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果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南京210098)
霧霾問題事關所有人的健康生存,一直是中國環境治理的重中之重。2015年2月28日,柴靜的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再次引起了人們對環保問題的高度關注。這部紀錄片告訴我們的是:發展當然會帶來污染,但是不應該這么高。也就是說,經濟發展與環境的深度污染并沒有絕對聯系,反而在某些方面,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環保設備、技術的更新與進步,從而起到治理環境的作用。
中國的經濟發展毋庸置疑,中國也有著先進的環保設備、技術以及法律法規,但根本問題在于許多環保政策、措施得不到落實,這是值得所有政府官員以及民眾深思的。
霧霾天氣的產生不僅有自然因素,也有社會經濟因素。其中,經濟因素如不合理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市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的不合理,以及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等都是霧霾日趨嚴重的重要原因。
污染治理投資是環保投資最主要的部分,因此,我國環保投資通常也稱為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在我國環保投資結構中,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投資仍然最多,投資平均占比接近60%,而對霧霾的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規模卻偏低,難以發揮其規模效應,這限制了環保產業發展,也導致霧霾污染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1]。
近三十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但是環境技術的進步卻顯然沒有跟上發展的進程。我國對使用清潔能源以及脫硫、除塵等先進的污染控制技術都缺乏激勵機制。目前我國只有少數行業采用了脫硫、脫硝等污染控制設備,而為了節約成本,這些設備也很少使用,僅在上級檢查時使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對企業污染的監管不足,激勵機制不足,導致清潔技術的需求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生產結構決定了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在短期內很難改變。如在北方,冬天大多由燃燒煤炭來供暖。而燃煤的顆粒污染物直接排放到大氣中,構成大氣污染物的主要成分,這也是我國大面積霧霾產生的重要原因。
城鎮化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由此帶來房地產與建筑行業快速擴張。然而,施工企業環保意識淡漠,加之無外部性約束,大量的工地揚塵直接擴散到大氣中,對空氣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
霧霾問題的處理與解決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也需要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參與。環境是社會的公共產品,每個人都有權利去使用它,但同時污染了它就必須為之付出治理成本。
中國污染水平高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煤和石油的使用總量大,二是單位使用量的排污量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者以市場機制為核心,而環境公共產品經常會出現市場失靈情況,這需要政府需要利用稅收、污染收費、罰款等政策進行調整。因此,對于霧霾的治理,政府層面的改革,遠比個人的行為更有效。
1.建立有效的環境司法體系,保證市場公正。客觀地說,很多時候政府都面臨著來自企業和人群的雙重壓力,環保和發展的矛盾也使得政府舉步維艱。甚至在地方上,很多執法部門容易遭遇其他利益集團的打擊報復。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經濟效益仍然是第一位的。而在這種發展的大趨勢下,政府官員出于政績考核等原因也傾向于GDP的高速增長[2]。2013年9月,我國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旨在治理霧霾問題,近期國家也出臺了環境治理監督專門法規。由此可見,霧霾的治理正在逐步得到更多的重視。
2.實行環境保護問責制。把環保的要求納入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全過程,對于偷排、違規生產的企業進行嚴格的問責制度,將環保真正落實到經濟的方方面面。
3.推動治理霧霾技術的進步,引進國外先進的治理技術。治理霧霾不僅需要從宏觀層面如工業布局、經濟轉型、產業調整等進行調整,也需要具體到每一個針對霧霾治理的措施,利用科技的力量才能更好地治理霧霾。
4.在環保政策制定方面,制定和實施環境經濟政策,創設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激勵機制。這一系列的綠色政策雖然直接來看對企業的成本有所影響,但是它最終其實是保護了這個企業。環保政策的制定不同于私人問題的解決過程,它關涉眾多不同階層、群體和個人的利益,因此任何影響政策制定和受政策影響的企業、組織和個人都應具有相應的機會和渠道參與環保政策的制定[3]。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環境保護的重視較晚,并且長期以來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以犧牲環境和經濟質量為代價。“十三五”規劃出臺在即,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將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經濟轉型也迫在眉睫。
