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蘇慧
(西安財經學院行知學院,西安710038)
汽車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擁有量上早已是全球第一,在汽車的產量上,也排在前三,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當然,如果把合資品牌計算進去的話,中國的產量也是第一。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預計到2020年汽車產量將達到1 700萬輛,汽車保有量將超過1億輛,這個當量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深遠的,同時汽車行業的上下游產業和原油市場對國家戰略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從清朝末年的1901年,中國開始出現汽車到1929年汽車進口量已達突破8 000輛,世界各國汽車蜂擁而至,而在接下來的一年里,汽車進口量猛增3萬輛,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時代。這也說明了中國社會的腐敗,中國人民生活的貧困絲毫沒有影響到權貴們的享受。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才擁有自己的第一輛車,隨后這輛叫東風牌的轎車開啟了中國汽車工業的新篇章。而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與世界的全面接軌,加快了中國的汽車產業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潛力市場。
1.生產能力迅速提高。回顧我國汽車產業走過的這五十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汽車工業發展有目共睹,最主要的是表現在生產能力提高上。1992年,我國汽車產量首次突破100萬輛,2017年上半年,汽車產量為900萬輛。目前,我國汽車產量已位居全球第2位,汽車銷量穩居全球第1位。這種生產能力的提升,可以說印證了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的所有不易,同時也表明了我國汽車人的努力付出和辛苦工作。在技術領量越來越高的時代,汽車工業的生產更多的需要去體現對技術的攻克。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節點。
2.汽車及產品結構不斷趨向合理。汽車產品市場供求關系,取決于汽車的購買者,同時也取決于汽車產品本身的價值定位,這里的汽車產品包含二部分:一是汽車;二是汽車有關的產品;經過幾十年的汽車工業的發展,汽車以及汽車產品基本滿足了現階段人民生活的需求;汽車市場產品更新換代步伐加快,整車及關鍵零部件水平明顯提高,產品結構漸趨合理,產品品種增加并逐步適應市場需求,近年來我國汽車小轎車領域的發展快速,特別是以吉利、長城為代表的我國本土汽車工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創新和變革,吉利汽車更是收購了沃爾沃,隨著雙方在技術層面的無縫對接和合作,中國小型汽車必將引來前所未有的生機;汽車技術依賴進口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同時,隨著我國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加大,促進了載貨車需求量的增長;高速公路的建設發展及城市公交發展促進了重型載貨車和大客車產量的增長;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汽車進入家庭已成為事實,在沿海發達城市,幾乎家家都有轎車或者具備這種購買力,汽車市場的潛力巨大。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與2016年同期相比,前6個月汽車銷售額增速有所下滑,汽車銷售額增速降到7%,比去年同期回落了6.5個百分點。其實這幾年汽車銷售額受經濟影響增速一直在下降,增幅出現一定程度的回落,對于汽車產業來說2009年、2010年是最為高光的時刻,以30%以上的高速增長,2011年高位回落到14.6%,但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長,這當然離不開國家免稅政策的鼓勵及我國自身汽車工業的良性發展,2012年、2013年、2014年回落幅度都在7%以上,這也離不開國家調結構,特別是從外向型經濟轉向內向型經濟,大力發展國內汽車品牌。
目前來看,這種回落除了經濟影響外也涉及到環保和治理交通擁堵的需要,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均采取汽車限購、限行政策,后繼一些大、中型城市也出臺了相應的限制;另外,隨著城市公共交通比如地鐵和城際高鐵的開通,選擇綠色出行成為時尚。
以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歷程來看,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消費革命和與之相隨的產業結構升級,而我國從前始終處于調結構的狀態,就是因為我國經濟體制已明顯落后于國民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一些快速發展的行業,也包括汽車產業,所以如何調結構就需要相應的策略,而這些策略的制定離不開對于汽業產業對經濟影響因素的分析,都能夠把一國經濟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和層次。如果沒能利用好這樣的機會,那么整個國民經濟就很難發展起來,甚至有可能無法躋身世界主導經濟國家的行列。
2016年,我國汽車產業為國民經濟貢獻了13%的就業、15%的稅收和11%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
