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儒
(遼寧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遼寧大連116002)
創新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意識具有新穎性、競爭性和探索性,在長期的生活方式中,創新導向的人才培養將一直不斷求索、富有創新思維,與此同時,又擁有主見、自信和毅力。創新體現著人的深層次的主觀能動性,人才的培養需要思維的創新與精神的創新。創新思維是一種自由的、富有想象色彩和創造能力的活動,與藝術思維、科學思維、抽象思維緊密結合。不僅如此,創新思維還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用創造型的思維去揭示物質的本質和規律的演變。創新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發展是國家強大、素質教育提高的主要環節。
我國高等教育已步入大眾化,高等教育在數量上增長的同時,更應重視質量建設。高校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是高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標準。近些年來,我國在創新人才的培養工作中收獲了一些經驗,但是還沒有取得實質性效果,也沒有尋找到有效的培養方法。分析影響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原因,發現了一些存在于認識層面、制度體系、辦學質量中的問題。
目前,各界總是將創新與高學歷和科技人才等同起來,認為只有這樣才稱之為創新人才。這是一種認識上的偏差,學歷只代表學習的經歷并不能直接等于創新能力;教育只是培養受教育者的學習素質,即受教育者只具備成為人才的可能性。與此同時,由于當前對創新人才理解太過急切,認為在自然科學和科技領域中有了重大發明的人才是創新人才,無視了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性。這些誤區都導致創新人才的缺失,因為能否成為創新人才,還要看這個人在社會實踐中的綜合能力是否能將自身所學知識化為主動,不僅如此,創新的基礎更是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綜合。創新人才是科技素質和人文精神的統一。創新的實質在于打破人的思維定勢,將掌握的知識通過一定的架構對其進行靈活運用,加入新的思維理念,創造出新的結構體,而不是將知識隨意混合。
制度是行動的方向標,有了制度就等于擁有了人才培養的系統方法。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式,課程體系的重構和課程內容的更新是必要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的課程也應隨著時代而進行相應的更改。我國課程教育從總體而言還存在問題,缺乏深層次的思考,缺少對實踐性內容的安排。課程體系是由必修課和選修課混合,與單一必修課相比,這種混合制度以長期的應試教育為主,使學生們只學習要考的內容而忽視了課外的知識,沒有興趣和精力去研究和學習,導致學生理論基礎差,理論素質低,結合知識處理問題能力弱等。
創新人才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教師的引導,教師的創新意識能夠激發學生對于學科的熱情,給予學生創新性的引導。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在教學時不僅只給學生灌輸單一的書本知識,還要通過書本的知識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同時,由于我國教育大眾化,學生的數量普遍提高,但是學生的質量總體下降,這是因為在學生數量增長和教育資源之間的不平衡而產生的矛盾。知名大學的優秀學者與本科生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本科授課機會相對減少,這造成了人才資源的浪費和人才培養的阻礙。知名學術界人才對于學生有很強的感召力,這些知名人士的不斷求索精神和對學術的熱愛給予學生內在的動力,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力。
創新性人才的素質培養是通過人的成長經驗建立起來的一套完整的價值觀、知識與能力的系統,是為以后的創造性活動奠下物質與精神方面的基礎。培養創新人才應認識到質量因素的重要地位,如價值觀、知識和能力;同時,把握創新性人才培養質量的科學過程,通過這樣的流程可以形成一個系統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如培養觀念、培養方法、培養理論的構成。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創新型人才的能力與素質,必須以創新導向為人才培養的模式,我們應從主觀上入手進行創新素質的層次提升,將高校文化、社會實踐和課堂傳授的途徑充分開發利用。
高校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所接受的價值觀念、思維放式、心理期望,其根植于高校的創新歷史、規章制度、行為習慣、精神風貌中,影響學生的整體行為活動。校園文化建設是以學生為主體、校園為主要空間,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不同學校的校園文化不同。不僅如此,傳統文化也能通過社會體系作用于文化上,從而對學生和學校的創新活動產生影響。一些學者認為,國外學生創新能力強是因為其國家傳統文化帶來的不斷進取和敢于冒險的精神所引導的。從這個角度看,我國一些不良的傳統文化觀念在一定意義上阻礙了中國學生的創新思維,甚至認為對創造新的事物進行思考和想象是一種時間上的浪費,這種潛意識的存在對于創新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利。高校要認識這種阻礙,同時認識到文化又是可以塑造的。所以,從這個方面思索,高校可以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塑造創新素質的氛圍,帶動學生進行創新項目的研究,加強學生感知社會前進方向在于創造與思考。高校還應發揮環境與教師的功能,通過組織團體活動、科學與人文的講座等來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校外相關教育機構對大學創新教育進行提升。企業家的行為和意識所帶有創新觀念給學生們很大的啟發,加之與創業者的接觸,可以使學生感悟到主導企業各種創新行為的思維方式,以及強烈的創新意圖、敢于冒險和開拓的品質,有助于學生對挫折的消化并正視失敗,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實踐過程是主體創新素質形成的實際過程。高校可以通過開展教學實習和社區服務等形式完善大學生活的多種創新活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特別是要充分發揮大學生教育基地的作用,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鼓勵創新實踐的開展和對創新實踐經驗的總結。此外,可以遵循科學的方法來建立高效的訓練機制來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素質,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思維模式而且能為大學生提供正確的敏銳性訓練。值得注意的是,大學生在創新是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個體獲取知識的方式,這就需要建立一個特殊的訓練機制和學習體系,如師傅帶徒弟等這樣借助個體間頻繁接觸的方式才能得以完成。
大學生獲取學習信息主要途徑是教學,傳統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它的特點就是由教師通過講授、板書及教學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或者灌輸給學生。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宰,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老師灌輸知識的地位。在這樣的模式下,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學生是被動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輸對象,媒體是輔助老師向學生灌輸的工具,教材則是灌輸的內容。這樣的教學模式具有直接性、鞏固性,而在另一方面這種模式也給學生帶來很大的不利影響。由于“填鴨式”教育,學生思維固化,并對學習充滿抵觸,打擊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習變成一件痛苦的事,不利于創新素質人才的培養。在這樣的情況下,應從教學目的、教學原則、教育質量出發對教育機制進行相應的改革,提倡教育者自我求索的精神,注意讓教師通過開展講座等手段和方法來實現學生對教學過程的深刻認識。另外,高校還要針對教育思想的討論進行實質性的轉變,建立相關的制度與政策,對創新導向的素質教育給以準確的定位。同時,學校還對圖書資料、計算機網絡等教育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從而促進大學生人才素質教育的開展。
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強大的核心,應加大創新人才培養的力度,投入精力與智慧去建設一個有組織、有系統的創新導向人才培養模式,將這種模式推廣并認真實施,以達到塑造大批創新人才的目的。改變我國大學教學模式中對創新人才的不利因素,創造良好的創新人才培養環境,給予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是高等教育需要承擔的責任,是每一位教育者對于教育工作應有的態度,也是國家面對現代化發展中需要完成一項緊迫任務。筆者相信,只要國家對創新導向人才培養不斷重視,加大創新人才培養力度,堅持教育規律和以人為本的觀念,就一定能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馬德秀.尋找人才培養模式突破致力于培養創新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6,(11):20.
[2]黃建平,郭文莉.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270.
[3]王秀麗.我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15.
[4]才家瑞,王天佑.素質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M].香港: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1:250-261.
[5]陳光玖.我國高校學生創造心理發展特點與培養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8,(2):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