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瑛 博士生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及市場的演變,專業市場經歷了復雜的演化歷程,而CAS理論的應用對專業市場的演化特性、系統性的研究探索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以CAS理論為基礎,對專業市場的演化與變遷進行系統的分析,對CAS相關理論進行闡述,構建專業市場演化模型,以浙江義烏小商品專業市場作為研究案例,并提出相關的政策啟示與建議,以期為專業市場演化路徑的優化提供一定的指導借鑒。
關鍵詞:專業市場 CAS理論 演化與變遷
理論分析
(一)CAS理論
CAS理論即復雜適應系統理論,是集系統科學、復雜性理論和演化經濟學等多門學科在內的綜合理論。對于CAS理論的理解,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進行。基于宏觀層面,該理論反映的是具有主觀能動性、適應性的主體組成的系統隨著主體之間、主體與其所處環境的相互作用實現發展;而基于微觀層面,CAS理論反映的是上述主體通過自身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改變主體自身的行為準則,從而在復雜的環境中實現更好的生存和發展。從而可知,CAS理論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包含生態、社會經濟等系統中主體的行為以及主觀策略,因而在某種環境下與其它復雜系統相比,該理論在適應、組織、自主學習、交互、開放以及演化等方面具有顯著的特征。
(二)專業市場演化的機制與過程
專業市場演化的機制。在CAS理論下,專業市場的演化機制主要包含以下幾種:一是自學習機制。復雜適應系統的主體具有較強主觀能動性、適應性,自主學習能力強,不斷豐富自身經驗。二是協同交互機制。專業市場包含了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等多元經濟形式,在這一復雜市場系統中受資本、產品、信息以及科技的作用,專業市場逐漸演變成為流通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成為了貿易型分工網絡的中心。三是組織機制。在不受外界某些條件的限制下,主體能夠獲取生存發展的空間、時間以及功能。四是涌現機制。對于涌現的概念,可理解為整體或高層次具有的而部分或低層次不具有的某些特征、規則、屬性。五是選擇機制。機制的確立,可推動形成并淘汰具有多樣性特質過程的統一,其主要包含主體能動選擇、市場選擇和非市場選擇三種。從圖1的機制演化模型可看出,以交易、配套服務、管理等多個主體間、各個主體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為基礎,主體的自學習、自適應、自組織作為發展動力,促進系統的適應調整、結構優化,最終實現專業市場系統的動態演化,是一個各要素之間協同互動的過程,也是選擇、淘汰、涌新的過程。
專業市場系統的演化階段及過程特征。專業市場系統的演化過程依據生命周期的變化,將其分為形成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或成熟再發展期)等四個階段,且在不同階段其呈現的行為特征、演化機制等各不相同,如圖2所示。在形成期,專業市場只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在市場規模、影響力以及覆蓋范圍等方面較小,并且專業系統中各部分的功能、結構有待完善。在成長期,受市場和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專業市場中主體的規模、種類迅速增多,且與之相配套的基礎設施逐漸完善,同時專業市場中的資金、商品、信息以及服務等要素流呈現相互融合的趨勢,各個要素流的數量、速度呈飛躍式的增長。在成熟期,專業市場中經營主體以及配套設施的數量、種類以及發展規模均趨于穩定,增長速度趨于平緩。在衰退期,專業市場的系統的穩定性迅速減弱,其各主體的數量、規模以及市場的集散功能迅速減小,甚至出現路徑依賴和自催化效應。其中在成熟期向衰退期過渡的階段,專業市場可通過結構的轉型升級、發展模式的優化,進入到成熟再發展階段。
專業市場演化模型構建
專業市場包含較多類型的主體,其中主要包含交易主體、管理主體以及其他相配套的服務主體,由于在實際專業市場中,管理主體的規模、行為特征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因而在構建專業市場演化模型過程中,為簡化模型將管理主體作為配套服務主體的一種。本文構建的專業市場演化模型以市場交易主體以及相配套服務主體二者作為研究對象。
首先,模型的構建給出相應的變量。一是專業市場系統演化時間周期,即t=<1,2,…,T>;二是資源總量演化序列,即R=
