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玉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太原 030000)
開放出版模式,又叫開放存取出版模式,起源于國際上在科技、學術、出版及信息傳播方面,為了推動并獲得科研成果而利用網絡自由傳播的運動,基于傳統的學術傳播發展而來的在尊重作者權益的前提下通過互聯網實現用戶免費獲取信息的一種全新機制。具體來說,開放出版模式是基于互聯網技術而產生的,為學術信息的開放帶來了便利,目前很多出版者即使使用了網絡版的數據庫和電子期刊,但依然離不開基于訂閱的傳統模式。互聯網只是開放存取的一種媒介技術,并非是其與傳統媒介區分的標志。
開放出版模式實現了為用戶提供免費服務的方式,用戶不需要付費就能訪問信息資料,由此可見,只要是開放文獻的基本書目信息,并非是開放存取的表現形式。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很多傳統的出版機構可以允許用戶免費瀏覽文摘,但瀏覽或下載全文則需要付費,這種方式是用于推廣和銷售的戰略,并非完全免費地提供服務。另外,開放出版模式充分尊重作者的權益,始終堅持保護作者的知識產權,用于開放存取傳播的信息并非公共領域作品,強化了版權作者的知識產權,作者完全有權利根據法律授權來對作品進行取舍。
自從開放出版模式出現以后,伴隨而來的是OA期刊和倉儲得到發展,就全球數據來看,已經累計5225個人和534個機構簽署了BOAI協議(即信息自由傳播會議計劃),且DOAJ中查詢出已共收錄的OA期刊有4953種。目前,在OpenDOAR(2005年2月英國諾丁漢大學和瑞典倫德大學共同創建的數據資源庫系統)中注冊的OA倉庫數量就已達1620個。而就我國國內而言,開放出版模式的應用在整體上處在初步發展狀態,隨著在市場上逐步被開放應用,其認知度也逐步被擴大和提升。
圖書館的資源建設包括文獻資源、圖書資源、講座資源等。隨著開放出版模式帶來的圖書館資源建設環境的不斷變化,我國的圖書館在開放出版背景下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具體來看,圖書館資源建設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開放出版模式帶來了信息傳播與獲取渠道不斷增多,同時也帶來了豐富的OA資源,為讀者提供了獲取信息的便利性,隨著讀者對圖書館所提供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便利性需求越來越大,圖書館傳統的資源服務難以匹配社會大眾的需求。針對這種情況,圖書館在面臨傳統業務萎縮的情況下,如果不能積極順應信息時代發展的趨勢,及時有效地改進自身的服務和加強資源建設,就會面臨市場萎縮的風險。
我國圖書館的資源建設,雖然一直以來在國家和政策的扶持下,呈現逐步上升的發展趨勢,但在信息化時代,開放出版帶來的更多是快速便捷甚至免費的信息獲取服務,且數字資源的獨特性在于能夠快速地復制和保存,既降低了原始材料消耗,又降低了復制的費用。在這種背景下,圖書館的資源建設固然面臨著資源結構調整,在整體資源結構上進行戰略布局。
傳統圖書館在進行資源采購、管理及保存的過程中,由于受開放出版模式的沖擊,不得不引起自身的警醒,并迅速應對這種發展趨勢的變化,積極準確地把握出版環境的趨勢,通過對自身從資源建設、服務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調整,才能在新的潮流中不被淘汰。因此,可以說,開放出版模式導致了圖書館運營模式的轉變,這種轉變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圖書館資源建設不得不從內涵、方式上進行調整,改變傳統的文獻采集經費的運營方式。第二,圖書館在扮演學術交流的參與者和推動者角色中,要積極主動地從學術知識供應鏈的角度進行重新設計和打造,建立一條完整的從論文出版到利用的服務鏈條,配備學術出版從介入到跟蹤到統計到分析到計費和成本管理的系列規范、方法、工具等。第三,圖書館不得不積極重塑資源建設的規范,加強工作流程優化和業務布局,實現圖書館可持續發展。
