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宇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9)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16年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結果來看,當代大學生主流思想、價值觀總體上積極健康,并呈現向好的發展勢態。當代大學生要時刻把實現中國夢的社會責任放在心上、擔在肩上、落實到行動中,以家國為天下,將國家責任變成自己的責任,認同肩負社會與國家的責任,以自身的實際行動承擔起國家和社會的責任。
自組織理論來源于系統論,是20世紀60年代末建立的一種理論。它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生命系統、社會系統的形成和發展問題,即系統是如何從無序到有序,從低級有序到高級有序。它主要由耗散結構理論和協同學兩部分組成。
耗散結構理論是由一個叫普利高津(I·Prigogine)的比利時人在1969年創立的。這一理論可概括為:一個開放系統,它遠離平衡態,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能量,當某個變量達到一定值時,通過漲落,系統可能發生突變,而形成新的穩定的宏觀有序結構,鑒于需要不斷與外界交換能量才能維持,因此稱之為“耗散結構”(dissipative structure)。
協同學是由一個叫哈肯(H·Haken)的聯邦德國人在1973年創立的。協同學是對眾多子系統是如何通過協同作用或競爭使系統從無序到有序的演化過程的研究。不穩定性規律,支配規律和序參量規律,是構成協同學的基本原理。
“95后”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家庭模式多數為4位老人,2位父母,1個孩子,在這種家庭模式成長下的孩子總認為自己是家庭的核心,是家庭的主心骨,長輩時時刻刻都在為孩子著想,導致孩子習慣了遇到困難有人幫忙,想的事情不全面,過度依賴別人。與此同時,過分地從自我利益出發,集體意識欠缺;獨立性較差,自理能力較差,以至在上大學的過程中會出現這樣那樣的不適應性。
“95后”大學生心理素質不過硬,獨自適應社會能力差。由于他們是被寵愛著長大的,這使得他們并沒有以清晰的觀點認識社會的殘酷性,很難憑借自己的力量來處理自己可能在適應社會時遇到的種種困難,這就難免會導致其產生焦慮、急躁、自卑等不好的心理狀態。他們長期依賴于父母來解決問題,并沒有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他們遇到專業課學習、與同學的人際交往、情感上的波動、生活上的困難、就業形勢的壓力時就可能會出現逃避、不作為,或用不可取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
“95后”大學生是見證著網絡發展的一代人,他們也親自感受到了網絡從小眾到大眾的階段發展。在進入大學后,由于缺少了父母的看管、老師的叮囑,很多同學便順其自然地沉溺于網絡無法自拔。從高中極其嚴格的看管到大學的無拘無束,更加促使一些自控力不強的同學放任自我。
據觀察,在每10個同學中就有6個上課看手機,并且這些人平均每5分鐘就會刷一下朋友圈和好友動態,以至于在各高校中每學期勸退名單中很多同學是因為沉迷網絡而導致掛科。大學的自由時間很多,除了平常日的上課時間,其他時間都由自己管理。可是這些寶貴的時間都被許多大學生刷劇、上網而荒廢掉了。在他們畢業的時候,才悔不當初,痛恨自己當時沒有多多提升專業技能、多多參加不同種類的活動來豐富大學生活。
當前,受國際國內外部環境和我國教育管理體制的影響,“95后”大學生通常被視為“被教育”、“被管理”的對象,個別高校教育模式陳舊,仍然采取粗放式、靠制度來管學生的方式,違背了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忽視了“95后”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難以發揮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的作用。為此,本文提出一種基于自組織理論的“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首先,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集體教育觀念,激發學生內在原動力,由“要我做”變成“我要做”。現在的大學生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比例,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兄弟姐妹讓其充分形成分享的想法,父母總會滿足孩子的各種各樣的需求,自然而然讓孩子認為父母對自己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造成了孩子缺少關注他人給予自己的幫助。這就要求“95后”大學生在集體中生活,集體生活會鍛煉他們的自理能力,增強他們的集體意識,培養他們的奉獻精神。
無論作為一名高校教育者還是一名當代大學生,首先都要深刻認識管理的真諦,即“以制度來管學生”、“以文化來理學生”、“以精神來管理學生”。制度管理方式雖然比較簡單、低俗,但是不可或缺、必須得有,主要發揮對學生的規矩和警示作用;文化方式比較高尚、文雅,容易被學生接受,要充分發揮文化的熏陶作用,營造一種品位高雅、積極健康、和諧向上的校園氛圍;精神方式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精神就猶如自組織理論的“他組織”狀態,大學生們在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由自發到自覺地地做好自我管理、自我成長和自我長才。因此,只有將三者有機結合,做到三位一體,才能更好地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好務。
當前,很多“95后”大學生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甚至不了解。他們認為傳統文化是過時的文化、是封建的文化。學習傳統文化并沒有什么益處,但是很多優良傳統美德仍是傳統文化傳承下來的。現在大學生很少關注國家大事,安逸的生活條件讓他們不重視國家,不重視集體。要發揚仁愛精神避免有些大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而去傷害其他人。
