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華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咸陽712000)
企業在新世紀的競爭,其本質表現為人才的競爭。只有充分發揮人的價值和潛力,才能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并最終實現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激勵理論由于對員工工作積極性的發揮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因此受到越來越多的企業管理者的重視。
激勵,指的是通過激發人的動機及內在動力,使其內心保持振奮,努力去完成預期目標的過程。激勵的實質是以外部因素來影響人的動機,滿足人的需要,改善人的行為。激勵對于企業管理而言,是指管理者通過各種管理手段,有條件地滿足管理對象的需要,改善其動機和行為,發揮其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其為了滿足自身需要而不斷向目標努力的過程。激勵理論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1.內容型激勵理論。內容型激勵理論以員工心理需要和動機為考察和研究對象,最具代表性的是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和赫茲伯格的雙因素激勵理論。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共五個層次,從生理需要開始依次向上提高,自我實現為最高層次。赫茲伯格的雙因素激勵理論將激勵因素分為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保健因素只能消除員工的不滿情緒,而激勵因素能夠激發員工工作積極性,讓員工獲得滿意。內容型激勵理論的意義是幫助管理者認清員工需要的多層次性,以便采取與之對應的激勵手段。
2.過程型激勵理論。過程型激勵理論以人的心理過程和行為過程為考察和研究對象,最具代表性的是弗魯姆的期望效價理論和亞當斯的公平理論。期望效價理論指人為了滿足需要而設定目標,并對目標產生期望,目標價值大小和期望值高低決定了人為了實現目標而努力的動力大小。此理論應用于企業管理,就是目標對于員工來說,其價值越高,并且員工期望值越高,激發員工的動力就越大。亞當斯的公平理論則強調人的積極性還受到公平性影響。例如,企業在工資收入分配中,即使對所有員工都給予了絕對值很高的報酬,但是如果員工覺得分配的公平性沒有得到體現,也達不到激發員工工作積極性的效果。
3.行為改造型激勵理論。行為改造型激勵理論主要研究人的行為轉化和改造,其目的是將人的消極行為變為積極行為,以達到預期目標。其方法一共有以下幾種:第一,正強化。即事后獎勵,就是在人的某種行為發生以后,以物質或精神獎勵的方式來肯定其行為,從而促進此類行為發生的頻率增加。第二,負強化。即事前告誡,就是在人發生某種行為之前,就告知其行為發生的后果,以避免不符合要求的行為出現。第三,懲罰。即當不被允許的行為出現時,對行為人進行物質或精神懲罰,以減少此類行為的發生。第四,衰減。指的是心理學上的一種現象,即經過對人的行為采取一段時間的強化措施以后,原來的作用或效果在逐漸降低或消失。行為改造型激勵理論對于企業制定獎罰制度而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利于實現員工價值。企業管理者應用激勵理論對員工需要層次進行分類,并制定與之對應的企業激勵制度,有利于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挖掘員工的個人潛力,幫助員工在企業提供的平臺實現其個人價值。激勵理論能夠幫助企業精準認識員工的需要,認清員工的最高需要層次是自我實現,從而重視員工的職業規劃和發展,將員工個人成長目標與企業目標結合起來,幫助員工實現個人成長。企業從激勵理論出發,從滿足員工的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的角度,倡導團隊精神,提升內部凝聚力,強化分配的公平公正,著力為員工創建良好的工作環境和關系網絡,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員工潛力,利于促進員工和企業的長期良性發展。
2.利于提高企業效益。企業的根本目標是為了實現盈利,盈利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企業的實際競爭能力。而在融資渠道多元化、設備工具高度普及和發達的今天,“人”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激勵理論正是通過對人施加正確的管理行為來達到充分發揮人的價值,進而提升企業總體價值的目標。企業通過對員工激勵所實現的整體效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短期來看,企業激勵制度對于企業整體效益的直接提升。從員工的角度看,員工作為很多單獨的個體分布于企業之中;從企業的角度看,分布于企業的所有員工又構成一個整體。依據現代系統論中的一條著名定理,即“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因為受到激勵制度影響而提高了士氣的員工,不但會創造遠高于激勵之前的價值,而且整體創造的價值會遠高于單個員工簡單相加所創造的價值。二是從長期來看,企業激勵制度對于員工能力提升所產生的價值。員工受到企業的激勵,不僅會體現在工作態度上,而且還體現在其工作技能的提高上,具有高工作積極性的員工能夠比工作積極性低的員工更容易掌握工作技能技術。員工在這方面的提高,所帶給企業的就不僅僅是勞動價值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實現了整體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1.考察員工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激勵制度。由于企業員工在學歷層次、年齡結構、能力高低、職業期望等方面的差異決定了其個體需要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因此企業必須對員工個體需要進行詳細考察并歸類,以便量身定制有針對性的激勵制度。