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旭
(東北財經大學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遼寧大連116025)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旅游產業空間集聚與城鎮化成為世界范圍內的普遍現象。由于與社會經濟、人民生活的密切相關,成為了備受關注的兩個熱點。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加速,其對于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也愈加顯著,尤其是對旅游業以及與旅游業相關的服務產業。城鎮化使旅游產業正在以核心景區景點為中心而產生集聚現象,這種集聚現象是伴隨著城鎮化發展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模式。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旅游產業空間集聚與城鎮化水平的演變規律,為二者互動關系的研究奠定基礎。
鑒于對數據的采集程度要求以及旅游產業集聚水平在空間測度上的表現,本文選取區位熵指數測算我國各地區旅游產業空間集聚水平。本文測度各地區旅游產業集聚水平的數據主要采集我國31個省市地區1996—2014年各地區旅游收入、各地區GDP以及1996—2014年全國旅游總收入、全國GDP的數據。數據來源主要是《中國統計年鑒》(1997—2015)、各省市統計年鑒(1997—2015)、《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1949—2008)》《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各省市的社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各省市的旅游業統計公報等。數據中有個別年份的數據值缺失,通過相鄰年份的增長率計算其數值進行補充。
1996—2014年間,區位熵值一直大于等于1的地區分別是北京、天津、海南、浙江、云南和重慶等旅游相對發達的地區,而得分相對較低的地區分別是新疆、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吉林、黑龍江等省份。西北地區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及新疆等省份中,除陜西省的區位熵值一直圍繞1上下波動,其余地區的區位熵值都相對較低,表明西北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尚未形成旅游產業集聚的區域優勢。
東北地區除了遼寧省之外,其余省份區位熵值一直是小于1的,表明東北地區尚未形成旅游產業集聚的優勢。中部地區河南、安徽、湖南、湖北、陜西、江西等省份的區位熵基本處于穩步上升的狀態,其中山西和安徽二省的區位熵值上升速度較快,形成了該省份的旅游產業集聚優勢。西南地區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幾個省份中,云南、重慶已形成圍繞旅游發展的旅游產業集聚優勢,四川省區位熵值圍繞1上下波動,其余省份的區位熵值都處于上升的狀態。尤其是貴州省,該省區位熵值上升趨勢及幅度很明顯,2001年以后明顯形成了旅游產業集聚的優勢。
此外,西藏的區位熵也一直處于上升趨勢,并且在2006年以后區位熵值大于1,表明西藏份旅游產業集聚水平逐步明顯,逐漸形成了旅游產業集聚的優勢。東南地區上海、浙江、江西、江蘇、廣東、福建等省市中,上海旅游產業集聚變化程度最大,在2009年以后區位熵開始大于1,形成旅游產業集聚,并在2010年迅速達到峰值;安徽省的區位熵一直處于穩步增長態勢,并于2011年以后形成旅游產業集聚的優勢;浙江省的區位熵一直處于平穩發展之中個,且該省的旅游產業集聚程度較高,形成明顯的旅游產業集聚優勢;江蘇省和福建省的旅游產業發展與浙江的發展水平基本相當,但二省的旅游產業集聚水平分別在2011年和2009年以后出現了小幅下降趨勢;廣東和廣西二省在2005年以前的旅游產業集聚水平較高,但之后均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趨勢。由此可以看出,旅游產業空間集聚水平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征,表現為東部地區明顯較高,中部地區相對居中,西南地區增長速度最快,而西北地區普遍相對較低。同時也能夠看出,我國的旅游產業空間集聚水平東高西低呈梯度遞減的變化格局。
本文在借鑒已有的城鎮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采用復合指標法對我國31個省市地區的城鎮化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從人口城鎮化、經濟城鎮化、社會城鎮化、空間城鎮化等四個層面選取18個評價指標。依據熵值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運用線性加權法計算城鎮化綜合水平與各分項城鎮化水平。
