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丹生
(商洛職業技術學院,陜西商洛726000)
2001年,格爾諾特·伯梅在《審美經濟批判》一書中提出了審美經濟的概念,在馬克思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之外引入了第三種價值,即“審美價值”。審美價值也稱為“升級價值”,超越人類的基本生理需求,是資本生產目標從滿足人的需要轉向開發人的欲望的結果。早在1970年,阿爾文·托夫勒就提出了人類經濟的三類形態,即制造業、服務業、體驗業,認為現代經濟正向體驗經濟邁進?!拔覀冋趶哪c子經濟前進到精神經濟?!盵1]卡尼曼在《回到邊沁》一書中,提出了以人的“體驗效用”為基礎的新經濟學價值。審美經濟也就是實用、審美、體驗相結合的經濟,即審美作為消費對象的經濟。大衛·羅伯茨在《只有幻想是神圣的:從文化工業到審美經濟》一書中指出,在審美經濟時代,商家出賣的重點由物質產品轉向了一種情景或者氛圍,也就是體驗[2]。
2005年,張宇、張坤在《大審美經濟催育人類文明新生》一文中提出“大審美經濟”的概念,“就是在經濟理念與市場運作上實施和推動實用與審美、產品與體驗、物品與人品、虛擬與現實、藝術與生活、物質性因素與精神性因素、經濟提供物的個性化與參與者的審美互動和審美生成等的有機統一。”[3]
審美經濟的基本特征是科技與藝術結合,審美體驗成為消費過程,經濟活動實現經濟規律與審美規律的統一。比如,傳統經濟學認為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而審美經濟則表現出審美價值的增值現象;傳統經濟學認為供求數量變動決定產品價格,審美經濟條件下產品的審美價值認同主導價格走勢;傳統消費觀只注重產品的實用性,而現在人們更在意精神消受的滿足,所以產品需要既是實用品又是審美品。同時,在講究審美體驗的經濟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審美互動與人格魅力的相互生成就顯得十分重要;在全球生態惡化、人類生存危機的情況下,世界經濟一體化及其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就更顯得迫切。因此,審美經濟的深入發展需要生態美學、環境美學、生活美學等美學分支的全面支持。
審美經濟的本質特征是創造力,審美創造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2009年,國務院發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作為審美經濟支柱的文化創意產業得到重點扶持,文化傳媒、休閑娛樂、設計策劃三類數十個行業快速發展。但遺憾的是,面對強勁的韓劇和日本動漫,我國的視覺藝術產業、電影廣播電視產業依然缺乏競爭力。其實,李思屈早就提出:“文化創意產品創意匱乏,想象呆板,形象刻板,情節無味等普遍癥狀?!辈⑶?,通過對動漫行業的考查指出:“在文化產業‘有產業無文化’的狀態下,政府的資金扶持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文化產業的混亂。”[4]說到底,“占地多少畝的園區建設”“繪畫、軟件和市場營銷技術”都是表面的,而深層的關鍵問題則是人的創造能力。
李思屈概括過,“文化創意產業”“最突出的二大特征,即情感的邏輯和自由表達?!盵4]就是不受邏輯規范的主觀內心真實情感的自由表達,其實質就是在表達一種創造性特征。作者還用格式塔心理學分析了情感表達的主觀性與人們感受時心理結構的共同性,用符號論美學解釋了情感表達的符號化。認為主觀、個性化的文化創意之所以能夠引起消費者的滿足,是因為人類情感在深層心理結構上具有共同性。作為主觀體驗的情感受理性邏輯制約而不能直接傳達,只能以某種感情符號在他人心中喚起相應類似的感受。“文化消費中的情感體驗,其實就是通過一定的符號(包括儀式)對自我深層結構的深入(審美)或反復(游戲),以實現精神的回歸。”[4]
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是人才,培養大量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是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人才培養涉及國家政策、教育體制、培養模式、學科配套及實踐體系等,然而這一切都需要教育思想和理論的指導。我們說,審美經濟的核心驅動力是審美創造,因此探討審美創造能力與審美感知能力的發展,就成為審美經濟條件下人才培養的十分關鍵的一環。人才培養既要發展個性、塑造人格,又要培養智慧思維、創新素質。一個完整、健全的人格是創造力發揮的基礎和前提,而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又是一個完整的、全面發展的人的具體反映和集中體現。