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河南省兒童醫院 鄭州兒童醫院(450000)呂慧
早產兒呼吸暫停為臨床常見病,該病具有較高的發生率,且胎齡越小其發生率越高,若不及時開展治療則極易造成腦損傷,甚至可導致患兒死亡[1]。本研究為探討改良體位護理在早產兒呼吸暫停治療中的應用價值,對收治的200例患者進行了研究,詳細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間收治的早產兒呼吸暫停患兒200例進行研究,將患兒隨機均分為兩組,觀察組中男54例,女46例,胎齡28~33周,平均(30.9±1.3)周;對照組中男55例,女45例,胎齡27~33周,平均(39.8±1.6)周;兩組患兒基本資料無較大差異性(P>0.05),可開展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臥位護理。觀察組則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行改良體位護理干預,具體措施為:向一次性靜脈營養輸液袋內灌注溫水,直至輸液袋容積的1/3~1/2,然后排出輸液袋內的空氣,并夾緊輸液袋,確保無漏水后,利用棉布進行包裹,并置于溫箱小床內,制作簡易水床。然后取柔軟棉布進行包裹,形成橢圓形,對早產兒進行圍繞,圍繞時需以四肢碰觸到棉布為宜。然后取早產兒俯臥位,置于水床上,協助患兒頭部偏向一側,并適當抬高患兒頭部15°~30°,確保患兒每天俯臥位時間不低于16h。此外,護理人員需加強對病房環境干預的重視,合理地對環境溫度進行調節,確保患兒所處環境舒適、安靜,以防噪音干擾而影響患兒腦部發育;此外,護理人員還需合理對患兒所處環境的光線進行調節,以防因光線過強而影響患兒生物鐘或損傷患兒視網膜。兩組患兒均連續干預10d。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兒出生10d內呼吸暫停發生次數;并對出生第10d兩組患兒攝入奶量進行比較;②比較干預前后兩組患兒心肺功能變化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處理數據,計量與計數資料的表現形式分別為(x± s)、(%),并分別進行t與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呼吸暫停發生次數及攝入奶量對比 兩組患兒出生10d內呼吸暫停次數及出生第10d攝入奶量方面對比均存在明顯差異性(P<0.05);見附表1。
2.2 兩組心肺功能變化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HR、RR、SPO2對比均無較大差異性(P>0.05),干預后觀察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2。
呼吸暫停為早產兒常見病,胎齡越小該病的發生率越高[2]。隨著研究的深入,臨床上逐漸認識到體位護理在輔助治療早產兒呼吸暫停方面有重要作用。進一步研究發現俯臥位在改善患兒心肺功能方面可發揮更好的效果。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兒出生10d內呼吸暫停次數及出生第10d攝入奶量方面對比均存在明顯差異性(P<0.05);干預前,兩組患者HR、RR、SPO2對比均無較大差異性(P>0.05),干預后觀察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對行呼吸暫停治療的早產兒行體位改良護理干預有利于改善患兒心肺功能。其主要是由于早產兒肋弓較軟,取仰臥位時,肋弓會發生內陷,從而可影響肺擴張情況;且患兒腹內容物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對膈肌造成壓迫,造成肺通氣能力下降。而改良體位則以俯臥位為主,可避免患兒肋弓內陷現象發生,對增強肺潮氣量、促使患兒肺功能增強有重要幫助。

附表1 兩組患兒呼吸暫停發生次數及攝入奶量對比

附表2 兩組患兒心肺功能變化情況比較
總之,對行呼吸暫停治療的早產兒行體位改良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