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華 王世成 曹志鵬
內容摘要:本文采用DEA模型對不同企業規模、分布區域、控股類型的鞋業投入產出效率進行對比分析,并利用TOBIT模型對影響鞋業整體投入產出效率的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我國鞋業整體綜合效率較低,主要源于規模效率低下;大型企業和中部地區企業綜合效率相對較高,國有企業技術效率相對較高;鞋類進口金額和規模以上企業數與行業投入產出效率正相關,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鞋成交額和國內鞋類消費總額與行業投入產出效率負相關。研究結果對制鞋行業進一步優化企業規模結構,合理進行區域布局,加快鞋業升級增效和結構性提升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關鍵詞:鞋業 投入產出效率 DEA-Tobit模型 影響因素
引言
我國鞋業是具有較強綜合顯示性比較優勢的產業。根據中國皮革協會數據,2017年我國鞋類產量約為135億雙,其中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7738億元,鞋類出口96億雙,出口金額456億美元,鞋業貿易順差占當年全國貿易順差的10%。雖然我國早已成為世界鞋業生產大國、貿易大國和消費大國,但出口均價在全球100多個主要鞋類出口國中最低。近年來規模以上鞋類企業銷售收入增速逐年下滑,產能結構性過剩問題不斷凸顯,同時產業向國內中西部和境外雙向轉移,新的競爭者不斷進入,市場競爭洗牌速度加快。在此基礎上,對鞋業投入產出效率及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我國學者對鞋業投入產出效率的研究較少,譚宏等(2013)以7家國內體育用品上市公司數據為基礎,運用數據包絡分析(DEA)模型研究了其運營效率和規模報酬;李書娟(2015)運用DEA模型對湖北省體育用品制造業投入產出效率進行了評價;楊光(2004)利用DEA模型對體育用品制造業和其他產業的效率進行評價,并利用DEA-Malmquist模型對12家國內體育用品上市公司的經營效率及其動態變化進行評價分析;魏德樣等(2012)基于DEA-Malmquist模型,從財務管理角度對9家中外體育用品上市公司經營效率進行動態評價;黃寧(2014)以9家體育產業上市公司原始數據為分析對象,王菁等(2016)選取廣東省21個地市體育公共產品為分析對象,運用DEA-Tobit模型對其效率及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雖然文獻對體育運動相關企業及產業進行了一些投入產出效率分析,但對鞋業整體投入產出效率及影響效率的因素研究較少。本文采用DEA-Tobit模型,對鞋業整體及不同企業規模、分布區域、控股類型企業群體的投入產出效率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影響投入產出效率的因素進行分析。
研究模型與變量選擇
本文采取兩階段進行實證分析,即先用DEA模型測算鞋業整體及不同企業規模、區域分布、控股類型等情況的鞋業效率。在此基礎上,以DEA模型計算得出的鞋業綜合效率為因變量,以選取的相關影響因素為自變量,進行Tobit模型分析效率的影響因素。
(一)DEA-TOBIT模型
DEA方法是評價多輸入多輸出問題的一種有效方法,由于不需要事先確定各指標間的可比性,因此不需要事先確定各指標間的權重等特點,能排除部分主觀因素,增強評價結果的客觀性。Tobit模型是因變量滿足某種約束條件下取值的模型,也稱受限因變量模型或樣本選擇模型。這兩個模型的模型理論都較為成熟,本文不再對其模型的數學公式進行贅述。
構建Tobit模型為:
AE=α0+α1X1+α2X2+α3X3+α4X4+α5X5+μi (1)
式(1)中,AE代表鞋業效率值,α0表示截距項,α1-α5為未知系數,X1-X5表示各個解釋變量即影響因素,μi代表誤差項。
(二)變量選擇
DEA模型指標:以員工(以資產總額計算)和費用(以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和財務費用總額計算)作為投入指標,以利潤為產出指標。
Tobit模型影響因素指標:鞋業出口金額(X1)、鞋業進口金額(X2)、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鞋業成交額(X3)、國內鞋業消費總額(X4)以及規模以上制鞋企業數量(X5)。本文分析所使用數據均來自國家統計局和海關總署。
研究結果分析
(一)DEA效率測算結果
綜合效率也稱綜合技術效率,是決策單元在一定投入要素下的生產效率,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綜合效率是對決策單元的資源配置能力、資源使用效率等多方面能力的綜合衡量與評價。純技術效率是由于管理和技術等因素影響的生產效率。規模效率是指在制度和管理水平一定的前提下,現有規模與最優規模之間的差異。計算結果分別見表1、表2、表3和表4。
從表1可見,從2010-2017年我國鞋業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等指標基本呈現相同規律,2010年至2013年持續回落,從2014年開始逐年回升。其中,純技術效率在2016年和2017年均為1,表明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上,其投入資源使用是有效的,綜合效率未能達到有效的原因在于規模無效(規模效率小于1)。如果要提升行業綜合效率,需要進一步優化企業規模。
