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弋婷,魏成毓
?
大學生歸因方式、自我和諧在高校體育課程中健身行為的關聯影響與對策研究
唐弋婷1,魏成毓2
1.西南石油大學,四川 成都,610500;2.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雅安,625000。
歸因方式及自我和諧水平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高校體育課程中的健身行為因為對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起正面作用,而受到學校重視和學生喜愛。本研究擬從個體心理健康角度探討針對大學生體育課程中有效的健身行為,需要采用的對策。通過對西南地區某高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體測成績分析,發現大學生對正性事件多采用內歸因,對負性事件多采用外歸因,自我和諧水平正常。體育課上的健身頻率和時間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不顯著,在鼓勵大學生進行體育健身行為時,應以鼓勵參與為主,方式和時間應多給予大學生一些自主選擇。
大學生;歸因方式;自我和諧;健身行為
歸因方式(Attribution style)指個體通過感知、思維、推理等內部信息加工過程來確定造成該結果原因的特有的認知方式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特有的歸因傾向。它內化為人的個性,是個體人格特征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并對個體的情緒、心態、心理健康、求知欲和創新精神等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個體的歸因方式通過影響個體對事件的認知來影響個體的感受和行為,因此,積極的歸因方式帶來積極的后果,而消極的歸因方式容易帶來消極的影響。例如,面對失敗,積極的歸因方式會認為失敗是外在因素和暫時的,而消極的歸因方式會認為失敗是內在因素和持久的,后者更難以從失敗的感受中抽離,同樣的事件帶給不同歸因方式的個體不同的感受,進而影響個體后續行為。
自我和諧(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指自我內部的協調一致以及自我與經驗之間的協調,是羅杰斯(C. R. Rogers)人格理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羅杰斯認為,個體有著維持各種自我知覺之間的一致性以及協調自我與經驗之間關系的功能,如果各種自我知覺之間出現沖突或者自我與經驗之間出現矛盾,個體就會體驗到內心的緊張和紛擾,即一種“不和諧”的狀態。個體為了維持其自我概念就會采取各種各樣的防御反應,并因而為心理障礙的出現提供了基礎。自我和諧與心理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1][2]。
從人的發展來看,處于青春期晚期的大學生自我同一性逐步形成,其歸因方式和自我和諧將逐步趨于穩定,形成特有的態度和特定的人格特征[3]。從現有研究來看,大學生的歸因方式在學科間存在顯著差異,需要改進大學生歸因方式,優化歸因策略[4][5]。而大學生的體育態度和自我和諧之間存在高度的負相關,積極的體育態度是一種增進大學生自我和諧水平的有效手段[6][7]。
現有研究發現,體育鍛煉能夠提高大學生自我和諧水平,大學生參加身體鍛煉,不僅可以緩解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的精神緊張和疲勞,而且還可提高自我,對自我和諧產生積極影響[8]。也有實驗研究指出:即使對體育運動行為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有明確充分的認識,但在長期的體育教學訓練中,仍然有部分學生無法堅持健身行為、保持運動鍛煉的持續性[9]。當既定目標無法達成時,個體會依據給出自身的解釋,即歸因,不同歸因方式會影響個體對不能堅持健身的解釋,有的會傾向于環境的因素,即沒有健身的條件,而有的會傾向于自身的因素,例如“我是一個沒有毅力的人”,個體對行為的消極歸因會影響自身的自我和諧,進而影響心理健康[10]。同樣的,當個體堅持健身行為時,不同的歸因方式對個體的心理健康也會有不同的影響。基于此,本研究擬采用問卷調查和因素分析,討論大學生歸因方式和自我和諧水平的差異是否會對其健身行為產生影響,以及健身行為是否會影響大學生的歸因方式及自我和諧水平,以期更好的促進高校大學生健身行為的持續性,維護其心理健康。
研究對象:西南石油大學2016級131名大學生。
排除身體素質和疾病的原因,隨機選取西南石油大學2016級131名大學生,發放131份,回收有效問卷127份,有效回收率96.9%。調查學生中,男性29人,女性98人。所有測試均征得其本人同意填寫問卷調查,被試年齡在17-21歲之間,平均年齡18.75歲。
被測試者正常選課進行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春季學期的學習,時長共16周。在第一周發放并填寫調查問卷,在16周體育課程教育教學結束后,于樂健體育APP上完成體能測試及考核。
1.3.1 個人基本信息 內容含受試者年齡、身高、體重、是否有健身習慣等題項。
1.3.2 歸因方式問卷(A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ASQ) 采用郭文斌和姚樹橋于2003年用社會測量法編制的問卷,由10個事件30道題目組成,主要從總體指標、內在性、持久性、整體性4個方面記分,五級記分法,將正、負性事件分開記分。對各年級大學生ASQ總體指標及3個維度進行比較,ASQ各指標無年級差異、性別差異,ASQ各維度的相關系數在0.154-0.847,總分的內部一致性系數(α系數)為0.655(負性事件)和0.766(正性事件),重測信度分別為0.668和0.824。
1.3.3 自我和諧量表(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 采用王登峰編制,陳祉妍整理的自我和諧量表,此量表根據Rogers提出的7個維度設計,經因素分析得到三個分量表“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自我的靈活性”及“自我的刻板性”。此量表共有35個項目,使用時,要求被試按指示語對每一個句子符合自己情況的程度進行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的評定。對131名大學生測試,采用項目間一致性的方法計算,各分量表的同質性信度較高,分別為0.85,0.81和0.64。做為評估心理健康狀況的一般工具,自我和諧量表能對癥狀原因進行評價。
1.3.4 樂健體育APP數據 由該高校自主研發的樂健體育APP的體測數據作為學生運動健身行為及成績的依據。
運用SPSS19.0社會統計分析軟件包進行分析。
正性事件是指對主體或他人有利的事件,負性事件指對主體或他人不利的事件。在歸因的三個維度和總體指標上,大學生對正性事件采取較為內在的、持久的、整體的歸因,對負性事件采取更為外在的、短暫的、局部的歸因,且對正性事件和負性事件歸因的差異極其顯著(表1)。