測量我國31個省市地區1996—2014年城鎮化發展水平的18個指標的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統計年鑒》(1997—2015)《中國城市統計年鑒》(1997—2015)《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2005年以前該年鑒稱為《中國人口統計年鑒》),部分指標數據通過相關指標計算得到,個別年份數據值缺失的,通過相鄰年份的增長率計算其數值進行補充。
1.城鎮化發展綜合水平評價
從總體上看,我國31個省市地區在1996—2014年間城鎮化發展綜合水平基本呈現出波動增長變化趨勢。其中1997年、2001年、2005年、2008年、2010年、2012年及2014年較其前后年份有所下降,且2010年前后的波動變化最大。各省市地區的城鎮化發展綜合水平具有較大差異:北京、上海兩大直轄市的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得分遠遠大于其他省市地區,處于城鎮化發展綜合水平的第一梯隊;廣東、天津、遼寧、江蘇、浙江、山東等6個省市地區則處于城鎮化發展綜合水平的第二梯隊;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重慶、四川、陜西、青海、寧夏、新疆等19個省市的城鎮化發展綜合水平處于第三梯隊;廣西、貴州、云南、西藏、甘肅則處于城鎮化發展綜合水平的第四梯隊。
2.城鎮化發展水平分維度評價
從人口城鎮化維度上看,華北地區五省除內蒙古人口城鎮化水平一直處于下降趨勢外,其他4個省份諸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基本上呈“U”型發展趨勢。東北地區中遼寧省的人口城鎮化水平呈“V”字型發展,而吉林和黑龍江的人口城鎮化水平基本處于下降水平。東北地區屬于老工業基地,最開始的城鎮化水平一直處于全國先列,但是由于之前粗放式、資源型的工業發展模式已經不適應當前經濟發展。近幾年東北工業的落后,經濟下滑,導致人口大量外流,而東北地區的人口又主要流向氣候相對適宜,經濟相對發達的遼寧省,所以在人口城鎮化方面呈現上述發展模式。華東六省在人口城鎮化水平上差異較大,上海的人口城鎮化水平呈現“U”型發展,并呈現繼續增長的模式,安徽和江蘇的增長模式基本與上海相似,但從水平值上看,上海最高,安徽次之,江蘇第三。江西省的人口人口城鎮化水平增長速度最快,福建次之,二省的人口城鎮化水平自2000年開始持續快速增長,且江西的人口城鎮化水平2000年以后一度超越了本地區經濟最發達的上海市,這與江西省近幾年的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有很大的關聯。浙江省的人口城鎮化水平則一直處于平穩發展態勢,并有小幅的增長趨勢。山東省的人口城鎮化水平則處于小幅穩步增長的發展趨勢。中南地區中海南省的人口城鎮化水平最高,湖北最低,廣東、河南、廣西、湖南分列本地區的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西南五省的人口城鎮化水平分三個梯隊,西藏最高,貴州和云南次之,四川和重慶水平相當,位列本地區第三。西北地區五個省份中新疆的人口城鎮化水平增長速度最快,且在2006年以后一度領先于本地區其他省份,其余4個省份在2007年之后趨于均衡的發展趨勢,發展水平相當。
從經濟城鎮化維度上看,華北地區五省的經濟城鎮化水平差異較大,北京最高,河北最低;五省中的經濟城鎮化水平在2003年以后均有明顯增長,其中天津經濟城鎮化水平增長速度最快,內蒙古次之。東北三省的經濟城鎮化水平中遼寧省的最高,吉林次之,黑龍江省最低,三省的經濟城鎮化水平均于2004年開始快速增長,但在2012年之后均出現了下降趨勢。華東地區的經濟城鎮化水平分為四個梯度,上海水平最高,浙江和江蘇次之,山東和福建位列第三,安徽和江西最低;江蘇省的經濟城鎮化水平增長速度最快,并在2009年以后超過浙江省,并有持續增長趨勢;上海的經濟城鎮化水平在2008年只有略有下降,其余省份均呈小幅增長趨勢。中南地區六省之中,廣東省的經濟城鎮化水平遠高于其他五個省份,但其他五省在2004年以后增長速度加快,海南增長最快,湖北次之,而廣東則處于平穩發展狀態并伴有小幅的下降。海南省的快速發展得益于近年來其旅游業的強勁帶動作用,而湖北省則是國家中地區經濟圈以湖北為龍頭的重點導向作用。西南地區中,重慶經濟城鎮化水平最高,增長速度也最快,得益于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優勢,以及其作為西南地區經濟龍頭的地位;四川省的發展較平穩,也伴有小幅增長;西藏和云南省位列地區第三位、第四位,發展相對平穩但在2008年之后都有小幅的下降;貴州省雖然位列地區最后,但其增長速度相對較快有超越云南之勢。云南省的下降與其主導產業煙草業近幾年的衰落有一定關聯。西北地區五省,除甘肅經濟城鎮化水平一直處于平穩發展態勢之外,其余4個省份在2004年以后都有了較快的增長。
