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峰
(欒川縣城關鎮人民政府,河南欒川471500)
在現有的農村集體經濟體制中,并未設計和制定明確的管理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一是在農村集體經濟的管理中,管理人多為內部成員,從而導致農村的集體資產管理和經營長期處于不合理的狀態當中。與此同時,在農村集體經濟的管理中,部分管理人的思想和觀念落后,對集體經濟的認知不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村地區構建完善的集體經濟體制形成了阻礙。二是在農村集體經濟體制中,并未對參加組織的成員進行明確的規定和劃分,這就導致農村集體經濟體制在所有權的歸屬上和職責的劃分上存在漏洞,結果降低了農村地區的經濟收益。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農村集體經濟的收入分配是保證農民權益、衡量產權制度改造成效的重要體現。可是,就目前農村集體經濟體制的現狀而言,農村地區普遍面臨的都是集產權歸屬不清、管理不規范和成員界定不明等問題,導致集體經濟的收入分配存在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組織成員的利益。
在農村地區的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組織成員的水平高低是影響集體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某些方面,甚至會轉變為決定性因素。而在農村集體經濟的實際發展過程中,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和自身水平的限制,其成員素質高低不平且人員匱乏,缺乏在管理方面、決策方面、創新方面和審計方面的人才,導致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缺乏一定的活力,長期發展下去,會受到嚴重的損害。也就是說,在新時代的經濟發展中,如果農村地區長期缺乏技術骨干和素質人才的加入,其經濟發展可能會一蹶不振,從而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在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土地是其主要的發展功力和資源支撐。但是,在農村地區的長期發展中,可開墾和利用的土地正在逐步減少。如果農村地區只顧眼前利益的索取,就很容易導致其在未來的發展中后勁不足。在這種情況下,部分農村地區就應該對自身情況進行仔細的考察和量化,樹立長遠的眼光,發揮自身的地理位置優勢,發展自身的特色產業,彌補單一依靠土地資源和發展后勁不足的問題。
在部分的農村地區,其集體經濟中存在著產權分割不清晰、收益分配不公平和資產流通不順暢等問題,導致農村地區的集體經濟呈現畸形的發展態勢,甚至導致農村地區的產業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村地區的經濟收益。在這種情況下,對農村集體經濟進行產權制度的改革,實施股份制,在集體經濟中明確產權、確定職責,并建立合理公平的收益分配制度,能夠緩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充分和不平衡的問題,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和自身發展的差異性,部分農村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也日益增大,因為經濟利益產生的糾紛和矛盾也越來越多。應該對應不同區域的發展情況,積極了解當地農民的需求,對其實施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進一步實現集體經濟資產的明確化、職責的分工化和利益的共享化,在集體經濟的管理和經營中統一權利和義務。只有這樣,才能緩解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維護農村地區的均衡發展。
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造,主要包括對農村地區的資產進行重新規劃,對生產經營流程進行重新設計,對集體成員進行明確限定,對經營管理進行嚴格規范,不僅在經濟發展方面引入了新思想、新觀念,還為農村的發展帶來了新力量、新科技,讓農村地區的發展緊跟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發展趨勢,進一步密切了農村地區和城市化建設之間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農村地區的城市化進程,為我國的城市化建設貢獻了一份力量。
集體經濟股份制的實施不僅能夠促進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還能夠促進農民經濟收益的增收和維護農村地區的和諧穩定。但是,部分農民對集體經濟股份制的認識還不足,思想和觀念還較落后,導致農村的集體經濟發展速度比較緩慢。在這種情況下,要對農村地區集體經濟進行股份制改造,就必須加強成員對集體經濟股份制的認識。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是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而衍生出來的新型農村經濟組織發展形式。因此,在進行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造后,資產必須量化到人。但是,量化到人的前提是所有權歸經濟組織所有,量化到人只是集體成員進行經濟收益分配的依據。
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進行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的改造,必須堅持走群眾路線,提高群眾的參與性。但是,對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進行變更,必須要在合法合理的情況下實施。通過群眾對農村地區的發展情況進行民主討論,依據一定標準的流程和程序,來確定產權制度的改革方案,確定集體成員的分工和職責,建立股份合作社的股東代表、董事會和監事會等股份制制度。
建立明確的管理制度,是保證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造成功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在這管理制度當中,主要包括資產劃分、股東界定和收益分配等多個方面。一方面,對農村集體經濟的固定資產、往來賬目、債權和債務進行詳細的記錄和清查,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對產權進行劃分,并明確規定組織的資產歸全體成員所有,任何個人和單位不得私自侵占和調換資產。另一方面,在管理制度中,注重提高管理人的觀念和思想,根據相關的程序,重新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以民主討論的方式選舉出股東代表、董事會成員和監管會,依法對組織的資產進行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的實施(見圖1)。

圖1 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工作流程圖
在國家規章制度和政策的嚴格要求下,農村集體經濟進行股份制改造,必須廣泛尊重群眾的意愿和要求,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農村地區的實際發展情況進行股份制改造,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股份制對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實施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造,就必須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在滿足必要條件的前提下,進行穩步推進。而這些必要條件指的則是農村地區的集體組織擁有一定數量的資產,集體組織有穩定的經營性收入來源和集體組織管理者具備較好的管理意識等方面。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和城市化建設的發展要求下,對農村集體經濟進行股份制改造是勢在必行。而在農村地區集體經濟的股份制改造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農村地區的實際發展情況,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式進一步明確集體經濟的產權、職責和收益分配。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