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盼盼
(哈爾濱商業大學,哈爾濱150028)
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國制造業跨國經營風險,需要對制造業跨國經營可能面對的風險進行分類,并深入研究風險的表現形式。制造業跨國經營風險主要表現形式分為:政治風險、資金風險、技術風險和文化風險。
1.政治風險。政治風險是政治環境發生變化給企業帶來的收益不確定性。中國制造業跨國經營戰略在初級階段時期,極容易面臨政治風險的威脅。目前,世界經濟格局分為歐美國家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大部分相對完善的商業開發區已經被發達國家占據,中國企業在區域投資選擇上只能選擇投資風險較大,政治環境相對不穩定的落后地區。因此,中國企業可能面臨著合同失效、國有化等政治風險。兩個經濟相互依賴程度較大的國家面臨的政治風險相對要小很多。
2.資金風險。資金風險是指企業因某些原因,在跨國經營活動中缺少足夠的資金,從而迫使跨國經營活動的停滯,進而影響企業的盈利。資金風險的存在極有可能引發跨國經營企業的信用危機,更可能導致因為信用危機帶來的負面連鎖反應。比如,企業資金周轉不暢而不能依法按合同指定時間內完成交易,這會導致企業市場信譽急速下降,嚴重影響國家形象,進而導致企業跨國經營的失敗,甚至會導致企業破產。所以,加強企業的內部財務管理能力和國際資金流轉能力對企業跨國經營十分重要。
3.技術風險。技術風險是指國家在對外貿易過程中引進的技術不夠成熟,或者是自身對技術掌握不夠而導致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出現技術故障從而引發的風險。技術風險發生的概率高低取決于對技術掌握運用的能力大小。目前我國企業對外貿易方面的技術支持還不是太成熟,依舊依賴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引進,在技術創新和研發方面我國缺乏專業手段和專業人才。國際經濟市場的主導者大部分為發達國家,最新近的技術研發幾乎都來源于發達國家。這導致我國在技術風險防范上遠落后于發達國家,進而大大增加了技術風險發生的概率。
4.文化風險。文化風險是因為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引起的風險,文化風險往往是企業對外投資經營中最容易忽視的。文化差異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消費習慣、生活習慣、價值觀、民族傳統文化差異等,這些文化差異的產生和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其中,主要產生因素有地理環境因素、歷史發展因素和心理因素。不同的國家都有著獨特的文化特征,對國家來說,文化風險可能會造成國與國之間的文化沖突,這給企業對外貿易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對企業來說,文化可能會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合作過程中發生摩擦,會給企業帶來許多問題,使其經營目標無法得以順利實現。
中國制造業跨國經營風險的原因可以歸類為三點:自主創新能力弱、產業結構不合理和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本節將詳細分析中國制造業跨國經營風險產生的原因。
1.自主創新能力弱。近幾年,中國制造業跨國經營在科技創新的引領下飛速發展。特別是在2014年我國申請成功的專利更是突破到了23.3件,連續四年位居世界第一。然而這依舊沒有改變一個重要的事實,就是中國制造業缺少自己研發的核心技術。經統計,我國大量的零件、部件和高端裝備都需要從歐美國家進口。2013年我國80%芯片的進口總額就達到了2 313億美元,進口額超過了原油,成為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我國制造業在科技創新方面相較于發達國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其劣勢表現為,我國政府對科技研發的支持和投入不足、缺少專業人才、自主創新的動力不足等方面。經統計分析,我國在基礎研究上僅僅達到發達國家的25%,企業研究重心的轉移也大大降低了自主創新的力度和速度。同時,相關學校、研究所等對科研創新的教育和傳播力度相較于發達國家遠遠不夠,科研成功率也以10%而遠低于發達國家的40%。中國制造業要想在世界市場上走得更遠,核心技術的創新研發是最重要的一環。
2.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不合理已經是中國制造業多年的難題,中國制造業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區域生產過剩、傳統產業生產過剩、內部結構混亂、過度依賴外來技術和知識擴張企業規模、企業缺乏統籌協調等方面。要想在短期內解決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不太現實,需要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和企業內部管理,在借鑒外國企業內部結構的同時一定要結合企業自身現況,不能一味模仿或照搬。解決了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風險就能得到有效防范控制,這將大大降低企業跨國經營的難度。
