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人民醫院(466001)李臣
腰椎關節源性腰痛作為臨床中比較常見的腰椎疾病,主要發病原因為腰椎退行性病變引發的相關節段關節長期遭受壓力,生成骨質增生和關節受損等病理變化后導致的腰痛[1]。本研究通過給予腰椎關節源性腰痛患者不同的治療,觀察患者的腰椎疼痛和腰椎功能改善狀況,以探討適合用于臨床治療的有效方案。
1.1 一般資料 研究選取周口市人民醫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接收的80例腰椎關節突關節源性腰痛患者為觀察對象,按照患者的入院順序隨機將其分為A、B組,每組40例。A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48~73歲,平均(63.5±4.7)歲;病程7~28個月,平均(15.7±6.4)個月。B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49~75歲,平均(63.9±4.5)歲;病程6~29個月,平均(16.1±6.5)個月。
1.2 方法 A組采用保守治療,每次口服200mg塞來昔布膠囊(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20063),1天2次。連續治療2周后停藥,進行腰背肌功能輔助鍛煉。B組采用DER治療,患者取仰臥位,采用C臂X線機對責任節段椎弓根外上側進行定位和標記,并進行消毒處理。采取局麻結合鎮痛藥物強化麻醉效果后,在C臂機X線引導下,使用21G穿刺針至責任節段橫突中部上關節突外側,退針后固定導絲,在其根部行收手術切口,沿導絲插入軟組織擴張器、工作套管,鏈接攝像機與光源,置入椎間孔鏡,及時調整水流量和壓力。上關節突外側緣脊神經背內側支使用雙極射頻刀頭進行探查和射頻消融治療,術后抽出椎間孔鏡和工作套管,進行切口縫合。
1.3 觀察指標 研究以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1、3、6個月的腰椎疼痛評分(VAS)、腰椎功能(JOA)評分作為臨床觀察指標。其中,VAS評分越低,表明腰椎疼痛感越輕。JOA評分越高,表明腰椎功能恢復效果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分析所有研究數據,計數及計量資料用(n,%)和(±s)表示,組間數據比較差異用x2和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附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腰椎VAS評分對比(n,±s)

附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腰椎VAS評分對比(n,±s)
組別(n=40) 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 治療后3個月 治療后6個月A組 6.4±1.7 3.6±1.4 5.5±1.4 5.6±1.6 B組 7.2±1.6 2.1±1.5 1.6±1.2 1.7±1.0 P>0.05 <0.05 <0.05 <0.05
附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JOA評分(n,±s)

附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JOA評分(n,±s)
組別(n=40) 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 治療后3個月 治療后6個月A組 15.4±2.1 18.6±2.4 16.9±2.5 16.7±2.4 B組 14.6±2.7 22.9±2.5 23.6±2.3 24.1±1.8 P>0.05 <0.05 <0.05 <0.05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腰椎VA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腰椎VAS評分和本組不同時間點的腰椎VAS評分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但B組治療后1、3、6個月的腰椎VAS評分明顯低于A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附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JOA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的JOA評分及本組治療前后時間段的JOA評分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B組治療后各時段的JOA評分明顯高于A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附表2。
腰椎關節突關節源性主要指關節突受損,退變和炎癥等因素影響引發的慢性腰痛,臨床表現為機械性腰痛,合并臀部和下肢牽涉疼痛。本次研究以腰椎關節突關節源性腰痛患者為對象,通過給予其不同的治療,結果顯示B組治療后不同時段的腰椎VAS評分明顯低于A組,但其JOA評分則明顯高于A組。表明患者經DER治療后1個月、3個月和半年后,腰椎疼痛感明顯減輕,且腰椎功能得到顯著改善[2]。主要原因為射頻消融術能切斷腰椎脊神經后內側支,緩解患者的腰椎疼痛感,減少鎮痛藥物的使用量。而保守治療采用的藥物易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影響治療效果。且DER治療腰椎關節突關節源性腰痛癥,具有可視性,操作簡便,創傷小。
總之,腰椎關節突關節源性腰痛癥患者采用DER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緩解其腰痛癥狀,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