表1 大學生歸因方式的特征(x±s)
注:*p<0.05,**p<0.01,***p<0.001
在歸因方式的各個維度上,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說明男性和女性有同樣的歸因傾向。
“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反應的是自我與經驗之間的關系,包含對能力和情感的自我評價、自我一致性、無助感等,它所產生的癥狀更多地反應了對經驗的不合理期望。“自我的靈活性”與敵對和恐怖的顯著相關,預示了自我概念的刻板和僵化。在文獻研究中,“自我的刻板性”僅與偏執有顯著相關,在應用時與前兩因子共同計算自我和諧總分,總分得分越高,個體的自我和諧水平越低。將數據與可參考常模比較(表2),可見本次測試學生整體自我和諧水平正常。

表2 大學生自我和諧的特征(x±s)
但是從自我和諧總分來看,極小值為46分,極大值為114分,大學生自我和諧水平存在兩級分化,既存在自我和諧發展良好的學生,也存在自我和諧水平較低的學生。
按不同性別進行比較,男性和女性在自我和諧各個維度上的差異不顯著。將自我和諧總分按照低于74分為低分組,75-102分為中間組,103分以上為高分組進行劃分,通過進一步交叉分析表明(圖1),男性低分組的比率高于女性,中間組的比率低于女性,可以認為男性大學生的自我和諧整體水平要高于女大學生。

圖1 不同性別自我和諧水平分組比較
根據大學生自訴,常見的健身方式有跑步(59%)、跳健美操(18%)、健步走(10%)和球類運動(10%)四大類,這符合大學生對運動場地、運動時間和運動方式的選擇,都是在大學中常見的校園健身類型。
從頻率上來看,多數學生有每周運動3次(31%),每周運動3次及3次以下的學生占57.7%,有18%的學生能保持每天健身。
從每次健身時間上來看,超過半數的學生(54%)每次健身時間在30min,有1/4的學生每次健身時間在15min及以下,僅有21%的學生每次健身時間在45min以上。
從健身行為的數據分析可以得出,多數大學生有健身的行為習慣,能夠堅持健身行為。學生的健身行為選擇多樣化,有的傾向于集體、協助完成,有的傾向于獨立完成,約六成的學生選擇對場地要求較小、可以獨立完成的長跑及健步走等方式。
2.4.1 不同健身行為對歸因方式和自我和諧的影響 按每周運動4次以下和每周運動4次及以上將大學生分為低運動頻率(<4)和高運動頻率(≥4)兩組,通過比較可見(表3),高運動頻率組自我靈活性顯著高于低運動頻率組,說明運動頻率較高的大學生其自我靈活性更好,更能夠靈活的安排時間和轉換工作任務,以保障更多的健身時間。相比較而言,低運動頻率組的學生自我和諧總分更高,說明高運動頻率組的學生自我和諧水平較好一些,但是差異不顯著。運動頻率對歸因方式的影響不顯著。