在上述方程中,其中A(t)、E(t)以及E為專業市場系統所處在的動態復雜適應環境;H(t)代表環境空間演化的歷史信息;I(t)代表環境E所接受的信息;θ(t)則代表的是專業市場系統在市場主體之間、主體與環境之間的作用下調整的決策集合;φ(A(t))代表在t時刻是專業市場系統適應性測試函數;Φ代表整體測試函,且包含于φ(A(t));ξ為調整系數。其表示的含義是,專業市場系統的動態復雜適應環境E發展過程中,對客觀環境E、市場結構A(t)以及市場信息H(t)以及I(t)等多種因素進行充分的考慮,從而不斷調整和耦合適應策略θ(t),提高專業市場系統的適應能力。
構建專業市場系統演化模型,通過分析發現在專業性的市場系統環境下,其適應動態復雜性環境能力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市場主體之間的協同作用以及主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如競爭、合作等形式,同時專業市場適應策略的調整離不開其主體的自學習、自適應、自組織、涌現、選擇等多種機制。在專業市場演變的周期中,適應性策略的及時調整和改變,能夠實現專業市場從成熟期向成熟再發展時期的有效過渡,在此過程中專業市場的市場結構、主體種類和數量、功能等得到較高程度的完善,并且出現一些如先進的交易支付方式、現代化以及綠色化的物流體系、更高水平和層次的服務業態等,加強專業市場系統適應動態、復雜的經濟以及生態環境的能力。當專業市場未能及時有效地改變環境適應策略,將會導致市場秩序失調、結構失衡、效率低下、成本劇增,甚至使得市場功能喪失。
專業市場系統是共享型、非線性交互、動態的復雜適應系統,其演化過程是在各個市場主體之間以及市場主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動下,通過不斷改變適應策略,從而優化市場結構、完善配套服務設施、豐富功能,能夠有效抵制社會、經濟以及外部各種復雜環境所帶來的風險。專業市場系統的形成是不斷尋求策略優化的復雜過程,其系統適應性具有廣義性、動態性等特點。此外,專業市場適應性策略的不斷調整,能夠有效地反映出市場主體的聚合、分化以及整個市場系統演化過程。
案例研究
(一)案例基本介紹
本文選取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作為研究對象,對上述分析專業市場系統演化過程、機制與模型的科學合理性進行深入論證。1982年,我國率先在城市創辦了第一個市場——義務小商品市場,經過多次地址的更換和數十次的擴大建設后,現已具備圍繞中國小商品城發展的完整市場交易體系,擁有多條專業街和多個專業市場相互交錯。一方面,就專業市場系統角度而言,義烏小商品市場極其典型,由市場交易系統、管理系統和配套服務系統構成,具有復雜演化適應的特性。另一方面,從市場主體的角度來看,義務小商品市場具有起步時間較早、種類繁多、結構規模宏大等優勢特點。
1982-1986年,義烏小商品市場系統處于形成期。經過以往“馬路市場”慢慢演化而形成的“草帽市場”,一方面具有傳統集貿市場的部分特征,其市場主體雖逐漸由正規化向合作化、多樣化發展,但系統發展仍不夠成熟;另一方面,市場經營主體和配套主體間,容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形成低頻率、簡單而不規律的初步互動,熵值權重大;同時,商品品質管控不嚴,時常存在部分品次不合格的情況。在此階段,市場主體已逐漸具備相對全面的場內管理服務系統,但仍存在主體適應性不強,缺少完善的市場構架與組織結構等問題。
1987-1993年,義烏小商品市場系統處于發展期。在此階段主體呈現多元化的特點,貨幣流迅速擴展,服務流及信息流逐步擴大,知識飛速增長,基本形成配套服務系統。處于發展階段的義務小商品市場,其室內市場“坐商”經營,仍以批發為主、“三現交易”,市場主體經營處于探索學習階段,新的交易方式相繼涌現。但市場主體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市場經營主體與配套服務主體間的主導性交往,使同質市場主體間的競爭日趨激烈。
1994-2002年,義烏小商品市場系統處于成熟期。初步形成以中國小商品城為主體的“義烏商圈”,市場系統的層級、結構與功能大幅躍遷,成為專業度較高的小商品集散交易中心。
2003年至今,義烏小商品市場系統處于再擴大發展階段。開始對國際市場進行開發,經營范圍也隨之不斷擴大,電子商務得以發展,各種新型流通方式如國際貿易、現代物流等不斷出現。這不僅進一步拓展了市場外在發展條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專業市場交易、管理及服務系統向現代信息化、高端技術化方向的發展。
(二)實證分析