圖書館在進行資源結構調整時,應積極將OA文獻資料納入圖書館的資源建設體系中,開放出版模式中的OA資源,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有不少研究機構使用,并確定了TSSN刊號或ISSN書號的統計標準。在信息時代,利用網絡環境中的電子出版方式可極大地拓寬圖書館的資源渠道,進而滿足圖書館用戶的需求。因此,我國的圖書館在資源建設中,應積極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應根據社會大眾的需求調整資源結構,將OA文獻納入圖書館的資源體系中,將OA平臺應用在圖書館的資源系統中,獲得與傳統出版物一致的學術影響力,進而推進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一方面,圖書館在資源建設中,應向多渠道的資源發展渠道上傾斜。OA出版的經費主要來自政府的科研項目基金或科研機構的撥款,最后以免費開放的形式向大眾呈現。圖書館在資源建立的運作中,應該積極加盟一些高質量的OA期刊,吸納OA資源的運作方式。另一方面,圖書館在原有基礎上還要不斷加強對文獻資料質量的監控,強化期刊的審閱和評議方式,把控好整體質量,從而保證出版期刊的質量。
在信息時代,構建專屬自己的機構知識庫和學科資源庫是我國圖書館應努力去實現的目標,并對開放獲取的資源進行深度整合,通過建立自己的機構知識庫和學科資源庫,來為圖書館的開放獲取學術出版模式。同時,圖書館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手段,通過無線網絡和手機媒介,避免因傳統文獻渠道而導致人員的流失問題。
開放出版模式的到來,實際上表明了數字時代的到來,在這種新環境下,圖書館的創新成為一大難題。數字時代帶來的全球共享的新趨勢,指明了圖書館努力實現跨界融合、強化創新能力的新出路。一方面,我國的圖書館在適應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中,要不斷迎合出版市場變化的特點,不斷挖掘用戶市場對圖書館需求的新變化,以此作為圖書館進行資源結構調整和建設的依據。因此,圖書館可以通過調整傳統文獻資源采集方式、強化網絡資源采集、調整信息采集業務局面等多種方式,逐步完善圖書館資源體系中的目標、原則、方式等戰略化,進而匹配一套科學合理的資源體系。另一方面,圍繞服務的目標,圖書館要在科學領域、重點文獻領域的采集與征集方面進行不斷強化,除了要多元化地進行文獻采集外,還要在信息共享、購買等方面加大強化力度,尤其是國外信息資源的購買方面,要不斷豐富。同時,圖書館還要充分從自身角度出發,在館藏資源、加工、檢索等方面給予重視,注重圖書館外圍資源和業務的擴散,通過開設講座、置辦展覽、組織培訓等多種方式,豐富外圍業務;通過合作開發文獻的采購供應商,利用線上網絡平臺,獲取一站式服務的技術,在文化科技的融合,事業產業的協同中積極發揮作用。此外,在業內、業外的合作中,在管理服務的對接中,在內容形式的統一中,圖書館要全面引導讀者積極參與文獻的采選,賦予讀者參與意見表達的權限,從服務需求的角度不斷優化圖書館的資源結構。
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核心就是資源建設,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就是要不斷努力構建一個與其使命和任務相匹配的資源體系。圖書館既是社會公共事業發展的核心支柱,又是推動我國文化事業的主要力量,因此,在開放出版模式下的圖書館,其資源建設要從圖書館質量和服務水平的目標出發,準確把握圖書館未來的發展趨勢,及時掌握相關的事業政策,準確了解當下的社會需求,通過不斷開拓創新,將圖書館事業列入社會公共服務現代化建設的前列。新時期,隨著我國圖書館在資源整合、平臺搭建、服務優化的過程中,逐漸構建云存儲、云服務、大數據的平臺,全面提升了圖書館信息資源與管理服務的水平。資源建設和服務鏈的搭建是圖書館的主要發展內容,在出版發行界,圖書館要盡可能地為用戶提供滿意的服務,加強合作,與國際主動對接,最終實現開拓共贏的新局面。
主要參考文獻
[1]溫玉梅.按需出版與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0(8).
[2]朱旗,張世軍.國內外按需出版產業發展現狀和競爭者分析叨[J].現代出版,2013(6).
[3]王偉偉.維基出版模式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
[4]魏蕊,初景利.國外開放獲取圖書出版模式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3(11).
[5]王云娣.OA期刊十年:數量猛增影響力有待提升[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6).
[6]周陽.開放獲取環境下圖書館對策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2010(6).
[7]陳愛香,王軍.網絡開放獲取期刊資源[J].網絡平臺,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