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丹
(舞陽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河南舞陽462400)
計算機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普及、廣泛應用,為人力資源管理機構建設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創造了必要條件,奠定了技術基礎。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與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人力資源管理機構要想更好地服務社會、更好地體現出服務社會的職責、職能,就必須要與時俱進,在管理工作中融入現代化的計算機通信技術,以實現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水平與時代的同步前進。
信息化建設是現代社會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前進發展的必由路徑和不二選擇,將計算機信息技術應用于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對于人力資源管理機構社會服務功能的提升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促進了人力資源管理機構社會服務功能的高效化和實效化,極大地滿足了人們隨時隨地查找人力資源信息的需求,為人力資源管理單位、社會用工單位和社會勞動者等提供了公平、透明的信息交流平臺,助推了人力資源管理效率的提升。信息化建設過程是對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進行變革和創新的過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是以計算機信息處理和網絡通信技術為載體,以信息管理為導向,以網絡化、流程化業務協作為核心,以服務為形式,將先進的管理理念、方法、流程等結為一體的新型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不是簡單地將網絡鏈接上就能實現的,它是對傳統人力資源管理信息與現代化的高科技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它首先需要人力資源工作者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做好準備,迎接新的管理時代的到來,然后人力資源管理機構才能借助信息化這一新興技術對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進行統籌安排,各歸其類,保證前來求助的社會用工單位和社會勞動者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面前很快就能“對號入座”,各取所需。
從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的歷史進程來看,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是薪資計算系統階段。該階段興起于上個世紀60年代,當時計算機技術發展水平已經能夠一定程度的滿足某些實踐應用了,西方發達國家為了解決因手工計算和發放薪資既費時、又費力、又非常容易出差錯的問題,嘗試將計算機良好的運算功能應用于工人薪資的計算和發放,薪資管理系統由此誕生,計算機薪資計算階段初步到來。
第二是薪資管理系統與人事管理系統并存階段。上個世紀70年代,計算機在薪資計算和發放技術領域中又有了新的發展,在原來的薪資計算和發放的基礎上,工程技術人員又賦予了計算機記錄工作人員基本信息和歷史數據的功能,并開發出了報表生成和薪資數據分析功能,這便是計算機薪資管理系統與人事管理系統的并存階段。
第三是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階段。這一階段形成于上個世紀的90年代初期,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得到較好的發展,人們已經開始注意到人力資源管理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于是,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中廣泛應用具有先進性能的計算機通信技術對于推動人力資源管理創新的重要意義引起了社會各界學者的高度關注,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迎來了創新變革的大好時機,迎來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即: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階段。
第四是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階段。在21世紀初期,人本主義的管理理念受到了社會的追捧,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較20世紀90年代獲得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與此同時,internet技術和intranet技術也發展得更加成熟,這兩項技術的成熟發展使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快速響應組織內部和外部的各種要求與變化成為可能,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取得了劃時代的突破,人力資源管理從此邁入信息系統階段。
所謂“人力資源管理”,是對“在經濟學與人本思想指導下,通過招聘、甄選、培訓、報酬等管理形式對組織內外相關人力資源進行有效運用,滿足組織當前及未來發展的需要,保證組織目標實現與成員發展的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內容涵蓋了諸如組織對員工的考勤、績效、薪酬、業績、激勵以及職業規劃等方面,職能性人力資源管理機構的工作性質除了包括這些基本的內務性工作外,其更重要的宗旨、職責還在于為社會用工單位和社會勞動力資源提供信息服務,保證政府主政下的勞動力市場中人力資源管理的公平、公正和流動自由。在引入信息化系統之前,人力資源管理機構服務業務的開展需依賴手工進行,不僅效率低下,容易出錯,信息對稱率也低,且工作人員的個人主觀意愿與喜好也常常被裹挾在服務流程之中,人力資源管理機構的服務質量、服務態度、服務效率等等問題廣為社會詬病,招致社會用工單位和勞動者的極大不滿,人力資源管理機構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也常常因此遭到指責,政府職能部門的社會公信力也因此而受到侵害。進入21世紀后,由于信息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成熟發展,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也迎來了革命性的時代,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在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中逐漸形成,信息化系統在人力資源管理機構的應用、發展,為解決傳統的在服務社會工作中因手工操作而造成的一系列問題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持,有力的推動了人力資源管理機構的現代化發展進程,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
在傳統工作模式下,人力資源管理機構的功能基本上被限制在了為社會用工單位和勞動力提供交易場所和信息這一范圍內,發布的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經常被延時,發布形式也停留在紙媒階段。引入信息化系統后,不僅傳統的管理模式受到了無情的沖擊,傳統的管理理念也被先進的技術革新了。信息化以其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將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導入人力資源管理機構,人力資源管理機構從此告別了簡單手工操作和場所提供的管理理念,轉向了為社會用工單位和勞動者提供具有互動性的交流平臺,提供流暢、便利的信息溝通渠道。人力資源管理機構這種理念上的轉變,打破了信息壁壘對人力資源流動幅度和流動方向的束縛,為社會貢獻了豐富的人力資源管理知識和勞動力就業指南。
在信息化管理系統的支持下,人力資源管理機構具備了開放管理的條件,基于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搭建起來的人力資源管理信息服務平臺可以不受時空限制24小時地為社會用工單位和勞動者提供交流、互動活動,在這個信息服務平臺上,互動雙方可以“暗通款曲”,自由交易,增進了雙方信息溝通的時效性和準確性,提高了用工與就業的公平性,提高了地方主政機構的社會公信力。與傳統人力資源管理不同的是,網絡信息服務平臺是虛擬現實架構,傳統人力資源管理機構提供的是面對面的服務,而網絡信息服務平臺提供的則是虛擬交流界面,這是人力資源管理機構順應社會形勢需要的一種轉型發展模式,這種轉型發展將推動人力資源管理機構為社會貢獻更好的服務。
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是人力資源管理機構整體信息化建設工程的重要部分。人力資源管理機構作為市場經濟環境下不可或缺的重要職能部門,肩負著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調配人力資源流量、調整人力資源流動幅度、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結構的重任;要肩負好這樣的重任,人力資源管理機構就需要建立全面、系統的信息化管理體系,將組織內部與組織外部的管理工作進行對接。無疑,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建立,促進了部門管理體系與主體管理體系的互通,促進了組織整體性工作在信息化系統支持下的協調一致運行。
信息化是一種基于網絡結構的管理系統,具有管理機構內部全員共同參與的性能。信息化縮短了機構內部部門與部門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的工作交流路徑,拓寬了機構內部部門與部門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的工作交流渠道,機構員工可以不必拘于傳統管理級差的限制,跨部門、跨層級、跨級別的反映自己的工作看法、主張;同時,機構內部的高管也可以通過信息化管理系統查看組織內部人力資源的配置情況和員工的工作狀態,去掉了阻塞于機構高管與基層員工之間的梗阻,實現了機構內部的優化管理和資源整合,為提高社會服務效率和社會服務質量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