表3 不同健身頻率大學生自我和諧的比較(x±s)
注:*p<0.05,**p<0.01,***p<0.001
按健身行為是否需要社交以及與他人配合,將大學生分為外向運動組和內向運動組,通過比較(表4),內向運動組大學生在正性事件的持久性維度得分顯著高于外向運動組,說明傾向于獨立運動的大學生對成功的歸因更加穩定。內外向運動組的大學生的自我和諧水平得分沒有顯著差異。

表4 內外向健身行為大學生歸因方式比較(x±s)
注:*p<0.05,**p<0.01,***p<0.001
根據統計分析,每次健身時間對大學生歸因方式和自我和諧得分沒有顯著影響,說明健身行為的時間并不是主要影響因素。
2.4.2 歸因方式、自我和諧和健身行為的相關分析 通過歸因方式與自我和諧的相關分析(表5),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與正性事件的內在性負相關,與負性事件的持久性和整體性相關;自我的靈活性與正性事件的持久性、正性事件總體指標顯著相關,與正性事件的整體性和負性事件的內在性相關;自我的刻板性與負性事件的整體性相關;自我和諧整體水平與正性事件的持久性顯著負相關,與正性事件總體指標負相關,與負性事件的整體性相關。

表5 歸因方式與自我和諧的相關(r)
注:*在0.05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0.01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通過歸因方式、自我和諧與健身行為的相關分析(表6),大學生的內外向健身行為與正性事件的持久性相關,大學生體測得分與負性事件的持久性相關。

表6 歸因方式、自我和諧與健身行為的相關(r)
注:*在0.05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2.4.3 歸因方式和自我和諧的回歸分析 從相關分析可以看出,歸因方式和自我和諧水平關系顯著,以歸因方式為自變量,自我和諧水平為因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表7),R=0.486,說明該線性模型可以解釋自變量48.6%的變差。

表7 模型匯總
從圖2、圖3和圖4可以看出,自我和諧水平的分布符合正態分布及線性擬合,可進行進一步分析。

圖2 標準化殘差正態分布直方圖

圖3 回歸標準化殘差的標準P-P圖

圖4 自我和諧總分分布散點圖
模型擬合優度檢驗Anova(表8)中的F檢驗顯著性小于0.001,表明一元線性回歸模型顯著,即歸因方式與自我和諧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的線性關系,可以對三者建立回歸方程[11]。

表8 線性回歸檢驗
將自我和諧設為y,正性事件的持久性設為x1,負性事件的內在性設為x2,負性事件的總體指標設為x3,根據表9可設立回歸方程:y=95.143-7.886x1-7.534 x2+13.537x3,此方程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方程成立[11]。

