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琛
(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南京 210018)
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大量農民依然存在著儒家文化觀念,遇事處事講究以和為貴,大多表現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針對這一現狀,對筆者所居住的某新村小區進行了走訪調查,了解小區農民維權意識的基本狀況,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1.某新村小區基本情況及物業管理問題。某新村小區的房地產商資金出現問題,扣押部分住戶的房產證,給予小區住戶空頭憑證。小區物業無人管理,小區整體結構環境依然停留在三年前;大部分墻體還未上油漆;公共設施不健全,小區花園還是一片荒地;小區門衛空缺,小區安全沒有保障,且常出現水電供應不足的狀況。總之,小區管理存在諸多漏洞。小區居民多為周邊的村民,總體文化水平不高,風險意識不強。根據走訪調查,小區住戶共173戶,其中只有62%的住戶長期居住,有14%的住戶選擇暫時不裝修房子,16%的住戶選擇裝修卻不居住,剩下的8%住戶目前正在裝修中。
2.調查內容簡介。鑒于本次走訪調查的方式,并考慮到部分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調查過程中均以口頭詢問進行交流。調查內容包括對小區物業的態度、對自身享有的合法權利的認知程度、權益受損時是否維權的選擇和原因、選擇維權的哪些方式,以及平時從哪些渠道獲得維權相關的法律知識等。
1.小區居民對物業管理的態度分析。根據對小區住戶的走訪調查發現,90%以上的居民明確表示了對小區物業的不滿,但只有40%左右的居民懷著爭一分是一分的心態,與小區物業斗智斗勇,努力維護自身的利益。其余居民雖心中有所不平,但最終選擇容忍,認為個人力量薄弱,追究也沒有結果,走一步算一步。而這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居民他們對小區物業的失職表示不滿,但被問起是否想過要去解決切身相關的問題,他們的回答卻令筆者困惑不已,因為他們習慣了總有少部分人會出面和管理部門爭辯,想辦法處理問題,而大多數問題也都會很快被解決,所以他們往往只是觀望而不甚關心。
2.小區居民對自身享有的合法權利的認知程度。根據我國的《物權法》,業主有權管理小區共有建筑物和共有設施,監督物業管理;物業公司依法經營,履行義務。通過調查,62%的常住居民中,只有不到20%的居民了解自身權利,其余居民對這方面的概念比較模糊,大多數居民基本停留在對自家產權的占有意識上。大多數居民并不清楚小區物業應當履行的義務,也不知道如何行使自身權利,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也只是考慮到各自小家的利益,只要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就可以不追究對方的責任。
3.小區居民維權意識分析。小區居民對權力認知的程度雖然較低,但是對回答“當您權益受到侵害時,是否想過要去維權?”這一問題時,大部分居民回答“想過”,極少一部分居民表現有所遲疑。在這一小部分里,居民的維權意識是不主動的,甚至不懂得什么是維權。而想過維權的居民也不代表他們懂得如何去維權,也不代表他們會付諸行動去維權。小區內14%的住戶選擇暫時不裝修房子,16%的住戶選擇裝修卻不居住,對于這一部分居民選擇暫不搬進小區居住,他們對小區物業管理的態度更為明顯,雖然憤憤不平但無奈到無計可施,他們對自身權益的維護意識更加薄弱,以至于對當前面臨的問題選擇不作為。
4.小區居民維護自身權益的方式選擇。由于小區面積不大,平日里鄰里間交往也比較頻繁,當小區住戶利益受到侵害時,大家會聚集起來參與討論。根據對小區物業管理有所實際性參與的40%左右的居民的調查發現,當問題不大時,大家會讓最具信服力和行動力的人上訪相關管理部門,為大家討回利益,如若問題嚴重化,大家便會集體上訪,直到對方給予滿意的答復。而對于小區內公共設施的修建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小區居民除了通過電話申訴個人上訪以及集體上訪等方式以外,想不到其他辦法,只能選擇等待。而其他居民大多選擇沉默,默默觀望,如若解決皆大歡喜,大家都沒有損失,若沒有解決,他們也只能忍氣吞聲,想到大家并無不二便也就沒了危機感。
