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羽,劉春山,龍澤明
(佳木斯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首次提出,要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勢態。此后,李克強總理多次對此進行闡述,并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隨后為推動此項工作,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國發[2015]32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兩個文件,對加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求各高校繼續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高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質量。當前,各高校正出臺各種政策措施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落到實處,但不可否認,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正處于“創業期”,有些創新創業教育的方法和舉措還不成熟,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如何充分認識目前高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內涵及現狀,努力探索適合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新模式,是扎實落實、穩步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課題。
由于創新創業教育在高校的發展歷史比較短,還沒有形成很好的氛圍,而且本科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所以導致學校、教師及學生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專業知識傳授和創新創業教育完全割裂,專業知識具有獨立的培養體系,而創新創業僅開設創業類的選修課,其知識體系不夠專業化和系統化。其次,普遍認為創新創業教育不是大眾化教育,僅僅是對少數有創業和創新興趣的學生教育。再次,專業教育都是遵循傳統的教育規律和模式,雖然在實踐教學中對創新有所滲透和改進,然而力度不夠,不夠深入,而且誤認為創新創業能力是在工作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培養和提升,忽視其校園的教育功能。最后,還沒有從實際行動上真正重視創新創業的教育意義,只將其作為學生活動的載體來應付。
在教育教學改革中,應用化學專業還沒有將創新創業教育很好地貫穿于人才培養方案的教學體系中,缺乏資源整合和完善體系的構建,對于人才培養的目標有待進一步明確。雖然開設了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選修課程,也有相應的學分,但是所授課程主要設置在就業指導和學生職業規劃方面,與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培養和素質拓展嚴重脫節。這種課程體系沒有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不符合現在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也難以達到應用型本科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預期目的。
最初的創新創業平臺大都是分散在各專業課程實踐中,基本都是有興趣的學生和相關老師自發聯系,在專業實驗室開展一些小型的創新創業活動,由于受條件限制,學生缺乏很好的平臺,也沒有形成團隊,能夠得到鍛煉的學生也是極少數。另外,在專業辦學中,創新創業教育的形式較單一,主要以理論講解開展教學活動,即使在一些實驗、實訓類的教學環節,也只限于傳統的驗證性的實訓項目,沒有真正將創新理念融入實踐教學的過程中,知識更新速度慢。創業能力的培養僅僅通過1~2門選修課和創業大賽的形式來實現,學生缺乏實踐性鍛煉。可見,創新創業教育的獲取途徑和國家的培養教育要求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也無法滿足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需求。
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更應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把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融入教育全過程中,激發畢業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提高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以創業帶動就業。邵作仁從精神層面、形式、結果等三方面闡述了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及創新思維,使學生提高對創新創業的重要性的認識水平,將創新創業作為一項自覺行為;學生通過學習相關創新知識,能夠提高自身的創業技能;將創新精神和創業動力結合后,在強化學生技能的基礎上,轉變學生的擇業和就業觀,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不僅體現在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上,還關系到國家創新驅動戰略、高校教育教學改革能否順利實施等重大問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要把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作為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樹立先進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面向全體、分類施教、結合專業、強化實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人力資本素質,努力造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國內學者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歸納,在不同的視角下構建了多種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付軍,楊續波,成立平根據高職創業教育體系研究的原則及意義,對高職人才培養體系和創業教育體系進行了整體設計,探討了“知行合一”的高職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內容及保障措施,提出高校應對接自身人才培養定位、學校辦學特色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確定相應的創業教育發展思路,設計相應的創業教育課程和訓練體系,從而全方位推進創業教育。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圍繞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主線,與天津市創業培訓指導中心、天津圣納科技有限公司、天津意庫創意產業園共同組建了創業教育指導中心,合作完成了高職院校“融入遞進式”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綜上所述,國內對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的研究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另一類是開展理論研究,從現有國內外創新創業成果中歸納總結。多數研究認為創新創業教育需由高校、政府、企業等方面共同開展實施,這符合國務院辦公廳提出的“以完善條件和政策保障為支撐,促進高等教育與科技、經濟、社會緊密結合”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指導思想。同時,將高校、政府、企業的資源進行整合,構建更加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符合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要求,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根據教育部、省教育廳及學校關于在大學生當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實施意見,結合本校提出“提高人才質量為核心,全面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文件精神,學校有必要充分利用學院的專業優勢和學科特點,在積累多年的學生科技實踐活動和豐碩的學生學術科技成果基礎上,成立機械創新創業實訓基地,解決學院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實訓場地的相關工作,為推進學生開展科技學術活動發揮宣傳、組織、管理和服務等功能。
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的專業內涵建設,樹立科學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建設專業教育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新體系,所在單位有必要不斷修訂和完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將創新創業教育學分納入人才培養體系的“素質拓展”部分。同時,所在學院要結合學院專業特點,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完善創新創業教育目標體系,強化學生創業認識與職業生涯規劃以及心理素質的培養,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所在學院要結合專業特點,不斷深化實驗教學改革,優化實驗項目,尤其針對本科專業學生,適當增加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項目的比例,改進實驗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改革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教學的考核方式,打破傳統的實驗報告模式,每門實驗課程對于開設的3~5個綜合性設計實驗項目要求以學術論文的方式提交作業,指導學生盡早熟悉學術論文的格式,樹立科研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動手能力。
除了校內實訓基地之外,學院要充分利用校外實訓基地,在不斷穩定和鞏固現有實習實訓基地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新的實習實訓及就業市場,深化校企合作的內涵發展。同時,校企雙方要共同探討人才培養方案,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共同開發專業教材,搭建實習就業的橋梁,充分利用學院教師知識功底扎實和企業員工實踐能力強的特點,對學生畢業設計的要求逐步實現多元化發展。
注:龍澤明,通訊作者
主要參考文獻
[1]邵作仁.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0(5).
[2]殷忠敏,趙海志,袁媛,等.高職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研究[J].經貿實踐,2015(8).
[3]戴裕崴.高職院校“融入遞進式”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