綜合效率、技術效率、規模效率等指標反映行業發展趨勢,從我國鞋業領先企業群體表現可以得到一定印證。以銷售收入最大的6家運動鞋上市企業為例,通過分析各企業歷年年報可以發現,其銷售收入增速2012年、2013年連續出現大幅下滑,2014年開始整體回升;利潤總額2011、2012年連續下滑,2013年開始逐年回升;皮鞋企業上市公司群體也表現出類似軌跡,根據中國皮革協會數據,其銷售收入從2012年開始增速逐漸放緩,2015年開始絕對值下滑。
從表2可見,從業人員1000人以上且營業收入4億元的大型企業(本文中大中小型企業均為規模以上企業),其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為1,表明考察的三方面效率均有效,而中型企業、小型企業三方面效率均無效。大型企業具有許多中小企業無可比擬的優勢,如資金、資源和人力。根據生產成本理論,隨著企業生產規模逐漸擴大,生產成本包括的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會大幅度下降,具有成本領先優勢。同時近年來行業轉型升級加速,大型企業率先引進先進技術和最新的機器設備等,內部生產分工更趨合理化和專業化,整體技術水平相對較高,創新能力較強,在供應鏈各環節成本控制及議價能力方面具有較強優勢,企業生產效率得以提升,規模收益遞增。在目前鞋類的大型企業中,規模收益沒有到達遞減階段。從交易成本角度分析,規模效益或聚集經濟帶來交易成本大幅降低,由于鞋業大型企業營業收入門檻為4億元,以2015年數據為例,其對應的企業數量僅為規模以上制鞋企業數量的4%,行業內營業收入超過百億元的企業更是鳳毛麟角,企業規模尚未達到交易成本均衡點,所以大型企業整體投入產出效率高。從業人員20人至300人且營業收入2000萬元至4億元之間的小型企業,效率高于從業人員300人至1000人且營業收入2000萬元至4億元之間的中型企業,可能原因為部分小企業經營方式靈活,各類運行成本相對較低,尤其是國家有關部門多次出臺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使小微企業運行負擔不斷降低,同時其提供的產品差異性較強,利潤率可觀,因此在綜合效率等方面反而比中型企業高。
從表3可以看出,2011-2015年不同區域綜合效率差異明顯,中部地區效率明顯高于東部和西部地區,其次是西部地區,各區域綜合效率差異的主要原因為規模效率差異。占鞋業主體地位的東部地區,其投入產出效率規律與表1中全國鞋業投入產出效率規律類似,2012年東部地區綜合效率有所下降,2013-2015年綜合效率逐年回升。西部地區綜合效率高于東部地區,但在西部地區鞋業所占比重非常有限,對鞋業整體效率影響不大。中部地區鞋業綜合效率有效,主要得益于近年來中部地區主動承接產業梯度轉移,新轉入的企業通常為外資、港澳臺資及國內知名企業。這些企業綜合實力較強,轉移到中部地區后,發展起點較高,例如設備都為新采購的國內甚至國際先進設備,企業管理更加規范,企業通常直接進駐中部地區成熟的工業園區,地方政府重視程度普遍比東部地區更高,服務意識更強,使得企業眾多方面運行成本較低,整體運行效率較高。
從表4可見,國有企業技術效率最高,歷年均為1,這與當前國有企業大部分業務來源于軍隊、國家有關部門及大型企業集團有關,這類業務利潤率相對較高。但隨著國內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數量占比在整體鞋業中已經很小。港澳臺商控股企業技術效率最低(2011年除外),但從規模效率角度來看,港澳臺商控股企業反而最高。從整體效率來看,企業控股類型與鞋業效率之間相關性不明顯。
(二)影響效率的因素分析
采用Tobit模型對我國整體鞋業投入產出效率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Tobit模型計算結果如表5所示。
從Tobit模型分析結果來看,鞋出口金額(X1)與三類效率相關性不大。分析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國是世界鞋業出口大國,鞋類出口是拉動我國鞋業增長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我國鞋業出口存在極大的結構性失衡,2016年我國鞋類出口總量大約占全球的70%,但對應的出口金額僅占40%左右,兩者差距很大。在全球主要鞋類出口國中,我國鞋類整體出口單價位持續多年明顯偏低,在占用大量行業資源的同時,附加值較低。綜合以上因素分析可知,出口對投入產出效率影響不明顯。
鞋業進口(X2)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與技術效率成正相關。隨著國內市場消費升級,同時國家對包括鞋在內的消費品關稅數次大幅下調,使得國內鞋業與國際鞋業在國內內銷市場的正面競爭越來越激烈,倒逼國內鞋業不斷提升設計研發水平,加快技術升級步伐,國內自主品牌不斷壯大和提升,客觀上推動了行業附加值的提升。
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鞋成交額(X3)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與技術效率負相關。大型商品交易市場多以批發為主,批發只是完成了渠道上的一環,并未直達消費者,仍然需要零售環節,但銷售利潤在產品多層分銷中被分攤,相比于直營等中間環節較少的渠道模式,其利潤率較低。此外,近年來線上銷售占比快速提升,由于線上產品售價相對較低,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傳統線下銷售利潤率走低,造成鞋類產品整體銷售利潤率偏低。隨著未來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推進,這一狀況有望得到改善。