1.在后工業社會汽車產業對宏觀經濟影響深遠。從目前我國的社會經濟情況來看,我國已基本完成工業化進入后工業社會。在后工業時期,國家需要通過不斷地完善結構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國家也是需要在經濟發展增速相對遲緩的情況下,通過擴大內需來穩定增量,而這個時候汽車作為發展中國家擴大內需的最好的武器,同時這個武器還帶動了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同時在后工業時期國民經濟的方向源已經轉變為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和互聯網產業以及圍繞著健康醫療的生物工程產業。從發達國家的路徑來看,在完成工業化進入后工業階段的過程中,大國會普遍依靠其汽車產業的迅速發展來帶動汽車規模化生產和鼓勵消費。
對一個國家來說,汽車銷售量主要決定于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發展水平越高、速度越快,有經濟承受能力用戶就越多,汽車銷售規模也就越大;反之銷售規模越小。
從世界范圍看,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會刺激汽車市場以更快的速度增長,我國GDP與汽車銷售量之間也存在同樣的關系,GDP的發展水平與汽車銷售量增長是相互影響的,可以求相關系數及做顯著性檢驗,且隨著GDP總量逐年升高,汽車銷售量也逐年增加。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水平也不斷地提高,其消費結構也得到升級。近年來,汽車開始進入我國一部分高收入家庭。目前,汽車在中國家庭的消費結構中還屬于高檔耐用品,其消費群體主要集中在城市中部分高收入家庭。我國還沒有全面進入汽車社會,同時,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將影響到我國汽車銷售量的長期增長。
2.汽車產業對上下游產業影響大。汽車產業涉及到的產業鏈非常龐大,同時汽車產業又是一個高投入、高密集度、集群式發展的產業,所涉及到的汽車產業的生態來說,從對汽車的投資到研發,再到生產,這都需要整個供應鏈的支持,特別是后續的銷售、維修,對于汽車配套的服務的要求更高,同時對于原材料、零部件、升級元件以及后續技術裝備更新改良,隨著信息化程度越高,對于汽車信息化的服務也相應變高,而龐大的汽車產業鏈需要穩定物流,而對于油料的需求特別巨大,汽車后續還涉及到報廢回收、汽車金融以及二手車服務咨詢、車保險、營銷推廣,而汽車的二級生態還包括汽車租賃、駕駛培訓、汽車救援,還有就是當下非常火爆的汽車美容改裝等服務,當然還包括汽車運動比賽,對于汽車產業的發展國家也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加油站的設立,同時對于人們的休閑生活來說,汽車是一片新的藍海市場,以汽車相關的產業,構成了一個圍繞著人們吃住行的生態圈以及二次鏈生態條,在這個生態鏈條中規模化已經不是關鍵,關鍵是它超長的延展性。同時汽車工業的發展能帶動鋼鐵、機械、電子、化工、建筑、服務等一百多個相關產業的發展;汽車消費的拉動作用范圍大、層次多,是典型的波及效應的產業,數倍于汽車工業本身的經濟效益。
3.汽車產業對科技創新和成果影響重大。汽車產業的發展對于科技創新影響力是巨大的,它對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升級具有正面的影響。汽車科技的進步主要是集中汽車的功能上,特別是電子技術與汽車技術的結合,使得汽車技術又有一個新的質的飛躍,從目前來看汽車正在走向輕電子、高網絡、善智能、低能耗的多樣化汽車時代,這種以電子產品為代表的一大批高科技產品在汽車上的裝車率日益提高。對于機械、電子、化學、材料、光學等眾多學科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對于這些領域的技術革新和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于汽車產業整體發展更是具有不可估量的潛力。
4.汽車產業能夠提供眾多的就業機會。發展汽車產業是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有效渠道,近幾年來圍繞著汽車產業的發展,傳統的汽車銷售和維修行業已不能滿足汽車工業發展的需要,而伴隨著二次生態鏈的形成,汽車產業賦予了更強大的外延性,這其中就包括汽車金融和汽車旅游休閑以及汽車美容改裝等,同時就業的崗位更趨向于技術型和智能性,這對于就業市場的穩定來說是積極的。有統計數字表明,汽車工業每提供1個就業崗位,上下游產業的就業人數是十幾個;這個比例是客觀的,并且這種就業比例在增長和變化,這是因為汽車服務業已經有網絡化的趨勢。比如滴滴汽車,它對于汽車產業來說,僅僅是一個軟件,一個APP,但是它帶動的就業是一輛滴滴打的車可以是十個崗位,這就是汽車產業的無限可能性。
汽車產業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支柱,如何發展好汽車產業,這是需要對汽車產業的整個生態鏈進行有效的規劃,同時要對汽車的生態鏈加以保護和合理的引導,只有尊重客觀的市場規律,才能更好地滿足經濟的需求。
[1] 薛旭,杜軍彥,陸建新.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戰略轉型[EB/OL].搜狐網汽車頻道,2006-11-15.
[2] 2015年汽車行業分析及市場研究報告[EB/OL].中國報告大廳,2013-04-01.
[3] 郭濤.汽車30強:萬億車企誕生零部件企業顯亮點[EB/OL].中國經濟網,2014-06-06.
[4] 岳德文.用科學發展觀展望我國汽車工業之未來[J].汽車工業研究,2009,(1):10-14.
[5] 柳巖.中國汽車自主創新的現狀[J].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09,(1):266-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