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鄭州市心血管病醫院(450016)翟永喜 楊戰鋒
1.1 臨床資料 選取100例在我院就診的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進行研究,患者就診時間均為2016年1月~2017年12月;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齡55~78歲,平均(62.5±4.9)歲;將患者分為三組,即以癥狀出現2周內行手術治療者為急性期組,共34例;以癥狀出現2周~2個月內接受治療者為早期修復組,共33例,以癥狀出現2個月后接受治療者為慢性期組共33例;組間基本資料比較無較大差異(P>0.05),可比較。
1.2 方法 患者均由同一組醫師進行治療;取患者俯臥位,腹部懸空,取全麻或局麻;于C型臂X線機透視下對患椎定位,利用微創器械及特制球囊經椎弓根行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術中嚴密觀察球囊擴張情況及骨折復位情況,待椎體復位滿意后,停止操作,取出球囊;調和骨水泥,使其固化為“牙膏狀”,然后緩慢低壓注入椎體內;1.6~5.8mL/椎體;觀察10min,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停止手術;術后給予患者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分析三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變化情況,以視覺模擬評分(VAS)進行評定,評分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1];②比較治療前后三組椎體平均高度、Cobb角變化情況;③比較三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處理數據,計量與計數資料的表現形式分別為(±s)、n(%),分別進行t與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疼痛情況對比 急性期組治療前后VAS得分(8.2±1.9)分、(2.6±0.2)分;早期修復組治療前后V A S得分(8.2±2.1)分、(2.5±0.4)分;慢性期組治療前后VAS得分(8.3±1.8)分、(2.6±0.3)分;三組患者與治療前對比,VAS評分均明顯改善(P<0.05);治療后各組對比均無較大差異(P>0.05)。
2.2 三組椎體平均高度對比 與治療前對比,急性期組與早期修復組患者治療后椎體平均高度均明顯改善(P<0.05);見附表1。
2.3 三組Cobb角情況對比 與治療前對比,急性期組與早期修復組患者治療后Cobb角均明顯改善(P<0.05);見附表2。
2.4 三組并發癥情況分析 急性期組中共10例出現并發癥,占29.4%;早期修復組中共3例出現并發癥,占9.1%;慢性期組中共11例發生并發癥,占33.3%;早期修復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另兩組(Χ2=4.42、5.80,P=0.04、0.016)。
附表1 三組椎體平均高度對比(±s,mm)

附表1 三組椎體平均高度對比(±s,mm)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 P急性期組 34 16.5±1.1 21.2±2.6 9.708 0.000早期修復組 33 16.8±1.2 21.6±2.4 10.431 0.000慢性期組 33 16.6±1.1 18.0±1.3 4.794 0.000
附表2 三組Cobb角情況對比(±s,°)

附表2 三組Cobb角情況對比(±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 P急性期組 34 23.4±3.5 18.2±2.0 7.522 0.000早期修復組 33 23.6±3.3 17.7±1.9 8.901 0.000慢性期組 33 23.8±3.4 22.6±2.4 1.656 0.051
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在球囊擴張的基礎上行椎體骨水泥灌注處理可顯著提高椎體的穩定性及強度,對改善患者病情有重要幫助;且骨水泥單體的生物細胞毒性還可殺傷末梢神經,對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有重要幫助[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三組患者與治療前對比,VAS評分均明顯改善(P<0.05)。治療后,急性期組與早期修復組患者椎體平均高度、Cobb角均明顯改善(P<0.05);但慢性期組治療前后對比則無明顯差異性(P>0.05);并發癥發生率對比,早期修復組明顯低于其余兩組(P<0.05)。
綜上所述,以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對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實施治療,在各個時期均可取得較好的疼痛緩解效果,但在早期修復期實施治療可顯著減少并發癥發生,安全性更高,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