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河南省兒童醫院 鄭州兒童醫院(450000)王喜娟
大葉性肺炎是小兒呼吸內科較為常見的一種呼吸道感染疾病,該病發生后需要及時對其進行治療,避免延誤病情造成不必要的麻煩[1]。故此在本次研究中,以改善大葉性肺炎患兒治療效果以及依從性為目的,在對其治療的同時給予護理干預,發現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次所研究的82例大葉性肺炎患兒,均選自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該類患兒,將之按照隨機雙盲法分為41例的(常規治療護理組)對照組和41例的(上述基礎上聯合護理干預組)觀察組。本次研究的所有對象,在入院時,均對其進行了常規X線胸片檢查,均符合相關兒科疾病學制定的診斷標準,經過詢問及其他檢查,均排除腫瘤、傳染以及血液等不能對其進行治療的疾病。對照組患兒男女比例為26∶15,年齡3~12歲,平均(7.4±1.4)歲;觀察組患兒男女比例為27∶14,年齡3~12歲,平均(7.4±1.4)歲。本次研究的結果均在所有對象及其家屬知情下進行,均簽訂了相關文件,且所有患兒在入院時均出現了體溫升高等臨床癥狀,組間比較結果顯示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兒在入院后均根據不同的病情給予了相應的物理降溫、排痰等治療措施,對照組患兒給予了飲食指導以及用藥監管等常規護理。觀察組患兒在上述治療及護理的基礎上聯合護理干預,具體為:①入院時:因為該類患兒年齡較小,病情較重,患兒家屬會存在手足無措的現象,護理人員可協助家屬幫助患兒完成診斷及一些常規檢查,對存在呼吸不暢的患兒,可對其進行霧化吸入,以保障呼吸的暢通。在安排好患兒入住的病房后,根據其臨床特征及表現等情況,做出相應的評估報告,給予制定出合理的護理計劃,同時記錄好患兒的基本狀況。對住院后需要注意的事項,向其家屬進行說明,可發放健康教育卡,幫助其提高健康意識等。②入院后:對患兒所需要治療的方法,向其家屬進行說明,大葉性肺炎一般需要對其進行呼吸鍛煉,抗生素治療等方法,將治療的目的以及方案,仔細地向患兒家屬進行說明。遵醫囑幫助患兒學會正確的咳嗽方法,對于需要定時排痰的患兒,做好排痰工作,告訴患兒家屬定時為其進行翻身。在此同時保障室內空氣的流通,控制好溫度,避免環境對患兒身體造成的不適。對于一些病情較重的患兒,家屬會存在焦慮等不良心態,護理人員可結合真實治療案例,向其進行講解,給予正確的指導,從而提高其治療配合度及依從性等。對患兒需要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并發癥向其進行仔細說明,同時密切觀察患兒服藥后的狀態,避免不良反應情況的出現。③出院時:對其患兒所需要服用的藥物與劑量,向其進行仔細說明,提醒家屬讓其多飲水,合理飲食,同時幫助完成出院時需要進行的一系列檢查。讓其少到人員密集的場所,以免使病毒再次入侵患兒身體,可適當進行有氧戶外運動。
附表1 兩組患兒治療后發熱及住院時間比較結果(±s)

附表1 兩組患兒治療后發熱及住院時間比較結果(±s)
注:與對照組相比較,*(t=19.221、23.745,P=0.001)。
組別 例數 發熱持續時間(d) 住院時間(d)觀察組 41 2.93±0.65* 13.22±2.87*對照組 41 5.04±1.15 19.84±2.71
附表2 兩組患兒護理后功能鍛煉等依從性方面比較結果(±s,分)

附表2 兩組患兒護理后功能鍛煉等依從性方面比較結果(±s,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較,*(t=11.963、10.644、9.382、12.768,P=0.001)。
組別 功能鍛煉 自我監測 按時服藥 飲食調理觀察組 3.69±0.28* 3.71±0.32* 3.94±0.47* 3.76±0.40*對照組 2.03±0.37 2.16±0.26 3.08±0.31 2.39±0.28
1.3 評估方法 對兩組患兒發熱持續時間以及住院時間進行比較,同時對其治療效果以及護理后的治療依從性進行比較,且對兩組患兒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進行比較。療效判定結果根據X線檢查結果以及相關部門制定的診斷措施,具體為:顯效:經過X線檢查顯示,患兒病灶部位與治療前相比有明顯減少>70%,且發熱及咳嗽等表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統計數據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后發熱及住院時間比較結果 觀察組患兒治療后的發熱持續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分別為(2.93±0.65)d、(13.22±2.87)d,明顯優于對照組的(5.04±1.15)d、(19.84±2.71)d,組間比有差異(P<0.05),詳情見附表1。
2.2 兩組患兒護理后功能鍛煉等依從性方面比較結果 觀察組患兒護理后的功能鍛煉以及按時服藥等方面的依從性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詳情見附表2。
2.3 兩組患兒治療后臨床效果以及并發癥比較結果 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92.68%(38/41),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8.04%(32/41),組間比有差異(P<0.05)。在并發癥方面,觀察組患兒出現1例(2.43%)膿胸和1例(2.43%)心力衰竭,對照組出現了4例(9.75%)膿胸和5例(12.19%)心力衰竭,組間比有差異(P<0.05)。
小兒身體尚未發育完全,特別是呼吸系統較為脆弱,極容易導致細菌病毒的入侵,大葉性肺炎作為其中一種,該病多是由于肺炎鏈球菌入侵呼吸系統后,在其肺泡之間傳播,從而使其炎性病毒擴散所致。小兒身體素質較差,且排痰功能較弱,患病后使其體內免疫系統減弱,從而更容易患上該類疾病,且多數患兒患病后,病情加重,所以需要及時對其進行治療,以免造成其他并發癥的發生。臨床上治療時一般對其采用抗菌消炎的方式對其現均消失;有效:經過X線檢查顯示,患兒病灶部位與治療前相比有明顯減少40%~69%,且發熱及咳嗽等臨床表現改善明顯;無效:經過X線檢查顯示,患兒病灶部位與治療前相比減少40%以下,且發熱及咳嗽等臨床表現無改善。以顯效+有效計為總有效。進行治療,但環境的改變以及患兒身體素質的不同,常會出現一些耐藥性較強的患兒,從而無法達到有效的治療目的,所以在治療的基礎上可給予相應的功能鍛煉等護理干預,從而加快治療的節奏,增加其治療效果[2]。
本次研究中,在入院開始既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幫助患兒更加快速高效的完成整個檢查及治療過程,及時入住病房,同時根據其特點,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做好保障舒適病房環境的同時給予患兒家屬講解相應的治療方案及目的,讓其更加安心,配合完成整個治療過程。在入院后給予患兒及其家屬正確的治療指導,對其需要進行的運動、飲食、咳嗽以及排痰等護理措施。有報道指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享受醫療的過程中,更注重護理在此過程中產生的重要性,特別是小兒這一人群,身體素質差,另一方面該病病情較重,患兒家屬會出現焦急以及緊張等不良狀態,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療,達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所以給予相應的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使其增加治療依從性,從而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縮短其治療時間[3]。從上述分析結果中也可看出,觀察組給予護理干預,治療總有效率92.68%,以及發熱持續時間、住院時間、治療依從性方面均有效顯著優于對照組78.04%,組間比有差異(P<0.05);同時還能使其并發癥的發生率降低,組間比有差異(P<0.05)。
綜上所述,對大葉性肺炎患兒采用護理干預,效果明顯,且對并發癥發生率及其他臨床指標等方面均有較大的幫助,因此值得臨床應用和實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