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龍
【摘 要】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戲曲文化更是重要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如何將行當和程式在戲曲中合理結合,與現代社會發展的方向相適宜,不斷地進行創新,是本文要研究的重點內容。
【關鍵詞】行當和程式;戲曲;現代戲;運用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7-0033-01
戲曲從古發展至今,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它以表演為主要藝術形式,展現出內心想要表達的情感和精神面貌。與國外和其他戲曲的類別形式不同,中國戲曲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行當性。
一、戲曲行當的含義與內涵
所謂行當,就是演員在表演的時候要將自己與所代表的角色相結合,在彼此間建立一個良好的橋梁。中國戲曲分為“生、旦、凈、丑”四個角色,每個角色有著鮮明的特點,行當是演員與角色間的橋梁,演員要仔細斟酌每一個角色的內涵,將抽象的性格特點具體化。行當是演員進行表演的中間物質,無論哪個行當的演員在進行表演時都要盡量將“說、唱、念、做”等各個方面與自己的角色行當相結合,在表演的時候還需加上自己的個人色彩。這種表演方式是由中國人的傳統思想方式所決定,戲曲演員在塑造人物形象時,要從行當的這一類角色逐漸演化為自己所演繹的這一個角色,慢慢找到所表演角色的精髓。中國傳統的戲劇表演都會按照行當進行分類,這不僅是一種技術性極強的藝術表演,也是一種獨特角色的創造演繹。而演員是否能滲透所演繹的行當類型決定著戲曲演繹的成功與否,許多著名的戲曲表演藝術家常言,不管是花臉、文丑、旦角、老生等都有著自己的一套表演準則,所以戲曲的演繹也是一套技術活。[1]
二、戲曲程式的含義
戲曲表演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不拘一格的表演技巧。從傳統的戲曲表演形式來看,唱曲和做打都有表演技巧,需要有深厚的表演功底和專業唱念功底,唱有唱的獨特技藝,做有做的深刻內涵,戲曲表演的每一個姿態都有一系列表演特色和表現力。所以,一個優秀的戲曲表演家應該具備深厚的表演功底,基本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演員在進行基本功學習時一定要打好堅實的基礎,高標準、嚴規范達到戲曲的標準,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戲曲程式。
程式與行當的關系就像詞語與文字的關系,文字是詞語的組成元素,兩者相互依存互相聯系。程式是行當表演的組成元素,是塑造戲曲表演的組成因素。戲曲行當的分類、程式的不同組合、人物角色的演繹,這都需要演員擁有雄厚的表演功底,將抽象的藝術表現形式具體化。所謂的程式是戲曲表演藝術形式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形成的具體演繹方式和套路。著名戲曲家也曾表示,行當與程式兩者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是一個矛盾體系,行當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人們的表演形式,具有鮮明的表演色彩。程式是行當表演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成熟產物,是行當的精髓所在。[3]
三、行當和程式在中國現代戲曲中的運用
中國上下五千年有著悠久的文化藝術歷史,而戲曲文化在南北朝時期在民間廣為流傳。在清代達到了頂峰。中國戲曲既是中國文化的傳承,也是一種悠久的藝術表現形式,隨著人們對戲曲認識的不斷深入,戲曲的形式也逐漸多種多樣,呈現出一種與時俱進的形態。戲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特點與社會概況,是社會的另一種寫照形式。但是,戲曲在傳承的過程中如果不加入現代化元素則很難被現代化社會接受。所以我們在傳承的過程中要推陳出新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革新。
所謂現代戲曲,就是戲曲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將新時代的特色文化和特色人文精神展現出來。無論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戲曲還是結合現代因素的新時代戲曲,在一定程度上都符合了當今人民的思想和審美觀點。總而言之,戲曲就是為了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給人們帶來快樂。在給人們帶來快樂的同時能夠引起人們的思考,或者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視覺觸感,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2]
戲曲的程式化和呈現是現代戲曲的主要特點,隨著戲曲文化的不斷發展,其內容和精神世界也在不斷創新,其藝術形態和相應的行性套路也在循序漸進進行更新。戲曲高度程式化等特點從根本上就決定了它不同于其他戲劇的藝術表現形式,戲曲的靈魂之處在于它獨特的藝術性和表現角色的獨特方式。而行性和程式化是戲曲的基本特點,它們在現代化戲曲中仍然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現代化戲曲要求作品的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更新,在傳承歷史戲劇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代化的藝術表演不僅傳承了戲曲夸張的表演藝術,還將現代化道具及行當程式潛移默化地表現出來。
程式化的戲曲表演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行性和程式化在現代戲曲中的運用不但化解了傳統戲曲在人物處理方面的矛盾,也讓戲曲傳達的社會精神面貌更加貼切。中國戲曲是一門獨特的藝術程式,它有著自己獨特的題材和表現形式。總之,中國戲曲從古至今、從內容到藝術形式都是獨特的程式藝術。
參考文獻:
[1]鄒迪哲.行當和程式在戲曲現代戲中的運用[J].藝海,2017,(04):23-25.
[2]王群.淺談戲曲程式在現代戲中的運用[J].當代戲劇,2013,(04):32-33.
[3]張華.當代河南豫劇現代戲創作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