表9 歸因方式與自我和諧之間線性回歸方程建立
本研究中,大學生明顯傾向于將成功歸因于內在的、持久的和整體的原因,而將失敗歸因于外在的、短暫的、局部的原因,既成功是因為自我的能力、這種能力是長期和全面的,而失敗是因為外界環境的問題、這種問題是短暫和局部的。因此多數學生對自我充滿了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夠解決問題,而失敗是由于環境的因素,是暫時的。大學生自我和諧水平整體正常,但是存在明顯的兩極差異,既多數學生自我和諧,但是有少部分學生仍處于自我矛盾和自我沖突的發展階段。從總體上看,大學生群體的自我觀念積極、自信,自我和諧。大學生歸因方式與自我和諧之間顯著相關,存在著線性關系,方程為自我和諧=95.143-7.886正性事件的持久性-7.534負性事件的內在性+13.537負性事件的總體指標。
本次研究中超過七成的大學生每周運動三次及以上,75%的大學生每次運動時間在30分鐘及以上,僅有3%的學生沒有常規運動,說明大學生有良好的健身習慣,健身時間也有一定的保障。一方面是因為大學生有較多的課余時間可自由支配,另一方面是因為大學對學生的身體素質有一定的要求,每周的體育課及體測成績促使學生參與運動健身。有69%的學生會選擇環境要求低、他人配合度低的健身方式(內向型健身方式),有28%的學生會選擇環境要求高、他人配合度高的健身方式(外向型健身方式)。因此,運動時間短、個體可控性強的健身行為更受到大學生的喜愛,例如跑步和健步走等。高運動頻率的大學生自我的靈活性更強,因為要保持更高的運動頻率,需要個體對自身的行為及規劃有更高的靈活性,例如遇到下雨、臨時調課等如何積極調整健身計劃;傾向于內向健身方式的大學生更加自信,內向型的健身行為更多的將健身歸因為自身因素,環境的參與和影響較小,因此學生更相信成功不是因為運氣或環境,而是因為自身的努力。
由此可見,培養持續的、個體可控的健身行為能促進大學生自我觀念靈活、自信發展,而對于大學生選擇什么樣的健身方式和每次健身時間,可以給予大學生更多的自主性。
經過持續16周的體育課程后,大學生體測總分與負性事件的持久性存在顯著相關,認為失敗會持續產生影響的大學生更有可能獲得更好的體測成績。這類學生會夸大失敗帶來的負面影響,為了避免失敗,大學生可能會增加健身行為,增加鍛煉頻率或時間,有利的方面是能夠促進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不利的方面是一旦成績達不到大學生預期,可能會影響其自我和諧水平。
大學生面對正性事件多采用內歸因,面對負性事件多采用外歸因,大學生的歸因方式積極、自信,大學生自我和諧水平正常,但存在個體之間的發展不平衡。積極的健身行為對大學生自我認識和自我發展水平有一定的影響,在體育課上大學生進行健身行為時,教師應以言語和行為多鼓勵學生,提倡“重在參與”精神,適當降低對學生健身方式選擇和時間控制要求。努力調整授課方式方法,讓大學生靈活選擇,積極參與體育課程健身活動。
[1] 王登峰. 自我和諧量表的編制[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4,2(1):19 ~22
[2] Bandura 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 tive theory[M]. Engle wood Clifs, NJ:Prentice Hal.1986: 6~7.
[3] Raggi A, Leonardi M, Mantegaza R, et al.Social support and self - ef ficacy in patients with Myasthenia Gravis: a common pathway towards positive health outcomes[J]. Neurological sciences, 2010, 31(02): 231~235.
[4]王樹濤.西南地區大學生歸因方式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2):1079~1081.
[5] Richard M,Ryckman M A,Robbins B,et al.The Physical Self-Efi- cacy'PSE'Scal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2, 42(05): 891~900.
[6] 顧春先.我國大學生體育態度對自我和諧的影響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6(05):70~73.
[7] 孫 陽,紀 偉.大學生歸因方式、創新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關系[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8,38(07):952~953.
[8] 周喜華.體育鍛煉與大學生學業倦怠水平、自我和諧的實驗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04):461~463.
[9] Karwowski M,Lebuda I, Wsniewska E.Measurement of creative self-eficacyand creative role-identity[J]. High AbilityStudies, 2012(22): 291~231.
[10] 馬勇占.體育教師教學效能感量表的建構[J].體育科學,2005(03):47~51.
[11] 吳明隆.SPSS統計應用實務[M].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0:8~9.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Attribution style, 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and Fitness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TANG Yiting1, WE Chengyu2
1.Southwest Petroleum 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China;2.Yaan Polytechnic College, Yaan Sichuan, 625000, China.
Attribution style and 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fitness on physical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are popular in schools and students. In this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mental health, the effective fitness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is discuss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physical measurement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Southwest region, it is found that college students often use internal attribution to positive events and external attribution to negative events. The level of 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is normal. The frequency and time of fitness have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When encouraging college students to exercise, they should encourage participation, and the way and time should be chosen by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Attribution style;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fitness behavior
G804.85
A
1007―6891(2018)06―0052―05
10.13932/j.cnki.sctykx.2018.06.14
2018-09-07
2018-09-10
1.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2018年度課題,《大學生歸因方式、自我和諧與健身行為的互動影響研究》(項目編號YZY2018SKA04);2.成都醫學院四川應用心理學研究中心2018項目《大眾健身運動的參與動機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CSXL-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