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玲
(湖南科技大學 商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流動性風險一直是國內外金融機構致力規避和解決的重要風險問題,也是學術界長期研究的熱點議題,目前,關于流動性風險分析的方法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研究與開發,并且現在仍在不斷涌現出一些新的分析方法。以巴塞爾委員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為代表的國際金融組織,在探討流動性風險分析方法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相繼制定的巴塞爾協議Ⅰ、巴塞爾協議Ⅱ、巴塞爾協議Ⅲ和金融穩健指標編制指南等充分顯示了這一點。
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流動性風險分析方法展開了深刻的探討,有的學者通過選取不同的指標來衡量企業集團流動性風險,如廖家生、鄭遠和閆成海等。有的學者在上述討論的基礎上,結合一些統計與計量方法來展開實證研究,比如Acharya、Nijskens、Gande、Parlour、Imbierowicz與張露允。還有一部分學者通過對流動性缺口率指標進行修正,來探究流動性風險的度量問題。如顧曉安和朱書龍、胡方琦和宋琴、任慶華和陳平等。此外,周凱和袁媛參考巴塞爾協議Ⅲ之后,借助現金流缺口分析模型構建了度量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壓力測試模型,并從7個方面設計了壓力情景,由此展開壓力測試分析。類似的研究還有楊勝剛、劉亞之、高士英等。
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論可以發現,學術界對于流動性風險的分析方法大致可分為三類:指標法、流動性缺口分析法和壓力測試法,但學者們探討的流動性風險問題主要集中于宏觀經濟或微觀商業銀行視角,鮮有探索財務公司流動性風險問題的。此外,不同方法的使用條件和使用方式都存在差異,以至于人們無法得知通過這些方法所得結論是否準確,部分學者也只是依據客觀事實做出些不確定的描述,并沒有展開深入剖析,這些缺乏統一比較而得出的結論,使學術界關于流動性風險的描述至今無法達成統一。因此,本文嘗試對財務公司流動性風險分析方法進行系統梳理,并加以全面比較,為學者們有效地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提供依據。
指標法是國內外監管當局和商業銀行廣泛使用的流動性風險分析方法,這種方法是通過設計一系列的流動性比率指標,對金融機構的流動性狀況進行度量。運用指標法對企業集團財務公司進行評價,首先需要對流動性資產的種類進行劃分,然后對所有種類進行估值,再將各指標的估值結果與標準值進行對比,由此判斷是否存在流動性風險。財務公司選用流動性風險監測與評估指標在很大程度上與商業銀行選用的指標類似,但也可依據自身實際設定專門的流動性監測指標和預警值。
流動性缺口分析法主要研究財務公司的流動性是否存在過剩或緊缺的問題,通常從資產負債表和到期限錯配兩個角度展開。前一視角是依據資產的流動性能力來探索資產與負債之間的缺口,并依據缺口的大小來適時調整資產與負債的關聯;后一視角是研究短期資金充裕與否,以此衡量是否有能力償還到期負債的問題,而短期資金的充裕情況則依據財務公司短期資金流入與流出關系來定。如果無法確定具體應用該方法分析是否存在流動性風險,可以先對未來到期業務情況進行估算,預計某一時期內的現金需求規模,再以此為基礎對比流動性狀況。
現代金融機構開發了兩種壓力測試方法:敏感性分析法和情景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通常是對單個風險要素進行的壓力測試,測試的思路是:首先選取影響某一具體事件的風險要素群,然后假定風險要素群中某一個要素發生變化而其他要素都不變,再分析該要素變動一定程度給具體事件帶來的影響力度。情景分析法是依據某一場景的特定條件來分析事件可能出現的發展結果,這一特定條件的場景可以是對過去信息的再現假設,也可以是對未來可能情況進行模擬,但無論是哪種場景,情景分析法都假設所有信息或者多種信息發生變動時,可能出現的風險結果。
指標法的計算較為簡單,甚至可用純手工計算,且該方法對度量流動性風險的指標要求不高,只要在目標公司的相關報告、報表及附注當中有數據可尋即可,而衡量標準的參考依據來源于國際組織提出的相關標準。對于流動性缺口分析法而言,其分析依據取決于流動性缺口的數值屬性,依據數值為正還是為負,判斷流動性存在過剩還是不足,又依據數值為正或為負的高低來評價流動性過剩或不足的嚴重程度。壓力測試法所使用的分析工具主要為計量模型,因而需要使用一些專門的統計與計量分析軟件。
指標法的計算思路比較簡單,它假設流動性風險的評價是由多個方面組成,對于不同的方面都應該選擇相關指標進行分析。流動性缺口分析法的核心是找出財務公司的流動性資產與流動性負債,然后由這兩個指標設計一個相對變化率形式的缺口模型,依據該模型計算出來的缺口的正負來判斷財務公司流動性過剩與否。壓力測試的執行過程一般包括三個方面:建立壓力測試模型、設定壓力情景、開展壓力測試,三個環節都有具體的測試思路與方法,因此,相對而言較為復雜。