當前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各種網絡媒介蜂擁而至,QQ、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無處不在,這些網絡交談的形式大大提高了便捷性,也大大改變了信息流動方式、社會語言形態、價值思想觀念,這些不只是學生學習的媒介、載體、手段方式的變化,也影響著大學生的交流習慣、思維方式、語言形態等。因此,首先要做到全面,要學會用大學生使用頻率高的、流行性強的、被大眾廣泛接受的新媒體對工作進行開展,及時在QQ、微信上建設班級群、活動群、工作群,保證學生的訴求、學生的反饋我們能及時聽到并給予解決。二是主動,要改變工作方式,在適當情況下運用網絡語言,用詼諧生動的故事讓網絡輿論呈現良好態勢,以營造和諧、輕松、愉悅的班級氛圍,掌握網絡話語權和學生們的網絡意識。三是大膽,敢于深入進學生的“朋友圈”、“QQ空間”中,掌握現今大學生的思想動態,牢牢把握青年人的價值觀念,與學生“打成一片”。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我們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習近平總書記還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談到“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及“綜合國力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擁有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為此,筆者淺談關于“95后”大學生的人才培養模式。
現如今,我們國家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掌握了自己的命運,而中國的命運則掌握在青年人的手中。直到現在,科學技術仍然以一種不可扭轉、不可抗拒的力量決定著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希望。如果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那么創新就是民族進步之魂。俗話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更加證明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稟賦是創新精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的祖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果,科教興國的戰略成為了我國有如此強大影響力的基礎。
“95后”大學生應扎扎實實的學好專業課知識,勤思考勤動手,把理論知識帶入到實際實踐中,最重要的是要增強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方面日積月累的結果。首先,知識基礎是硬實力,知識不但要廣還要深。也就是說,知識不但要量還要質,同時也要有強烈渴求知識的愿望及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否則在高層次水平上難以發揮潛在的科創精神。其次,要有實踐動手能力及擁有多種思維方式的軟實力。在實際中實踐動手能力往往比知識基礎更重要。在自主實踐中一次次摸索和跌倒站起中發現新理論、新思想、新物質,不同種思維方式的思考會帶來新的創新。自主創新是開放式的思考而不是閉門式的思索,其需要基于大量前人的不同研究方法探索出一套屬于自己的新的研究成果。有鮮明個性特點的大學生可能會有較強的創新意識,這些主觀因素也需要在這些“95后”大學生中慢慢培養。
高校也應好好落實國家關于人才創新意識培養的方針,多多舉辦及動員有意義高品質的目的是為發掘創新人才的活動,讓大學生們感受到創新意識的重要性,這樣有利于“95后”大學生的人才培養。
職業教育是是廣大青年通往成功成才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當今技能型人才稀缺。國家要弘揚勞動最光榮,創造人人皆可才、人人盡展才的良好氛圍,培養一代代的勞動性和技術性青年人才。為此,必須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將人才培養擴展到偏遠農村地區、貧困地區,讓每個人都有發揮其才能的地方。要做到校企結合,依托企業,貼近高校,以新生出一批95后技能型人才。
高校應在第一學期初,在德育教育中對同學們進行職業教育課程的培訓。國家極力培養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大學生職業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由于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有必要讓學生根據其所學專業了解到自己專業的就業方向,早早準備好成為實用性人才。在這個過程中要同時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教師在課程中要根據學生所學專業,使學生了解到將來所從事職業的個人價值,并將個人價值落實到職業勞動中。
要大力推進社會實踐活動。高校環境與社會還是有一定差別的,參加社會實踐是認清職業方向和提高職業道德的根本途徑。社會實踐會讓大學生群體認識到社會環境的復雜,激勵其角色轉變,增強其心理承受能力,強化其明辨是非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應變創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在社會中都是必須要具備的能力,這些都需要在社會實踐中得到提高。社會實踐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大學生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找到社會與自身發展的結合點。
[1]陶蔓,等.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與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46):143-144.
[2]Prigogine I.Structure,dissipation and life.Communication Presented at the First Confer.On The Theoretical Physics and Biology,Versai1les(l967),North-Holland Pub.,Amsterdam,1969.
[3]沈小峰,等.普利高津與耗散結構理論[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4]H.Haken,Synergetics:An Introduction,spring-verlog,1997.
[5]H·哈肯.高等協同學[M].郭治安,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
[6]劉冰.95后大學生心理狀況分析及改善策略[J].科教導刊:下旬,2015,(10):162-163.
[7]邵秋男.激勵理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5.
[8]孫安民.95后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及對應措施[J].戲劇之家,2017,(4).
[9]顧馨梅.習近平的職業教育思想探析[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6(5):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