國內鞋類消費總額(X4)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與技術效率負相關。鞋是需求剛性的消費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經濟增長逐漸從投資拉動轉向消費拉動,居民消費不斷升級,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功能化、時尚化、品質化、綠色化、多樣化等消費特點逐漸成為主流,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經營模式不斷深入,消費升級需求不斷被滿足,鞋類產品附加值大幅提升,而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顯著的誘導作用。但一方面,在消費升級過程中,企業從原來以生產為導向轉向以消費者為導向尚需時日,行業轉型升級進程與近年來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實現歷史性重疊,加之行業進入門檻相對較低、知識產權保護有待加強、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原因,行業庫存壓力前所未有,導致企業打折銷售力度大。在當前特定的歷史階段,售價大幅下降給消費者帶來實惠并推動鞋類消費總額增長的同時,對于行業整體的利潤率帶來了極大壓力,直接影響企業投入產出效率。隨著行業轉型升級及結構調整的持續推進,預計這一方面將會有較大改善。另一方面,國內鞋類消費市場快速增長也來自于鞋類進口的推動。根據國家海關總署等有關數據分析,近年來鞋類進口金額增速持續高速增長,基本保持在20%以上,而同期國內鞋類產量一度出現較大幅度下降,進口鞋類產品在鞋類內銷市場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規模以上企業數(X5)與規模效率、純技術效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正相關。規模以上企業規模相對較大,是行業發展的主力,根據前文分析,其運行效率更高。
結論
鞋業投入產出綜合效率從2014年開始逐年回升,未來需要進一步提升行業規模效率推動綜合效率的提升。從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綜合效率相對較高;從分布區域看,中部地區企業相對較高;從企業控股類型看,國有企業技術效率相對較高,港澳臺商控股企業規模效率相對較高。在當前條件下,鞋類進口和規模以上企業數量與效率正相關,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中鞋類成交額和國內鞋類消費總額與行業投入產出效率負相關。因此,鞋類行業需要進一步從供給側優化企業規模結構,提升行業中大企業的占比,發揮大企業的規模優勢和帶動作用,同時鼓勵小企業發展,在解決就業的同時滿足更多差異化需求;推動產業在國內中西部地區合理布局,對東中西部地區產業功能定位進行合理區分;鼓勵更多非國有企業積極參與大型企業集團等單位的大宗團購業務,開展公平競爭;進一步提高出口產品單價,優化附加值結構,將出口這一我國鞋業的優勢轉化為效率提升的優勢;適當擴大進口,在國內傳統供給尚未完全滿足消費需求的同時,發揮進口對鞋業效率提升的倒逼機制;積極推進分銷、直營、線上線下一體等渠道模式優化,提高企業對市場的快速響應能力;推動行業良性去庫存和知識產權保護等工作,為行業競爭提供良好市場環境,充分發揮內銷市場對效率提升的重要作用。通過以上方面的優化,最終推動我國鞋業投入產出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路華,王世成.基于綜合顯示性比較優勢的中國鞋業競爭力分析[J].中國皮革,2018,47(4)
2.譚宏,陸宇嘉.基于DEA模型的體育產業上市公司運營效率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1)
3.李書娟.湖北省體育用品制造業效率評價研究[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5,31(5)
4.楊光.基于DEA的體育用品制造業效率評價與分析[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8(3)
5.楊光,張慶來,于秀艷.我國體育用品上市公司經營效率評價與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27(3)
6.魏德樣,雷雯.中外體育用品上市公司經營效率的動態評價—基于DEA-Malmquist全要素生產率指數[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6(2)
7.黃寧.基于DEA-Tobit的中國體育用品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分析[J].現代商業,2014(27)
8.王菁,龔三樂,張宏.廣東省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效率評估—基于DEA-Tobit模型分析[J].體育學刊,2016,23(3)
9.吳越,谷明玉.DEA分析方法研究綜述[J].價值工程,2003(z1)
10.胡博.DEA經典模型發展綜述[J].中國市場,2017(28)
11.楊國梁.DEA模型與規模收益研究綜述[J].中國管理科學,2015,23(s1)
12.肖夢茹.企業規模擴張與交易費用的關系研究—讀科斯《企業性質》[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9(7)
13.周其仁.中國改革經驗里的交易費用邏輯[J].中國房地產業,2015(4)
14.路華,王世成.基于主成分因子分析的中國鞋業競爭力分析[J].陜西科技大學學報,2017(4)
15.吳瑾.居民消費結構、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J].經濟問題探索,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