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河南省兒童醫院 鄭州市兒童醫院(450000)褚苗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7年12月我院疑似IM患兒274例,男158例,女116例,年齡1~9歲,平均(5.66±2.07)歲;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以EDTA-K2抗凝管采靜脈血1ml,顛倒3~6次,混勻,血涂片2~3張,瑞氏-姬姆薩染液染色,油鏡鏡檢。由細胞學專業、技術嫻熟的專業檢測醫師閱片。陽性:異型淋巴細胞>10%。定量PCR技術分析:抽取靜脈血,以EDTA-K2抗凝處理,采取TaqMan熒光標記探針基因擴增技術測定,探針序列:FPEBV5X-CCTCGGACAGCTCCTAAGAAGGCACC-Y3’,26bp;引物序列:PQEBVF5,_AAGC-CCAACACTCCACCAC-3’,19bp;PQEBVR5’-CTGGTAGGACT-GGGCGAC-3’,18bp。PCR擴增條件:93℃,2min,預變性;93℃,45s,55℃,60s,共10個循環。最后93℃,30s;55℃,45s,共30個循環。陽性:EB-DNA定量>1.0×103copy/ml。

附表 檢測結果[n(%)]
1.3 觀察指標 ①分析單獨檢測與聯合檢測結果。②比較單獨檢測與聯合檢測靈敏度、準確度及特異度。
1.4 統計學處理 通過SPSS21.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特異度、靈敏度、準確度)以n(%)表示,行χ2檢測,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檢測情況 本研究疑似274例IM患兒經實驗室病理學確診98例。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檢出真陽性55例,真陰性158例;定量PCR技術檢出真陽性61例,真陰性163例;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聯合定量PCR技術檢出真陽性97例,真陰性157例。
2.2 檢測結果 聯合檢測準確度92.70%、靈敏度98.98%高于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77.74%、56.12%)、定量PCR技術(81.75%、62.24%)單獨檢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檢測特異度與單獨診斷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IM能通過血液、唾液傳播,并長期潛伏于機體淋巴組織中,正常情況下與機體相安無事,若免疫功能低下,EB病毒便活化形成感染,誘發不同程度疾病[1]。異型淋巴細胞的生成多是因為B淋巴細胞受體與病毒結合后于持續復制及增殖的過程中被T淋巴細胞識別,誘發細胞毒性效應。于循環血液中受刺激后增殖的T淋巴細胞產生形態變異,與正常的T淋巴細胞形態差異顯著。本研究中行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檢出真陽性55例,真陰性158例,準確度77.74%、靈敏度僅56.12%,漏診率較高。定量PCR技術重復性好、操作簡單,能一步完成擴增及產物的檢測,準確地反映病毒感染及復制情況。本研究中采用定量PCR技術檢出真陽性61例,真陰性163例,準確度81.75%、靈敏度62.24%,雖略高于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但經統計學計算無顯著差異(P>0.05)。肖波等[2]采用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聯合EBV-DNA定量分析對212例IM患兒實施檢測檢出陽性190例,顯著高于單獨檢測。本研究中對274例疑似IM患兒采用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聯合定量PCR技術檢測,檢出真陽性97例,真陰性157例,準確度92.70%、靈敏度高達98.98%,遠高于單獨檢測(P<0.05),提示聯合檢測可提高檢測準確度、靈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