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區醫院)(471003)孫向紅 郅艷麗
骨折是臨床骨傷科常見疾病,臨床對于骨折患者的治療一般是以手術為主,通常采用特質的鋼釘、鋼板和石膏矯正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術后會因為敷料包扎的緣故造成患者出現肢體腫脹或疼痛加劇的情況,隨著麻醉作用的消失,骨折術后患者會逐漸感覺到疼痛,疼痛一般持續3~4d,其中24h內最為強烈。疼痛不僅會影響患者的骨骼恢復,還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多項臨床研究表明[1][2],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對促進康復和提高護理滿意度均具有重要意義。本組研究以我院擇期手術的骨折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給予部分患者護理干預,并與常規護理作對比,現在進行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抽取2017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創傷外科收治的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均為在我院擇期手術的單純下肢骨折、單側下肢多發骨折患者,排除多發傷患者,保守治療患者。入選患者均自愿在參與本次研究同意書上簽字、采用隨機抽簽法將入選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0例,對照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17~56歲,平均年齡(35.1±2.6)歲,其中18例股骨骨折,12例脛腓骨骨折,5例骨盆骨折,5例髕骨骨折;研究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18~55歲,平均年齡(35.0±2.5)歲,其中24例股骨骨折,8例脛腓骨骨折,5例骨盆骨折,3例髕骨骨折;抽取患者分組后一般資料對比結果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包括術后監測各項生命體征,遵照醫囑給予患者鎮痛劑,保持患者舒適體位以緩解疼痛、定時進行疼痛評測、保持病房環境的舒適整潔等。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上予以護理干預[3]:①術后為患者調整舒適體位,多種模式鎮痛降低疼痛,病情好轉指導患者盡早下床活動,鼓勵患者經口進食,減少高分解代謝,增加活動能力。②評估患者的機體營養狀況,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遵醫囑給予患者用藥。加強病房巡視,及時與出現不良情緒的患者溝通,明確患者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給予患者針對性心理護理;③結合鎮痛,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根據患者疼痛評分、有效鎮痛情況,減少阿片類鎮痛藥物的使用劑量。使用深靜脈血栓危險因素評估表,對深靜脈血栓的高危患者采取被動功能鍛煉、使用抗凝藥物等干預措施,引導患者配合,減少疼痛,從而促使盡早開展功能性康復鍛煉。③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配合患者的文化程度向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包括術后可能的并發癥及避免方法等,避免患者對疾病產生錯誤的認知,緩解患者緊張、焦慮、擔憂等不良情緒。為患者發放健康教育手冊,詳細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3 觀察指標 ①疼痛感知評分:利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評估術后患者的疼痛情況,用一張帶有刻度的紙條,1~10分別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0分代表無痛,10為不能忍受的劇烈疼痛,由患者根據自身感覺選擇,分數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嚴重。②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肺部感染、便秘、壓瘡、深靜脈血栓。③護理滿意度:使用本院自制的調查表,患者本人出院前填寫,共16項內容,涉及到護理態度、護理水平等方面,滿分100分,滿意大于90分,一般滿意70~89分,不滿意小于69分。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數據借助于SPSS19.0進行總匯處理,其中:①用率(%)來代表計數資料,行χ2檢驗,②用±s來代表計量資料,行t檢驗;若檢驗結果為P<0.05,則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不同時刻疼痛程度比較 研究組各時刻疼痛程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3例,其中1例便秘、1例肺部感染、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7.5%,對照組10例,其中3例便秘、2例肺部感染,3例下肢深靜脈血栓,2例壓瘡,發生率25.0%,兩組比較差異顯著(x2=4.892,P=0.030)。
附表1 兩組研究對象術后疼痛程度比較(±s,分)

附表1 兩組研究對象術后疼痛程度比較(±s,分)
組別 n 術后1h 術后6h 術后24h 術后48h研究組 40 6.97±0.21 5.03±0.66 3.25±0.37 2.69±0.11對照組 40 8.43±1.26 7.85±0.94 4.68±0.65 3.67±0.27 t - 5.264 5.863 4.482 4.306 p - <0.05 <0.05 <0.05 <0.05

附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與對照組比較存在差異(P<0.05),見附表2。
疼痛是骨折手術患者常見的一種情況,骨科患者因病情存在不同程度的劇烈疼痛,目前已有多種有效緩解疼痛的指南、藥物療法等應用于臨床,但調查顯示[4],仍有75%以上的患者承受著中至重度的術后疼痛。疼痛不僅給患者造成生理上的痛苦,也對其的心理狀況產生影響,除此之外,疼痛也會使患者對護理服務不滿,降低護理滿意度,甚至引發護患矛盾。
研究表明[5],影響患者術后疼痛感知的因素較為復雜,其中包括患者個體特質(性別、年齡、敏感性、心理狀態等)、醫護人員、治療方式、住院環境等。由此可見,在緩解患者疼痛感受時,應從上述方面著手,采用多種干預來緩解患者疼痛,促進療效。本組研究中,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增加護理干預,密切觀察病情,加強疼痛護理,并通過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疼痛認知,減少對止痛藥物副作用和成癮性的擔憂[6]。同時,患者因創傷大、疾病突發、疼痛、功能障礙等因素,產生焦慮等不良心理,通過與患者交流、健康宣教等方式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7]。通過附表1可以看出,研究組各時刻疼痛感知程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說明護理干預有效的緩解了術后患者疼痛。通過附表2可以看出,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也顯著高于對照組。此外,在術后并發癥方面,研究組也明顯低于對照組。由此說明護理干預還有助于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由于本研究樣本量不足、缺乏前瞻性研究,因而關于遠期療效還需今后進一步研究證實。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臨床骨折術后護理中,護理干預有助于促進患者康復,減輕疾病疼痛感,提高患者對護理滿意度,適合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