3.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我國的教育制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開發和技術的創新,加上我國人才管理制度相較于發達國家仍然不夠完善,所以要實現培養國際人才和跨國經營團隊,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是首要條件。我國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體現在:一是國家對中小型企業的支持力度不夠,雖然近幾年國家一再強調支持中小型企業的發展是首要任務,然而效果卻不明顯;二是國家政策沒達到國際政策的標準,對企業的人才培養推動力度比不上發達國家。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大概率會引發企業內部矛盾,從而引發風險。
經過以上分析中國制造業在跨國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風險,經過研究得出以下為防范風險的對策,即主要分為政府全面應對風險的政策和企業全面面對風險的對策兩個方面。
1.政府全面應對風險的政策。政府通過加強對跨國經營企業的管理和堅持“走出去”政策等方式來規避制造業跨國經營風險,其中堅持“走出去”政策是應對風險的重點。第一,加強對跨國經營企業的管理。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建設,離不開國家政府的適當干預。國家在提供宏觀支持的同時,要針對某些脫離經營方向的企業進行適當的強制性干預,這樣會大大降低企業因經營方向錯誤而導致的風險概率。地方政府可以召集企業高層開展一些經營討論會,就某一具體經營主體進行討論研究,從而加強企業之間的溝通,加深企業團結共同面對風險。第二,堅持“走出去”政策。“走出去”是企業通向經濟全球化的必經之路,是企業實現產業國際化的重要條件基礎。“走出去”提倡的是企業跨國經營過程中,不僅僅是通過引進外來技術和知識來提高企業實力,更重要的是國內企業一定要通過完善企業內部經營戰略體系和優化產業內部結構,更主動地去爭取世界市場的發展空間。在政府強有力的宏觀支持下,制造業跨國經營的水平也逐漸提高,這得益于國家一直堅持“走出去”的戰略。現在國內很多有實力的企業開始在這一戰略思想下主動與發達國家接觸,在跨國經營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對企業內部結構進行調整,以此來適應國際市場。
2.企業全面應對風險的對策。企業通過建立成熟的企業內部經營戰略和培養國際化人才及團隊等方式來規避風險。以下將詳細分析企業全面應對風險的對策:第一,建立成熟的企業內部經營戰略。企業內部經營戰略決定企業跨國經營走向,一個成熟的經營戰略和目標明確的戰略方針會使得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不會迷失自己的經營方向。目前為止,國內某些制造業企業跨國經營基本上是經驗不足,吃虧居多。其原因是因為對自身內部經營戰略的規劃不成熟,目標不明確,多以根據競爭對手的戰略變化被動采取戰略變化,缺少屬于自己的戰略思想,因此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一直處于被動地位。所以,企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爭取主動權,建立成熟的企業內部經營戰略是首要條件。第二,培養國際化人才與建設國際化運作團隊。中國制造業自主創新任重而道遠,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和國際化團隊的建設缺一不可。目前制造業跨國經營將面對的是人才濟濟的發達國家企業,相比國外企業,我國對人才培養的重視遠遠不夠。在大型企業里,高薪聘用國外高技術人員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政府應該對這一現象產生警覺。一味地聘用國外員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當地技術員工的成長。培養本國國際化人才的優勢在于,他們對本國的經濟政策、企業內部結構和本國文化更加熟悉,理解更到位,團隊溝通更加順暢。企業應該通過加強員工的培訓,派送高級員工到發達國家進行學習,提供更好的激勵政策等手段來培養自己的人才和團隊,在面向國際市場的時候才能更有底氣,更加自信。
[1] 柴俊.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現狀和風險分析[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3.
[2] 陳偉光.我國跨國公司對外經營中的政治風險及防范[J].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學報,2011,(10):32-51.
[3] 何佳.跨國投資中的法律沖突和投資戰略[D].成都:四川外國語大學,2011.
[4] 賈玉翠.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優勢研究[D].石家莊:河北工業大學,2011.
[5] 馬洪穩.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政治風險及規避研究[D].濟南:山東財經大學,2012.
[6] 張辰韜.企業跨國經營的文化風險防范和控制機制建立[D].成都: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2013.
[7] 羅良忠.企業跨國經營的文化風險和防范對策[J].學術論壇,2011,(5):88-96.
[8] 邱婷.我國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模式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5.
[9] 徐敦鵬.中國海外投資的現狀與面臨的風險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33):17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