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欣
(商洛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商洛 726000)
東晉葛洪《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可見,東漢末年女子七夕穿針乞巧的習俗已經廣泛流傳[1]。據楊琳先生考證,牛郎織女傳說是晉代以后才滲入七夕節的[2]。由此可見,應該是先有七夕節的乞巧習俗,然后才融入了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傳說。持這種觀點的民俗學者絕非少數,大家普遍表示認同。
七夕民間習俗豐富多彩,流傳比較廣泛的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拜織女、拜魁星等[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4]。另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原真性活態傳承,要對社會生活具有重要價值,只有這樣才可能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所以,七夕民俗要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首先考證其是否具備申報資格:是否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是否具有獨特的價值等。下面將對七夕民俗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做SWOT分析,探究其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歷史記載豐富。關于七夕民俗、關于牛郎織女傳說的記載,各個歷史時期的文人學者們都有大量記載,有紙質的或者民間口頭流傳的。當代科技日新月異,關于七夕民俗的記錄有了更加豐富和生動的載體,視頻資料和圖片資料非常普遍。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必須要有申報文本、申報音像材料、申報錄像資料等非常全面的材料,七夕民俗具備這樣的要素條件。
2.知名度高。牛郎織女傳說是中國四大經典愛情傳說之一,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的傳說、七夕節的各種民俗儀式等群眾基礎尤為深厚。牛郎織女傳說的高知名度為七夕民俗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打下了堅實基礎。
3.種類多樣。七夕民俗范疇比較廣泛,涉及生產、生活、娛樂、學習等各方面,而且有一些民俗對當代人們的生產、生活仍然具有重要意義。為了讓七夕民俗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繼續發揮其功能,必須加快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程。
4.功能獨特。七夕民俗是一項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雖然有其自身局限性,但它仍然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功能,所以能夠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傳承下來。(1)確認社會性別。社會性別是基于社會角色、社會責任角度而言的,男女在特定時期表現為分工不同、社會角色不同、行為準則不同等等,因此會被賦予不同的社會性別。七夕民俗中很多內容具有確認社會性別的獨特功能,如七夕乞巧習俗實現了女子社會性別的確認。另外,七夕民俗中拜魁星、曬書等祈求考運亨通的儀式活動,也實現了男子社會性別的確認。在傳統農業社會中,對男子的最大期望是讀書求學,高中成為士人,如若求學路不通,再轉而進行農業耕作勞動。(2)鞏固家庭穩定。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男尊女卑,女子只能乞求自己心靈手巧來換取男性的青睞,這是她們鞏固家庭地位的重要籌碼。在七夕民俗中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等一系列乞巧活動。這些民俗正是女子通過占卜祈求自己心靈手巧,以此來鞏固自己家庭地位的人生寫照。
關于牛郎織女傳說和七夕節的發源地問題,全國各地爭論不休,尤其當前旅游業發展勢頭迅猛,很多地方想要借七夕節源地的風頭,提升知名度。學者們對于七夕節源地的研究成果也不盡相同,各持己見。這樣會影響七夕民俗的系統性整合,而且在市場的惡性競爭中,容易導致七夕民俗的扭曲變形,不利于原真性保護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的開展。
2008年,牛郎織女傳說(523I-36)被納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七夕節(452 X-4)成功納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這一舉措又大大提升了七夕民俗的知名度,為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打下了堅實基礎。
受經濟利益的驅使,近年來對于七夕民俗的開發活動越來越多,形式也比較多樣,但大多數都是空有七夕民俗的名號,并沒有深入挖掘民俗的真正內涵,容易導致七夕民俗本原價值的扭曲。民俗保護、開發必須是在原真性傳承的基礎上創新性開發,由于部分大眾在認知上存在偏差,當前對七夕民俗的保護開發還存在重形式、輕內涵等一些普遍性問題。
七夕民俗具有諸多優勢和獨特功能,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具備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格,同時也要彌補自身不足,迎接現實的挑戰。因此,七夕民俗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行且緊要。下面,為七夕民俗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提供幾點對策建議。
第一,搜集材料,規范申報。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相關要求,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材料必須包括申報文本、申報音像材料、申報錄像資料等,中、英文各一套,而且要求質量高,符合規范[5]。因此,必須廣泛收集材料,考證其真實性,規范申報流程。
第二,不畏艱辛,長期申報。從諸多案例來看,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絕非一蹴而就,申報工作要經過層層篩選和審核,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多次反復申報最終才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時漫長且過程艱辛。因此,必須要做好長期奮斗的準備,不放棄,持續完善,最終申報成功。
第三,保護優先,傳承發展。堅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加強七夕民俗的保護和傳承發展。首先,創辦七夕民俗博物館。相關部門對七夕民俗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調查和清理,將相關材料摸清,創辦七夕民俗博物館,集中展示七夕民俗記載的史料、文獻等文本資料,以及圖片、錄像等記錄材料等。其次,立法保護,加強法律制度對民俗類非物質遺產方面的保護。從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來看,立法保護的力度還有待加強。再次,自然傳承。日本在保護“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以保存會之類的民間自發組織為依托,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傳承[6],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我們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成立這樣的民間組織,讓七夕民俗活躍在民眾生活中。
第四,設立機構,專門申遺。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是政府行為,應該成立一個與各級政府直至中央有關機構溝通的政府職能機構,專門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該機構工作人員必須熟練掌握申報世界非物質遺產的程序和要求,對申報工作的每一個運作細節都能予以專業性指導和幫助,方便申報方及時、高效地完成申報流程,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
第五,公眾參與,營造氣氛。七夕民俗的參與主體是廣大群眾,要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是公眾的集體意愿,要調動公眾對申報工作的積極性,讓大家明確七夕民俗的獨特文化價值,樹立文化自豪感,增強其對七夕民俗傳承和弘揚的責任感。同時,當地政府也要采取相應措施,豐富七夕民俗的體驗和展示活動,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申報相關知識的普及工作,讓公眾了解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讓公眾積極投入到保護七夕民俗和申報活動中來,營造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氛圍。
第六,活動普及,媒體宣傳。中國傳統節日慢慢衰落是當今社會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搶救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已經成為全社會的熱點話題。我國有不少民俗學者如賀學君、烏丙安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傳統民俗節日如春節、七夕節、清明節等的保護與傳承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從學者研究角度來看,傳統節日開始受到重視,但是要從具體行動中真正將保護與傳承落實。
可以利用現代媒體的傳播功能,向公眾普及七夕民俗文化。如,設立民俗類欄目,邀請專門做七夕民俗相關研究的專家學者來分享他們對七夕民俗的相關研究成果,也可以進行民俗采風,記錄民眾在七夕節的各種活動,將鮮活的七夕民俗文化傳播給大眾,讓大家真正領略七夕民俗的獨特魅力。
由上述分析可見,七夕民俗具有諸多優勢和獨特功能,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具備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條件,同時也要彌補自身不足,迎接現實的挑戰。希望在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下,七夕民俗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早日成功。
[1]王天鵬.七夕節的民俗文化闡釋[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25-29.
[2]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3]汪玉川,范憶涵,李婉君.世俗與浪漫——七夕節的繼承與發展[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3,(7):277-278.
[4]董杰,敖其,詠梅.略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中的佐證材料[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2,(3):129-133.
[5]吳定國.侗族大歌申遺之研究——侗族大歌申報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程[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37-40.
[6]陳宗花.在日常生活中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日本無形民俗文化“園祭”為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1,(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