變量選取。本文通過Likert 5點量表計量尺度的方式進行實證研究,在搜集相關文獻資料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對調查數據進行整理和綜合分析,并進行可信度計算,從而設計出調查問卷,集聚科學性及合理性。本文選取專業市場系統適應性(SMA)、網絡拓展(WLTZ)、品牌嵌入(PPXY)、配套服務及功能創新(PTZK)等作為潛在變量,即自變量。各潛在變量對應的觀察變量即因變量分別是,專業市場系統適應性(SMA)對應產品集散能力(JSNL)、經營主體受益程度(SYCD)、經營主體對市場發展的預期(QJYP),網絡拓展(WLTZ)對應開展電子商務的積極性(EBXQ)、參加展會的積極性(HZXQ),品牌嵌入(PPXY)對應客商對品牌嵌入的認可度(QRCD)、經營主體對市場品牌特色的認可度(PPTS)、市場品牌的知名度(PPYS)、經營主體銷售業績與市場品牌的關聯度(PPJX),配套服務及功能創新(PTZK)對應金融支持水平(JRZC)、現代物流配套程度(XDWL)、中介服務水平(ZJFW)、信息服務水平(XXFW)、研發創新能力(YFCX)。由于篇幅所限,變量的具體統計值未列出。
信效度及假設模型結構合理性檢驗。本研究通過SPSS18.0軟件將調查提取的樣本數據進行分析,計算后得出的結果是克倫巴赫系數α=0.77(基于標準化項的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825),從數值可以看出樣本數據的可信度較高,符合要求。由于本文篇幅有限,未能將旋轉后的因子載體矩陣表列出。將上述因子進行分析檢驗,得出結果為KMO度量值等于0.884,Bartlett球形度檢驗的近似卡方等于53306. 31,其自由度df=91,顯著性水平為0.000。從結果可以看出,有相同的因素同時影響各個變量,因此符合做因子的條件。為了更好地提取出公因子,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結果得到4個公因子解釋64.12%的兌方差(在接受范圍內),并使用具有Kaiser標準化的正交旋轉法,反復5次地計算最終列出因子載荷矩陣。在因子載荷值大于0.5的基礎上,將每個公因子解釋變量進行總結,可以看出四個公因子在該模型中所對應的維度是相一致的,因此能夠看出本研究構建的模型和變量是合理的,從而可以進行下一步檢驗。
結果輸出與分析。在使用了AMOS分析軟件對該結構方程進行分析之后,可以發現該模型的大多數參數都是顯著的,符合檢驗要求(受篇幅所限,本文未將潛在變量共變性估計及觀察變量共變性估計結果列出)。分析發現,專業市場系統能否適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場經營主體受益程度的影響(標準化路徑系數=0.738,p<0.01),二者之間的關系為正相關關系;此外,專業市場系統的適應性也受到專業市場集散能力的影響;市場經營主體營銷網絡的發展可以通過開展電子商務活動和參加展會這兩種形式進行,這兩種形式對其的解釋力都在0.8以上,可以看出解釋力較強;品牌嵌入效益受到市場整體品牌特色、品牌影響力和品牌知名度的影響,但是嵌入性品牌對品牌嵌入效應的影響力僅為0.127,可見影響程度并不高;金融支持水平、現代物流、研發創新、信息服務、中介服務等各個因素對專業市場配套服務及功能創新狀況的影響力系數都在0.5以上,可見影響程度較高;同時,金融支持、現代物流也是影響專業市場配套服務和功能創新的關鍵因素,影響力分別為0.814和0.791,與前文的分析保持一致。
從圖3中可看出,金融支持水平、現代物流、研發創新、信息服務、中介服務等5個因素對專業市場配套服務及功能創新狀況的影響力系數都超過了0.5(p<0.001),其中金融支持、現代物流是影響專業市場配套服務及功能創新狀況的兩大最主要因素(分別為0.814,0.791),這跟前面對影響因素的分析基本一致。
(三)實證分析結論
實證表明,市場經營主體的網絡拓展與專業市場系統適應性的負相關關系并不顯著,因此可以從這個角度進行闡釋:義烏市場主要是小商品銷售市場,各個專業市場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市場中的各種要素形成錯綜復雜的市場網絡體系,促進無形市場和有形市場的共同發展;品牌嵌入和專業市場系統適應性之間正相關關系顯著,同時和市場經營主體的網絡拓展存在一定的共變性;配套服務及功能創新與專業市場系統的適應性正相關。從本文對潛在變量的共變性分析來看,配套服務及功能創新狀況與網絡拓展程度、品牌嵌入效應也具有較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啟示與建議
本文通過對CAS理論的分析、專業市場演化機制模型的構建以及案例分析,從而可知專業市場系統動態演化的本質為以多主體之間、主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為基礎,經過選擇、淘汰、涌新機制,實現其適應性策略的動態調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專業市場從規模小、結構單一的傳統形態,逐漸演變成規模大、結構多樣化的區域性交易中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綜合體模式將會成為專業市場演化和變遷的趨勢。因而,基于CAS理論對專業市場趨于良好方向的演化和變遷提出了以下幾條建議:
一是有序的提高市場各主體的適應能力,形成店多隆市效應。專業市場主體主要包含各經營主體以及與其相配套的服務主體,其適應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專業市場店多隆市效應的形成。首先,在專業市場構建、管理的過程中,將提高主體適應度作為其發展的重要理念;其次,加大專業市場管理模式、組織結構的優化力度,提高各市場主體的適應度,鼓勵主體創新,實時改進專業市場交易主體、配套服務主體和管理主體等各個主體的適應策略;最后,完善專業市場的相關法律法規,為各主體的市場角色的變化提供法律保障,如行商到坐商再到網商角色的演變。
二是穩定專業市場秩序,提高管理水平。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專業市場中的資金、商品、服務、信息等市場要素流的發展速度、規模不斷提高,因而在市場管理中應以低成本、高效率為準則,通過對傳統市場結構的改革、功能的完善、制度的健全,提高市場管理能力。同時,穩定專業市場秩序,可大力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完善金融、物流等配套服務系統的基礎設施,提高其服務水平和行業創新能力,為專業市場的發展提供現代化的物流和金融平臺。
三是開拓電子商務,實現了線上與線下的融合,提高市場經濟效益。互聯網的成熟推動電子商務的發展,打造電子商務平臺是推動專業市場線上與線下結合、網絡平臺與傳統平臺功能互補的必經之路,尤其是對于標準化商品、非體驗型商品、大宗生產資料而言,電子商務平臺能夠有效實現有形和無形市場之間的良性互動,從而促進專業市場的多樣化。
四是打造專業市場優良品牌,加強品牌管理,建設現代化專業市場。由于我國正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物流體系,能夠推動專業市場朝向網絡信息發達、功能完善、業態水平高、品牌效應顯著的方向發展。其中,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專業市場品牌對提高市場競爭力、促進商場主體的多元化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引進先進的市場管理模式,提高市場品牌的管理水平;其次,健全市場管理的政策、法規,推動市場品牌管理的標準化、統一化;最后,提高創建自有品牌的理念以及創新能力,建設符合我國專業市場發展狀況、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國際化的專業市場。
五是完善專業市場功能,提高業態水平,推動專業市場綜合體的建設。專業市場作為生產環節和消費環節的紐帶和橋梁,有效地發揮其中介作用對促進要素資源的流通、成本的降低具有重要的作用。專業市場是以大規模集中、共享型的交易平臺,如何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實現功能的多元化、促進業態的高級化是專業市場的重要任務。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首先,積極依托于現代化的流通系統,加速對資源全要素的全過程、全開放及全循環流通;其次,應調整專業市場的管理模式和發展方向,推動專業市場朝向區域化、大型化、綜合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最后,不斷優化組織結構、創新交易業態,改變專業市場的適應策略,優化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潘建林.專業市場個體群電子商務的動態演化博弈——基于進化博弈的復制動態模型[J].商業經濟研究,2017(10)
2.陸立軍,張友豐.專業市場轉型的路徑與機制研究[J].經濟縱橫,2014(6)
3.楊志文.實體市場與網上市場的演化博弈:理論、模型與實證[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3,29(6)
4.陸立軍,劉猛.電子商務誘致下專業市場交易制度的變遷:理論與模型[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3(5)
5.陸立軍,趙永剛.網絡拓展、品牌嵌入與專業市場適應性——基于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的實證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