5.小區居民維權知識獲取途徑選擇。小區居民想要維權,卻不知道如何維權。這一方面反映出他們獲取維權知識的渠道較少,且自身的維權知識相對匱乏,維權能力較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相關執法部門對農民的法律宣傳工作并不到位。根據走訪調查了解到,大多數居民通過廣播電視的方式獲得維權知識,可見,大眾傳媒這一快捷、直觀和覆蓋性廣的傳播方式在啟發、培養以至提高農民維權意識方面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由于大多數農民平時不常使用電子設備,對這方面知識的接觸很少。其次,鄰里間口口相傳的作用也占了很大一部分,而只有極少一部分農民會選擇咨詢鎮、村委會及相關干部。這說明,政府在為農民維權方面提供的幫助非常有限,農民對政府部門的服務工作并不信賴。
小區居民維權意識整體而言不太理想。首先,雖然他們中間的大多數人會在權益受損時想到維權,但最終也僅僅是停留在“想過”的精神層面;其次,小區居民文化教育總體水平不高,對于維權相關的法律知識更為匱乏;再者他們選擇維護自身權益的途徑單一,電話投訴和上門協商是他們最主要的維權方式,力量有限??v觀實踐,小區居民的權益環境令人擔憂,嚴重缺乏政府足夠的重視和有效的保護。農民的法律認識不足,權利知識欠缺,以及有限的維權途徑使得農民的權益狀況面臨如此挑戰。農民維權意識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民自身,而農民的問題,又在于其自身素質,目前提高農民素質是解決當前農民維權困境的關鍵。
1.擴大維權思想的宣傳范圍,加大法制宣傳力度。各級各部門應擴大維權思想的宣傳范圍,不能僅限于村鎮街道。由于大多數農民的生產和生活都是圍繞著土地,所以思想宣傳工作要深入農村,讓農民在工作之余和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法制的無處不在,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農村的傳統思想。其次,要加大法制宣傳力度。通過制作法制標語、橫幅,以及法制宣傳走廊、墻報等傳播方式,讓農民可以隨處可見法制相關知識信息;通過定期向農民家庭發放法律知識小冊子,簡報和漫畫等,讓農民主動且自愿的學習相關法律知識,讓法走進農民家庭;村委會組織建立宣傳隊伍,成立普法團隊,向農民講授相關法律知識和解答農民對于維權相關訊息的疑問;針對農民獲取維權知識最主要的途徑是廣播電視,從這一角度考慮,通過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為廣大農村地區開辟更多欄目,通過案例講解和真實情節的演繹,讓農民形象地了解法律的權威與意義,同時學習如何知法用法。通過這些傳播方式能夠更直接、更快捷地向廣大農民群體灌輸法律和維權知識,讓法律觀念深入農村,增強農民維權意識,普及維權觀念,使得農民樹立權利意識,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利益。
2.創建法律服務平臺,開展法律知識培訓。第一,創建一些法制培訓中心,開展小范圍不定期的維權知識教育,給農民提供更多的學習平臺。同時,開設村內小組學習室等,讓基層干部和農民隨時隨地了解法律。農村基層群眾自治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制度與實踐,所以村委會要積極的發動群眾開展維權相關法律知識學習。第二,政府要重視農民權益狀況,千方百計為農民利益著想。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建立方便有效的維權通道,如維權聯絡站、法律援助中心等,讓農民在權益受損時能夠有資源和渠道尋求政府的幫助。第三,在村鎮上設立投訴站,讓農民沒有后顧之憂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包括對村鎮上出現的不良現象,大膽地提出批評與建議以及關乎自身利益的糾紛問題或疑議。建立投訴站的維權模式,能夠有效提高農民維權的積極性,使得更多的農民有例可循,獲得更多的維權經驗,樹立起鄰里鄰間的學習榜樣,讓農民切身感受身邊的人是如何維護自身權益的。
3.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切實貫徹惠農政策。建議政府加大立法工作力度,一方面,完善相關法律政策,不給違法人員任何可乘之機,切實保障農民各方面權益不受侵犯;另一方面,建議政府能夠出臺一些主要針對農民權益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規,為農民維權提供堅實的法律靠山,使農民能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