對于指標法而言,除了一些國際上常用的風險度量指標,還有一些反映特定財務公司的特定指標可供其參考,這些特定指標沒有規定過多的限定條件。使用流動性缺口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問題是,構造流動性缺口的指標通常只使用不超過90天的表內外資產與負債,對于未到期信貸資產的買賣轉讓、提前支取的存款、流動性較強的1年內到期的票據等重要信息缺乏考量。壓力測試方法,一般是假定某個風險因素或所有風險因素發生變動時,給特定事件所帶來的流動性風險的沖擊大小。
指標法的度量結果較為客觀,能夠找出出現流動性風險的具體環節。選擇較多的指標進行流動性風險度量時,度量結果對于尋找流動性風險的結構性問題來說,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流動性缺口分析法中,以單一指標來衡量流動性風險的做法能夠直觀反映目標公司的短期資金是否穩定,因而得出的結果較為直觀。壓力測試法分析結果較為細致和精確,并且能夠對未來的風險水平進行預估,因而常用于對未來風險水平的預計。
指標法的使用,涉及與流動性風險相關的多個指標,依據不同指標數值的大小,不僅可以探究出財務公司出現流動性風險的環節所在,還可以探究出某一特定時期的財務分析與總結,因而該方法適合財務公司內部的風險監控部門和外部監管單位以及外部投資者。以流動性缺口作為單一指標來衡量流動性風險高低的做法,簡單且適用,依靠這個綜合指標便能對企業的整體流動性狀況做出一個大概估計,因而適用于財務公司的投融資部門。對流動性風險的各種情景假設進行壓力測試,適合風險控制部門使用,可用于在具有不確定性的環境下進行投資決策的風險描述,然后將結果反饋給領導層,由領導層決議準備多大規模的風險儲備資產。
一是要擴展編制衡量流動性風險的財務指標范圍,適度納入金融創新產品,并予以及時公布。二是要依據財務公司發展實際以及金融風險監管需要,適時調整流動性風險監測指標的臨界標準。三是建立并完善影響財務公司流動性的風險因素庫,并依據發生概率的大小對風險因素進行歸類,然后針對不同的風險因素設計壓力測試,以此作為評價流動性風險的重要依據。
具體而言,如果希望對過去的財務信息進行分析與總結,那么選用指標法是最佳的方案。當重點是探討流動性資產與流動性負債的界定與測算時,選用流動性缺口法是理想的方案。如果想要知道未來某種因素的出現給財務公司流動性帶來多大程度影響,以及該如何應對時,則應該選用壓力測試法。
一方面要厘清金融衍生產品是否具有充當流動性資產或流動性資產負債的屬性,對于具備這一特征的金融衍生產品,要及時納入流動性風險的監測范圍中。另一方面,適當擴大評價流動性風險的指標選取空間,多方位考察度量流動性風險的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依據時間、空間、結構特征設計多樣化的情景假設,也可嘗試將半參數與非參數的建模思想運用到預警模型當中,從而提升對流動性風險的監測與預警能力。
主要參考文獻
[1]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巴塞爾協議(Ⅲ)(綜合版)[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
[2]高士英,許青,沈娜.經濟“新常態”下的商業銀行流動性研究與壓力測試[J].現代財經,2016(2).
[3]顧曉安,朱書龍.單個銀行短期穩定性水平測度研究——基于修正的流動性缺口率指標[J].管理評論,2016(2).
[4]胡方琦,宋琴.基于La-VaR模型的中國國債市場流動性風險研究[J].海南金融,2016(1).
[5]劉麗莉.企業集團財務公司流動性風險管理問題與對策淺析[J].金融經濟,2018(1).
[6]閆成海,楊軍,李東啟.財務公司的主要風險及其控制措施[J].國際商務財會,2017(7).
[7]趙琪.財務公司流動性風險管理方法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6(2).
[8]Acharya V,Mora N.A Crisis of Banks as Liquidity Providers[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5(1).
[9]B Imbierowicz,C Rauch.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quidity Risk and Credit Risk in Bank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4(1).
[10]CA Parlour,A Winton.Laying off Credit Risk:Loan Sales Versus Credit Default Swap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