審美經濟條件下,對于人才培養中的人格塑造和創造力發展,審美教育具有及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依據經濟學原理,勞動者在生產中的體力、腦力消耗,需要有一個恢復、補償的再生產過程。作為具有精神屬性的社會生物的人,這種“再生產”不僅需要物質生活保障,還需要精神娛樂消遣,更需要思想的開掘和人格的提升,因為一個人只有獲得了健全的人格,才能自尊、自信,體會到人生的樂趣,從而迸發出一股不可遏制的創造動力。而這,正是美育的用武之地。需要強調的是,“美”的家族十分寬泛,維特根斯坦認為只有“家族相似”而沒有共同特質。因此,“美育并非只是‘美’的教育”,除了“融合性的美”,還有“振奮性的美”[5],摒除機械的形而上學觀念,審美價值其實涵蓋了所有的人文價值需求,真、善、美始終是作為一個整體系統而貫穿于人類藝術實踐活動之中,并成為馬斯洛論述的人的自我實現的重要內容。席勒認為,近代社會發展使人格、人性分裂,產生“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前者(人的欲求)受自然必然性限制,后者受道德必然性限制,人成為雙重奴隸。而審美活動是非功利的,既不受理性法則強迫,也不受自然力量和物質需求強迫,所以審美藝術活動可以使人形成完美的人格,獲得精神自由[6]。而自由的精神狀態正是創造力、判斷力發揮的前提。
馬爾庫塞認為,現代文明壓抑和異化人性,科技代表的工具理性控制了人的思維方式,人成為受工具理性控制并維護這種控制的機器,成了“單維度社會”中的“單一維度的人”。其實質也就是阿多諾認為的理性變為工具控制了人的意識形態,因此唯有感性的藝術審美來“救贖”,獲得批判的向度和創造力[7]。熊十力在《新唯識論》中提出“量智”和“性智”的概念,錢學森認為科學即量智,探究分門別類的細部,藝術即性智,感悟整全渾一的整體。人類在認識和創造活動中,局部的深究,“量智”發揮重要作用,但創造活動的開端,往往依賴于人的感性知覺,在混沌整體中預見未來,“性智”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8]。近代心理學對科學家的大量研究證明,天才的重大特征是形象思維和創造力而不是智商。感性形式的藝術審美具有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發散思維、創造思維等多向思維,能改善人的認知思維品質,增強人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創造力的活水源頭。正如愛因斯坦在《論科學》一文中所說:“想象力被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盵8]
審美經濟條件的下人才培養,必須對審美教育的現狀和審美經濟的真相保持清醒的認識。
從審美教育的現狀來看,科技的發展,特別是虛擬現實技術及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藝術與技術合流,應運而生的動漫、平面設計、三維設計、廣告設計、建筑設計、服裝設計、通訊產品設計、攝像、制片、舞美、音效、會展等新興藝術專業競相開設,而審美教育卻依然固守傳統程式,對廣闊的審美生活不理不睬。從審美經濟的真相來看,審美經濟的主要目標是經濟而不是審美,美學或者審美只是資本運作的手段,而資本不存在生命關懷意識,缺乏精神力量和內在品質。審美經濟大潮中,人們的審美價值取向容易受媚俗的商業化審美趣味影響,審美追求趨于消費化,名牌、時尚的熱衷超過對內在精神的修煉。對此,遠離現實的審美教育沒有回應。
我們說審美經濟的基本特征是科技與藝術結合,審美體驗成為消費過程。在傳統觀念上,藝術經驗就是審美經驗,藝術屬于美學。作為感性的美學或審美,其實是對對象作感性形式的欣賞,而這種感性形式的欣賞和創造,也就是伽達默爾所謂的審美“視界融合”,即理解者現在視界與對象內容所包含的諸過去視界融合而成的新視界,它必然與人們所處的時代文化精神息息相關,審美教育其實涵蓋了所有的人文價值需求和文化精神。審美經濟條件下的產業形式以文化為內容,以創意為核心,是文化與創意的結合,所以其人才的培養需要兼顧兩個方面,打造“審美文化+創意技能”的雙料復合型人才。
1.實行面向生活的開放教育。審美經濟條件下,受市場導向的文化產業容易媚俗,而復制技術和網絡使人們生活在影像中,認識和感受都受制于影像邏輯,所以,創造型人才的培養必須面向生活尋找靈感的活水源頭。其一,在審美文化方面,從傳統的書齋式思辨美育,轉向到當下審美經濟的生活場域,感受、體驗現實生活中一切具有審美價值的真實情感。其二,在創意技能方面,感染人的文化創意產品來自真實的原初體驗,如果我們的審美經驗僅限于網絡的“機械復制”和社會流俗的機械模仿,那就談不上真正的創造。所以,擺脫機械化、模型化、程式化的教書方式,走進自然,接觸社會,親臨場景,激發原初的真實體驗就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
