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項城市中醫院(466200)秦永亮
多年來中醫在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且逐漸凸顯出一定效果。本研究將益胃生津湯與柴胡疏肝散聯合應用于CAG患者,觀察其臨床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7年8月我院治療CAG患者102例。符合《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中CAG診斷標準。隨機分為兩組,各51例。觀察組男32例,女19例,年齡24~63歲,平均年齡(45.85±10.53)歲;對照組男31例,女20例,年齡25~64歲,平均年齡(46.12±11.05)歲。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西醫常規治療,維酶素片(江蘇黃河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5769),1.0g/次,3次/天;多潘立酮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10003),20mg/次,3次/天;法莫替丁(沈陽澳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40169),20mg/次,2次/d。所有藥物均溫水口服,持續用藥3個月。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益胃生津湯+柴胡疏肝散治療。柴胡疏肝散組方:佛手10g、柴胡10g、香附9g、白芍20g、烏藥9g、陳皮6g、百合9g、枳殼8g、甘草8g。益胃生津湯組方:黃芪30g、丹參30g、烏梅10g、白術15g、萊菔子20g、蒲公英30g、半夏10g、麥冬15g、當歸15g、吳茱萸2g、黃連6g。以上中藥加水煎煮至300ml,取汁水口服,1劑/d,早晚各1次,持續服藥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統計對比兩組臨床療效;②統計比較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情況,主要包括納差、痞滿、噯氣等癥狀,各項0~3分,積分越低患者癥狀改善越明顯。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22.0處理數據,用n(%)表示計數資料,χ2檢驗,用(±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2.16%(47/51)高于對照組76.47%(39/5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中醫證候積分 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納差、痞滿、噯氣積分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慢性胃炎在中醫學中屬“胃脘痛”、“胃反”、“胃痞”等范疇,中醫認為本病在飲食不節、疲勞過度,情志失暢、外感邪氣等因素下傷及脾胃所致。中焦脾胃為調節人體升降氣機之樞紐,脾胃受損,則中焦氣機不利、升降失職,進而引發痰阻、血瘀、郁熱等癥候,故而和胃降逆、疏肝理氣是CAG治療之關鍵所在[1]。柴胡疏肝散由佛手、柴胡、香附、白芍、烏藥、陳皮、百合、枳殼、甘草等組成,方中柴胡、香附、積殼、烏藥、佛手有和胃止痛、疏肝理氣之作用;甘草、白芍可養陰柔肝、緩急止痛,又能防止柴胡升散太過而傷肝損陰;陳皮燥濕化痰、理氣降逆、散結消痞,百合養陰潤燥,諸藥共用共同發揮和胃降逆、疏肝理氣之功效。此外中醫認為胃病熱則不降,傷陽則澀而不行,寒則不通,傷陰則滯而不運,無論寒熱虛實均會損傷脾胃,致使血氣瘀滯[2]。益胃生津湯由黃芪、丹參、烏梅、白術、萊菔子、半夏、麥冬、當歸等組成,白術、黃芪可益氣健脾,促使胃中津液生化不絕;當歸、丹參可通絡化瘀,促使津液運行;萊菔子、烏梅、麥冬可消脹除滿、養胃生津;半夏和胃降逆,枳殼理氣止痛,諸藥合用標本兼治、祛邪扶正,共奏通絡化瘀、益氣養陰之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納差、痞滿、噯氣積分較對照組低(P<0.05),提示慢性萎縮性胃炎用益胃生津湯與柴胡疏肝散聯合治療,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臨床療效顯著。
附表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情況比較(±s,分)

附表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情況比較(±s,分)
時間 組別 例數 納差 痞滿 噯氣治療前觀察組 51 2.23±0.45 2.52±0.23 2.25±0.61對照組 51 2.26±0.52 2.53±0.32 2.29±0.57 t - 0.312 0.181 0.342 P - 0.756 0.857 0.733治療后觀察組 51 0.44±0.12 0.38±0.14 0.42±0.13對照組 51 0.86±0.35 0.65±0.23 1.13±0.41 t - 8.107 7.161 11.789 P - 0.000 0.000 0.000
綜上可知,益胃生津湯與柴胡疏肝散聯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療效顯著,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