從社會城鎮化維度上看,華北地區北京社會城鎮化水平遙遙領先于其他省份,作為我國政治首腦中心,尤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天津次之,但增長速度最快;其三省水平相當,其中內蒙古在3個省份中增長較快,2005年以后位列本地區第三。東北三省的社會城鎮化水平在2005年以后都有相對快速的增長,其中遼寧位列地區的第一位,吉林次之,黑龍江第三,基本上與其經濟城鎮化水平的發展趨勢相一致。華東地區2005年以前上海的社會城鎮化水平較高于其他5個省份,但在之后上海的社會城鎮化水平開始逐年下降,而其他五省均處于上升狀態,到2013年山東基本與之相當,江蘇和浙江并駕齊驅,福建省處于第三梯隊,江西和安徽處于低位。中南地區各社會城鎮化水平在2000年以后均呈持續增長狀態,其中湖北和廣東省齊頭并進位于地區第一梯隊,湖南、河南、江西、海南依次排列。西南地區重慶社會城鎮化水平增長強勢,且在2005年之后位居地區首位,四川次之,云南和貴州波動增長;而西藏在2005年之后出現明顯下降趨勢。
從空間城鎮化維度上看,華北地區五省均呈波動增長,北京位列第一位,河北、內蒙古、山西依次排列。東北地區,三省的空間城鎮化水平呈現下降趨勢,其中遼寧的空間城鎮化水平位列第一,吉林第二,黑龍江第三;但2010年之后,吉林省陡然出現峰值,之后又迅速下降,這與遼、黑二省發展趨勢截然不同。華東地區的空間城鎮化水平在2010年以前,山東和江蘇明顯高于其他省份,位于地區前列,但在2010年之后各省份都出現下降,之后都趨于均衡發展態勢;值得說明的是,上海雖然在其他幾個方面明顯高于其他省份,但在空間城鎮化水平上明顯低于其他省份;從考量指標上可以看出,由于上海作為全國的金融中心,其相對于全國其他省份具有較高的吸引人才,聚集人口的優勢;從人均方面測算的話,由于人口基數較大,則指標值就較小,且大都市的發展空間是有上限的,所以在空間城鎮化水平上,上海低于其他省份也就不足為奇。中南地區廣東省的空間城鎮化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幾個省份,且有波動增長趨勢但在2009年之后呈下降態勢。其他幾個省份在2009年之前平穩發展,在此后開始趨于均衡發展態勢。西南地區四川省的空間城鎮化水平處于首位,但在2010年出現峰值以后開始逐年下降。重慶的空間城鎮化水平基本呈上升趨勢發展;云南的空間城鎮化發展態勢與重慶相防,位列地區第三;西藏的空間城鎮化水平穩步發展,其中2006—2010年有所回落,但之后又開始上升與之前基本持平;貴州的空間城鎮化水平在2006年之后開始下降,位于地區末位。
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發現,全國1996—2014年旅游產業空間集聚變化水平具有以下規律:(1)全國各地區的旅游產業空間集聚水平具有明顯的東部較高西部較低,呈現梯度遞減的特征。旅游產業集聚水平在空間上也與我國地區經濟的空間分布具有較大的重疊性。究其原因,旅游產業屬于經濟產業的組成部分,其發展與各地區的經濟水平關系十分密切。(2)全國各省市的旅游收入區位熵在空間上,東部下降,中部穩步增長,西部發展加快,總體上趨向均衡發展態勢。
全國大部分地區城鎮化綜合水平1996—2014年期間基本呈現波動增長趨勢,但中間出現三個明顯的拐點,分別是2008年、2010年及2014年。從人口城鎮化、經濟城鎮化、社會城鎮化、空間城鎮化四個維度對我國31個省市城鎮化水平進行評價時發現,31個省份的經濟城鎮化水平和社會城鎮化水平存在較大的空間差異,最高省份得分與最低省份得分相差較大;而人口城鎮化與空間城鎮化在不同地區間的差值相對較小。經濟城鎮化水平相對較高的地區,其社會城鎮化水平也相對較高,多數省份在兩個維度上的評價較為一致;但是人口城鎮化與空間城鎮化水平上,各個省份的評價結果與其在經濟城鎮化和社會城鎮化的評價結果差異較大,表明全國31個地區在人口城鎮化、經濟城鎮化、社會城鎮化、空間城鎮化這四個方面發展并不均衡,因而在未來城鎮化發展方向上需要進行調整,以實現城鎮化在這四個維度上健康均衡地發展,真正地從內涵上實現城鎮化的綜合水平的提升。
[1] 王凱,易靜.區域旅游產業集聚與績效的關系研究——基于中國31個省區的實證[J].地理科學進展,2013,(3):465-474.
[2] 張玲,鄔永強.廣州市會展旅游產業集聚過程及形成機理研究[J].人文地理,2013,(2):111-116.
[3] 劉少和,梁明珠.環大珠三角城市群游憩帶旅游產業集聚發展路徑模式——以廣東山海旅游產業園區建設為例[J].經濟地理,2015,(6):190-197.
[4] 馬曉龍,盧春花.旅游產業集聚:概念、動力與實踐模式——嵩縣白云山案例[J].人文地理,2014,(2):138-143.
[5] 張河清,王蕾蕾,田曉輝.區域旅游產業集聚績效及競爭態勢比較研究——基于廣東省21個城市的實證分析[J].經濟地理,2010,(12):1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