2.建立學科融合的創意機制。審美經濟的多樣化、個性化引發人們審美價值的多元化、個性化;多媒體、高科技使人們的審美視野無限擴大,審美思維高度活躍,所以人才的培養必須多學科融合。其一,在審美文化方面,汲取豐子愷“大藝術科”的思想,將美育滲透在各學科之中;美育內容要與時俱進,日常生活、身體儀表、環境、景觀、影像、新媒體藝術等廣闊的審美現象兼容并蓄,建構新的美育體系。只有打通理論與現實的隔閡,才能形成完整的自由精神,塑造完美的人格。其二,在創意技能方面,重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融合,強調科學與人文學科有機結合,既要培養抽象邏輯思維及科學素質,同時培養情感體驗、溝通能力和人文素養,發展創造性思維。要減少學科壁壘,淡化學科界線,依據產業發展趨勢,開設創新型課程,適應市場人才需求。
3.抓住檢驗真知的實踐環節。審美經濟涵蓋體驗經濟和轉型經濟,是“生存型”經濟不斷向“優存型”經濟發展的社會實踐[3]。實踐出真知,創造型人才必須在創造活動中鍛煉成長。其一,在審美文化方面,美育要直面社會問題,展現出全新的解釋、引導和影響力,不能處于一種失語、缺位或者回避狀態。按照物理學“熵定律”觀念,開放的系統能與外部交換能量和物質而不斷發展,封閉的系統則走向無序導致瓦解和消亡。美育的發展和生機也正表現在與社會現實的碰撞、交流之中。商業化經濟大潮中人們審美價值取向與審美趣味媚俗化,審美觀念與審美追求消費化等傾向,都是美育需要嚴肅面對的課題。其二,在創意技能方面,現實需要是激勵創造的根本動力,人才的培養必須走出校門,創設更多的社會活動和科學研究機會,讓學生學會在觀察自然、接觸社會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倡導合作辦學,建立實習培訓基地,實施“產、學、研”結合的培訓模式,構建高校、社會、國際資源一體的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
4.瞄準創新精神的能力培養。審美經濟是基于實用的審美價值鏈的創造,是以創新作為核心驅動力的創造型經濟,所以人才培養的重點要落腳于創造能力的發展。其一,在審美文化方面,美育具有激發人超越生存滿足而獲得創造動力的精神力量。感性的藝術審美正是以其自主的自由創造精神,被法蘭克福學派賦予了對抗工具理性、恢復批判意識和創造能力的解放人類的重任。其二,在創意技能方面,要創造有效的參與性教育環境,激活思維,釋放創造能量,因為“創造思維往往是在環境刺激下,沖破阻力顯露出來的”[9]。以學生為主體,實施個性化教學,培養質疑、批判意識,不跟風不盲從。質疑批判需要應有知識儲備,所以廣泛閱讀、多種愛好是創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要在多元知識結構中發展、培育想象力,特別要注重感知、體驗經典藝術,重視經典符號的傳承與革新,因為文化創意不可能憑空產生,需要歷史的積淀,要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中,感悟民族文化藝術的遺傳密碼和獨特韻味。
總之,審美經濟要實現審美規律和經濟規律的統一,審美創造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作為審美經濟核心產業的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與創意的結合,所以人才的培養必須兼顧兩個方面,打造“審美文化+創意技能”的雙料復合型人才。
[1] [美]阿爾溫·托夫勒.未來的沖擊[M].孟廣均,吳宣豪,黃炎林,順江,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196.
[2] 季欣.關于構建審美經濟學的設想——凌繼堯先生訪談錄[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109-112.
[3] 張宇,張坤.大審美經濟催育人類文明新生[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108-111.
[4] 李思屈.審美經濟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本質特征[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8):100-105.
[5] 王元驤.美育并非只是“美”的教育[J].學術月刊,2006,(3):124.
[6] 楊辛,甘霖,劉榮凱.審美原理[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6:333.
[7] 賀昌盛.“審美救贖”如何可能——馬爾庫塞“審美救贖論”的知識構成[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89-99.
[8] 劉元平.音樂美育與創新人才的培養[J].美育學刊,2016,(5):35.
[9] 張旺,杜亞麗,丁薇.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實反思與當代創新[J].教育研究,201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