例如,對于一些企業的基層員工,由于普遍收入不高,對于工資收入的增長較為看重,企業從保障員工的經濟安全出發,可以根據員工的工作貢獻分級建立以物質獎勵為主、精神獎勵為輔的績效制度,激勵員工努力工作,提高工作質量,為企業多做貢獻。雖然這種激勵制度對于提高基層員工士氣較為有效,但是對于企業高管就不一定能收到較好的激勵效果。與基層員工相比,企業高管更為看重企業對其的尊重以及職位的晉升,據此,企業要根據高管的貢獻,給予不同等級的精神獎勵,對于能力提高快的高管,可給予更大程度的授權或者提拔任用。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對基層員工還是對企業高管層面的激勵,最好建立多層次、多種類的激勵措施。例如,對于為企業工作滿二十年以上的員工,設立資深員工貢獻獎;對于能力增長快,忠誠度的年輕員工,提供到國內外先進企業學習的培訓機會;對于長期擔負急、難、重、險工作任務的員工,可以通過給予其家庭成員一定的補助來補償其對企業的辛苦付出。另外,不管何種形式的激勵,企業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所制定的激勵制度,必須是對事不對人,不因人設獎,其制度從設計到制定必須經過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審議,得到大多數員工的認同。
2.注重員工安全需要,解決員工后顧之憂。現代企業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之下生存,會面臨比以前更大、更多的壓力。在企業中工作的員工,不但要承受工作上的壓力,同時也面臨結婚生子、買房、生老病死等各種個人生活壓力。這些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到員工的安全需要,削弱員工的個人幸福感,影響員工個人潛能的發揮。因此,企業管理者在從保障員工心理安全角度,著力構建相關激勵措施,解決員工后顧之憂,使其安心工作。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措施可以采取:一是完善企業基本福利制度,包括切實履行“五險一金”法定繳納義務,為員工參保投保,使得員工在失業、生病、年老以后能夠有一份保障;嚴格執行國家法定節假日制度,落實員工的休息休假權,既是國家的法律法規要求,也是員工的個人權利,以前一些企業不顧員工身體狀況,強令加班工作,導致員工怨聲載道,工作積極性顯著降低,這種做法在新時期是不可取的,有條件的企業還可以建立為員工提供旅游資金的制度來激勵員工。二是簽訂長期合同,滿足員工的職業穩定感,一些企業對自身的發展缺乏把握和預期,在企業發生變化以后常常把員工看作是負擔,簽的都是短期合同或者干脆不簽合同,這些做法不僅違反了我國《勞動法》及相關法規,而且在員工心理上也造成了負面影響,不少員工采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態度去工作,其潛力發揮無從談起。因此,從激勵員工的角度,企業應與工作年限達到一定期限、工作合格的員工簽訂長期合同,以提高員工的職業保障。
3.構建良好工作氛圍,提高工作滿意度。構建良好工作氛圍,提高員工的工作滿意程度,是對企業管理者的更高要求。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首先,企業管理者要對員工的工作動機及能力等情況進行全面深入了解,為員工設計出更有吸引力、更能實現自我價值的工作崗位;其次,企業管理者要加大投入,為員工創造一個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例如,投入專項資金購買性能較好的工作設備,為一線員工提供高質量的勞動保護用品并參加國家強制保險之外的意外保險,修建標準化的員工食堂并提供營養豐富的食品等等;最后,除了硬件投入以外,企業管理者還應重視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工作氛圍構建和提高員工滿意度的重要作用,倡導團隊精神,著力構建和諧友好、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知,我國企業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在企業管理中加強激勵理論的運用,通過考察員工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激勵制度,注重員工安全需要,解決員工后顧之憂,構建良好工作氛圍,提高工作滿意程度等方法和措施,來實現員工價值和企業效益的同步提升。
[1] 蔡新秀.激勵理論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運用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2,(12):91-92.
[2] 劉倩倩.激勵理論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J].商,2015,(23):22.
[3] 鄭祥華.激勵理論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探討[J].中國商貿,2014,(34):40-41.
[4] 馬倩琳.關于激勵理論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的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4,(16):111-112.
[5] 趙鳳英.論激勵理論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J].中國市場,2014,(31):67-68.
[6] 王靜.激勵理論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7):54-55.
[7] 王玲玲.激勵理論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研究[J].時代金融,2013,(30):87-88.
[8] 黎明,耿曉鋼.激勵理論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研究[J].企業研究,2013,(16):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