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450007)陳巧敏
有報道顯示,睡眠障礙會引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高血壓等多種問題,對心內科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1]。本次研究為探討影響心內科患者睡眠障礙的原因及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法,隨機選取本院心內科近年來收治的患者110例,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5年8月~2017年2月本院心內科收治的睡眠障礙患者110例,根據患者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共55例,36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55~82歲,平均年齡(68.3±7.1)歲;觀察組共55例,33例男性,22例女性,年齡52~81歲,平均年齡(66.9±7.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1)本次研究采用個人訪談結合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患者進行睡眠障礙誘因調查,調查內容:①患者的一般資料;②睡眠質量自行診斷結果;③引起睡眠障礙的因素。(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及睡眠相關健康教育。觀察組患

附表 兩組患者護理后其睡眠障礙發生情況對比結果
者則根據調查結果進行針對性護理:①環境介紹:對于初入院患者,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入院指導,幫助患者消除陌生感,并盡快適應病房環境;②心理干預:護理人員同患者充分溝通,及時了解其心理狀態,并采取安慰、支持、解釋等有效措施幫助患者疏導不良情緒,促使其保持心理平衡;③對癥處理: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認真觀察,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采取必要的治療措施,如有需要可按醫囑給予患者適量安眠藥或鎮靜劑;④環境護理:滿足患者合理需求,保持病室濕度、溫度、光線適宜,并盡量減輕醫源性噪音。盡量在白日完成所需醫療操作,最大限度減少對患者睡眠的干擾;⑤健康宣教:叮囑患者每日按時入睡,幫助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晚餐給予患者清淡飲食,避免過晚、過少、過飽。同時指導患者開展松弛訓練,睡前用溫水泡腳、飲用熱牛奶,必要時可對涌泉、勞宮、百合諸穴進行按摩,以促進患者睡眠。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睡眠障礙的發生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并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從日間功能、安眠藥物應用、睡眠障礙、睡眠效率、睡眠時間、入睡時間、主觀睡眠質量等方面對其睡眠質量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睡眠質量越差。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處理數據,對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對組間計量資料的對比結果進行t檢驗,P<0.05時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睡眠障礙 本次研究中,訪談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其中71例患者入睡困難>1h,65例早醒,52例患者醒后再次入睡時間>1h,57例患者夜醒次數>3次。睡眠障礙影響因素調查結果顯示,其中88例患者為自身疾病因素所致,76例患者為心理因素所致,70例為環境因素所致,32例為其他因素,99例患者為綜合因素所致。
2.2 護理效果 觀察組患者經護理后其睡眠障礙的發生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附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護理后其PSQI評分為(6.08±2.25)分,對照組患者的PSQI評分為(8.55±2.37)分,觀察組患者的睡眠質量指數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馬麗[2]等研究指出,睡眠質量不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影響,但會造成其精神疲憊,對疾病的恢復造成影響。本次研究中,通過睡眠障礙影響因素調查結果顯示,自身疾病、環境因素、心理因素等是引起心內科患者出現睡眠障礙的主要原因。觀察組患者通過接受環境護理、心理護理、對癥護理和健康宣教等針對性護理措施,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睡眠障礙改善情況及睡眠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表明合理的護理措施可有效促進心內科患者睡眠質量的改善,對于保證心內科患者順利恢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心內科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礙,對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其睡眠質量,有利于保障治療的順利進行,建議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