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五九醫院(463000)王書平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間收治的86例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43)和觀察組(n=43)。對照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18~68歲,平均年齡(40.86±8.22)歲。觀察組男21例,女22例;年齡18~66歲,平均年齡(40.23±8.45)歲。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1)常規急診護理。根據患者休克程度,第一時間給予血容量補充、止血、保持呼吸道順暢、給氧等急救措施,建立2~3條靜脈通路,不保留靜脈切開和中心靜脈置管,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意識、尿量、瞳孔變化,在保證通氣指標正常的情況下給予止痛藥物,做好急診手術的前期準備。(2)急診護理干預。在常規急診護理的基礎上增加綜合評估、預防并發癥、心理疏導。①綜合評估:對患者的生命體征、既往病史、各項檢查結果進行整體評估,對可能發生的并發癥進行預測,同時對清醒的患者進行心理評估及配合度評估。②預防并發癥:根據上述評估結果跟蹤患者生命體征,如監測尿量評估患者腎功能,觀察肢體體溫、皮膚黏膜、發紺程度判斷微循環狀態,定時檢測血常規、凝血功能各項指標水平,給予早期體液復蘇以及創面深度清潔。③心理疏導:根據患者心理評估結果給予相應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緊張、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
1.3 觀察指標 根據休克程度評價患者救治效果,休克程度及臨床癥狀緩解或消失為好轉;休克程度及臨床癥狀無緩解為無變化;休克程度及臨床癥狀加重為惡化。救治成功率=好轉例數/總例數×100%。記錄兩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癥、急性腎功能衰竭、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救治效果 觀察組患者救治成功率81.40%(35/43)高于對照組60.47%(26/4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并發癥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傷后會由于大量失血導致全身組織器官血液灌注量不足引起細胞缺氧、代謝障礙,進而發生多器官衰竭,臨床癥狀嚴重,且具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在以往臨床搶救的實際工作中,更注重的是通過參與搶救的醫護人員的高度責任感、高水準的專業技術及判斷能力為患者進行爭分奪秒的搶救,但對并發癥的預防及患者心理健康關注度不足,導致相關并發癥發生,影響預后[1]。
急診護理干預是在常規急診護理措施的基礎上以患者為中心對其護理措施進行一系列優化干預,在注重專科護理的同時增強對患者心理、并發癥等干預措施,以達到提高救治效果、護理質量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救治成功率比對照組高,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結果提示,急診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預后。本研究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進行急診護理干預措施,在常規急診護理的基礎上對患者生理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并對可能發生的并發癥進行預測及相關指標跟蹤,以便發現異常情況后立即給予相應措施,防止并發癥發生及病情惡化,保證臨床救治措施的順利進行,提高救治效果;根據患者心理評估結果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可以在提高患者配合程度的同時還可增強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緩解因劇烈的身體疼痛導致的生理應激反應,保證治療效果[2]。

附表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綜上所述,急診護理干預通過并發癥預防措施及心理疏導可有效提高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臨床救治效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善預后,為后續治療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