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鋒
(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西安710089)
高職院校的發展必須走校企合作的路線。目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問題有:一是學校想和行業“龍頭”企業合作,但企業積極性不高;二是一些中小企業急缺人才,但學校又不滿意;三是學校的學習與企業的應用脫節嚴重。歸根結底,其原因在政策上。學校和企業目標不同,靠兩個主體來協調解決問題是不現實的,必須引入一個中介——政府。因此,建立“雙贏”的校企合作體制、機制是關鍵,對企業和高職院校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體系,指廣義上的一個完整的大系統,里面包括一些小的系統,構成一個個具有某種功能的結構。就像人體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等小系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人體體系。體制是指國家機關、企業和事業單位管理權限劃分的制度。而機制指機器的構造和工作原理,泛指一個系統中,各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和功能。多用于自然科學,在社會科學中可以理解為機構和制度。制度最一般的含義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
如何形成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全面協調,支持配合學校和企業的完善管理體系,是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若能強化對企業和學校落實相關法律、法規情況的監管和指導力度,要求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案設置、教學設計等方面從企業需求出發,使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真正實現畢業生上崗“零過渡”。
建立管理體系,形成政府、企業和學校相互融合、各司其職的工作機制。真正實現學校、企業“零距離”,三方的責權關系應是:
1.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監督、指導校企合作過程,明確校、企雙方的權力和義務。在宏觀調控允許的情況下,出臺相應的配套優惠政策和激勵措施,形成校企合作的內外部質量保障體系并逐年修正,通過法律保障校企合作順利推進。
2.企業。把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納入企業戰略發展規劃,把校企“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納入年度工作計劃,建立校、企聯系制度,成立專門機構,安排專人負責與政府、學校和其他企業之間的信息溝通。聯想集團在此方面走在了最前面,成立了專門的售后服務體系和培訓機構,該機構級別較高,主要負責培訓合作院校教師和相關學生,以保證校企合作“準員工”質量。
3.學校。堅持校企合作,緊密跟進行業企業,始終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首位,在專業體系設置、人才培養規格、“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融入行業企業標準,以企業的典型案例為教學案例,也要建立校、企聯系制度,成立專門機構,安排專人負責與政府、企業之間的信息溝通。
近年來,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充分利用與聯想集團校企合作十年的經驗,對校企合作運行模式進行了嘗試,并逐步形成了體制機制,人才培養聯合體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針對目前校企合作的瓶頸,政府要幫助校企雙方建章立制,調動校企的社會責任感,幫助校企形成校企合作的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最終形成校企共建人才培養培訓聯合體制度。
1.校企互培,共同培養人才。聯合體制度要求校企共同培養學生。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培養成怎樣的人?需要政府、企業和學校從國家產業政策、區域經濟發展、行業人才市場等因素出發,在政府的監管和支持下,由校企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核心課程標準。在實施過程中,校企師資共同參與,理論與實踐相互交替,把教學與生產相結合落到實處。真正實現三個“零”,即學校與企業“零距離”、理論與實踐“零間隙”、畢業生上崗“零過渡”。聯合體制度要求校企共同培養員工。企業之間競爭是必不可少的,而人才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因此,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再培訓、職工技能再拓展、轉崗培訓等內部的培訓可形成制度。校企合作中的學校要承擔培訓員工的任務,因此學校專業數量多,知識全面,具備承擔企業員工培訓的各種條件。
2.校企融合,共同攻堅克難。企業產品升級,技術改造,逐步實現自動化是必然趨勢。聯合體制度要求校企共同解決企業亟須解決的技術、管理、生產以及勞動力問題。特別是在技術攻關上,學校可作為課題研究,在政府的幫助下,校企逐步形成相互依賴的“利益共同體”,把人才培養培訓聯合體制度落到實處。
校企合作普遍存在國家政策指導支持不夠、市場制度沒有形成、學校“一頭熱”、學生的技術技能企業不認可、畢業生的頂崗實習技術含量不高等一系列問題。以聯想“訂單班”運作模式為例,聯想班學生是經過選拔后的綜合素質優秀的學生,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已經使其素質得到了提高,就業沒有問題。而企業通過260左右課時的培訓,使其某一方面技能再次發展,聯想在此起到了“優化”的作用。對于聯想售后服務體系來說,層層篩選,解決了自己招人難、用人難等一系列問題。在這種層次的校企合作中,顯然有內在缺陷。一是經過篩選,學校拿出了自己的優質資源供聯想售后服務體系企業挑選,并沒有全面進行相互滲透式融合合作,仍然是“雙邊問題”。二是學院的教科研以及實踐能力與聯想集團的合作難以縱深發展,在校企合作中僅能提供具有一定較高素質的勞動力,對企業的生產實踐起不到改進、優化的作用,屬于表層合作。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國家級示范院校尚且如此,其他類高職院校可見一斑。因此,職業院校在校企合作中,不能熱衷于多樣化模式的構建,還是要提高學校自身的“交易能力”。校企合作的管理可借助第三方,采用項目化運作模式,最終要構建校企合作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
任何的體制機制都需要應用于實踐,并產生效益。僅探索理論層次的體制機制建設是沒有多少意義的。事實上,高職院校存在與企業合作的多種途徑和資源,模式不一的合作勢必導致資源浪費、效率低下,學校的優勢始終發揮不出來,在校企合作中還是處于劣勢。因此,通過落實校企聯合體制度,探索資源鏈的聯結方式,借助第三方管理機構,尋求有效的組織載體,才能形成校企合作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聯想訂單班在此方面一直進行著有益的探索。
綜上,相比企業創新能力的日新月異,高職院校的自主創新和教科研能力亟待提高,通過努力提高自身的“匹配能力”和“交易能力”,凸顯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彰顯國家示范高職院校的示范性。
[1] 劉玉東.五種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1,(17).
[2] 張慧波,張臻,等.高職院校“三三”辦學模式的實踐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1,(8).
[3] 李訓貴.新組建高職院校辦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7,(12).
[4] 盧鏡.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多元化辦學模式探索[J].教育探索,2010,(6).
[5] 左家奇.“三重融合”下開放式辦學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8,(2).
[6] 葉華,孟敬,等.工學結合職業教育模式的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