟管理,2018(5)
5.胡建雄.本輪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興起的經濟邏輯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7(6)
6.張禮卿.如何面對經濟全球化的退潮?[J].世界經濟研究,2018(3)
7.葉江.全球化退潮及民粹民族主義興起對現代世界體系的影響[J]國際觀察,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