1.環保投資治理。環保投資是經濟轉型的重要原因,各個環保投資指標在不同時期對經濟轉型的影響程度不同,同時環保投資對霧霾長期有效的治理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環保投資總體呈上升趨勢,2012年、2013年和2014年我國環保投資分別為8 253.5億元、9 037.2億元和9 575.5億元,GDP占比分別達到1.55%、1.54%和1.51%。我國的經濟轉型進程初現加快趨勢,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低碳化經濟發展顯著。因此,進一步優化環保投資結構,增加環保投融資渠道,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提高環保產業在發展綠色經濟方面的作用,才能真正地起到改善環境、治理污染的作用。
2.市場產業轉型。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政策,長期以來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發展模式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而這種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也導致了高排放、高消耗、高污染。對于這些原有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要進行生態化改造,開發新的生產工藝,降低或替代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對污染物進行凈化治理等等,從而把這些灰色的經濟改為綠色經濟。此外,應大力發展那些對環境影響小、有利于改善環境的產業,比如生態農業、可再生能源、植樹造林等。催生環保產業的發展,使其成為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這也是實現霧霾治理的重要舉措。
3.能源體制轉型。霧霾的兩大來源:燃油和煤油都是能源問題。傳統的能源市場顯然已不是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選擇,降低能源污染是實現霧霾治理的根本途徑。國家可以制定相應的碳稅、硫稅兩大稅收政策,即對使用傳統煤炭能源的企業、組織征收高稅,而對非化石新型能源的使用采取扶持政策,從而提升清潔能源的比重。尊重市場規律,讓市場去淘汰落后產能,去推動技術創新,去選擇更清潔的能源,去完成能源體制的轉型優化[4]。
“十二五”規劃明確要求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其中,以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特征的低碳轉型則成為明確路徑和重要抓手。
環境與每個社會個體密切相關,大氣污染已經造成了空氣質量的嚴重下降,公民、企業、媒體作為社會的一分子,理應承擔其相應的職責,為霧霾治理貢獻自己的力量。
1.對于公民來說,要適時使用公民監督權和訴訟權,對于危害空氣環境的行為進行嚴厲抵制。每一個公民都是環境資源的共享者,也應為霧霾污染承擔責任。再強大的政府也無法獨立治理好霧霾,要依靠的是普通人的選擇和意志。在不滿政府的治理舉措,在質問“我們該何去何從”的同時,也要記得霧霾的治理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
2.對于企業來說,追求經濟效益無可厚非,但是面對霧霾日益嚴重的今天,如果為了一時的經濟效益仍在違規排放和生產,讓排污監測設備形同虛設、造假數據,那么就是對國家公共利益的罔顧,對全體公民的不負責。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企業追求的目標不僅是利潤最大化,而應是社會責任與利潤之和最大化[5]。總之,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前提,習近平總書記也說過:“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3.對于媒體來說,不應只是大肆地宣揚、調侃霧霾的現狀,更應該用客觀的態度、真實的數據去向普通民眾普及霧霾的知識,少一點無厘頭的實驗和個人感觀描述,多一點理性分析與科普。媒體作為政府與民眾溝通的媒介之一,具有傳播性強、速度快等一系列特征,因此更應該做到真實報道、客觀反映,讓民眾能真正地感受霧霾的現狀。
霧霾污染問題長期得不到根本解決,一方面是由于政府部門執法不力、監管不嚴,另一方面是我國經濟發展模式與環保背道而行的現狀造成的。就像柴靜在《穹頂之下》中說的,環境污染從來都不是技術問題,從來都是經濟問題,歸根結底是政治問題。環保和發展看似沖突,卻并不是決然對立的。因為從長遠來看,環保本身就是一種發展,這種發展的效益雖沒有經濟效益直觀,但卻是比經濟效益更值得人們追求!
[1] 趙正麗.我國環保投資與經濟轉型關系的實證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6.
[2] 魏巍賢,馬喜立.能源結構調整與霧霾治理的最優政策選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7):6-14.
[3] 石萌萌.穹頂之下霧霾之爭[J].科技導報,2015,(6):9.
[4]馬麗梅,張曉.中國霧霾污染的空間效應及經濟、能源結構影響[J].中國工業經濟,2014,(4):19-31.
[5] 郭敏,王文濤,王慶勇.霧霾產生的一種可能原因——《穹頂之下》的思考[J].物理通報,2016,(1):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