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瀟春
摘 要 隨著法制建設的進步與完善,新聞傳媒的言論出版自由已成共識,公民的法制意識也日益增強,新聞媒體如何維護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和隱私權,新聞媒體如何處理與公民隱私權的沖突成為了當今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文章通過分析大批娛樂公眾號被封事件,探討媒體權利、公眾人物權利和大眾權利三者之間的對立與統一,以期找出緩解三方矛盾并促進其共同和諧發展的途徑。
關鍵詞 媒體權利;公民權利;報道權;隱私權;知情權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23-0173-02
2017年6月7日,一大批曾將無數明星推上風口浪尖的微博八卦賬號被封,引發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隨后,新浪微博的管理員發布了關于關停炒作低俗追星賬號的公告,提出:“微博根據《微博用戶使用協議》《微博社區公約》等法律文件和社區規則,對存在嚴重編造傳播謠言、詆毀他人名譽的19個低俗追星賬號予以關閉。”
文章通過分析近日大批娛樂公眾號被封事件,探討傳媒權利、公眾人物權利和大眾權利三者之間的沖突與聯系,試圖找出緩解三方沖突矛盾并促進其和諧發展的途徑。
1 媒體權利與公民權利的概述
在我國,媒介一直扮演著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這一重要角色。根據我國《憲法》規定,公民享有言論自由權、出版自由權、知情權等憲法權利,新聞媒體工作者當然相應地也享有這些憲法權利,那么根據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體系,傳媒權利通常應該包括采訪權、信息發布權、評論權、批評權、法律特許權和人身權利不受侵害的權利[ 1 ]。
公民權利包括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和隱私權。如今,記者在進行新聞的采編、發表等的同時卻常常引發一些爭議,作為傳者的媒體與一直作為受者的公眾在這高度發展的信息化時代中兩者界線日益模糊,公民愈發看重自己在報道中的主導地位,維護著自身在媒體報道中的權利。
2 媒體權利與公民權利的對立統一
隨著報道環境的寬松,媒體信息發布權與隱私權、公眾知情權與隱私權之間的沖突矛盾越來越突出,而公民權利又因名人明星等公眾人物這一少數特殊群體被分為公眾人物權利和大眾權利兩個不同部分,且公眾人物權利與大眾權利之間的沖突事件也不在少數,近年來尤為突出。
2.1 媒體權利與公眾人物權利的對立與統一
媒體權利與公眾人物權利的斗爭主要體現為媒介報道權與明星隱私權之間的斗爭。隱私權是指公民享有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不被他人知曉的權利。報道侵犯隱私權,是指未經當事人同意,在新聞報道中公開披露當事人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私人信息、事務等造成傷害。但是對于公眾人物來說,其隱私權相對于普通民眾又要受到一些限制。
公眾人物特別是影視明星,他們的喜怒哀樂、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生老病死特別是種種緋聞,都可以成為媒體大肆報道的內容。為了獲取明星隱私和緋聞信息,特別是“獨家”“一手”信息,一些媒體不惜通過跟蹤、偷拍、追堵等不正當的方式進行獲取并將其曝光于眾,以獲得更高的媒介關注度和更多的經濟收益,這也加深了媒介與公眾人物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導致近年來明星與“狗仔”記者之間發生沖突甚至大打出手的事件時有發生。
在6月7日“封號”事件中,以“中國第一狗仔卓偉”為首的一大批娛樂公眾號便是以揭露、報道明星八卦隱私為主要內容的媒介平臺。2014年曾經轟動一時的“周一見”事件便是卓偉一手爆料的,逐漸演變為全民話題,卓偉從此“走紅”,并以“中國第一狗仔”自居,更是在2018年4月份爆料出演員白百合疑似婚內出軌的消息,這一轟動娛樂圈的事件再次引發了全民熱議。之后陳羽凡發聲明稱此次卓偉的爆料嚴重破壞了其原本的家庭關系,對他們一家人造成了深深的傷害。一時間,再度引發了人們對于媒體報道與明星隱私之間倫理道德問題的探討。
媒體權力與公眾人物權利既對立又統一,媒介應該合理發揮其報道權和監督權,對于公眾人物的不正當行為予以監督和爆料,使其自律,達到規范娛樂圈的目的。而公眾人物雖然在隱私權方面遭受了相對不公對待,但是他們卻比一般人享受著更多的社會資源和社會權利,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和知名度,他們在利用這些優勢來獲取個人利益的同時,也應當承擔起比一般人更多的義務與責任。
2.2 媒體權利與大眾權利的對立與統一
媒體權利與大眾權利的矛盾主要體現為媒介報道權與公民知情權之間的矛盾。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人們的民主權利意識不斷增強,知情權意識逐漸提高,也隨著新聞報道大眾化、平民化趨勢,人們意識到自己不僅有探知的權利,還有可以和“權威”的新聞進行對抗的權利。
大多數人認為,在現實操作中,公民的知情權是由媒體來執行的,新聞媒體存在的目的和價值就是滿足人們的知情權,新聞媒體應當充分行使報道權以滿足公民的知情權,而正是公民各種各樣的知情需求,才促使新聞媒體人堅持探索、不斷追尋、勇于揭露,媒體報道權與公民知情權兩者是相輔相成、不能分割的。
當然兩者之間也并不是一個單純的互補關系。媒介報道權保障了公民知情權,媒介進行報道,公民獲取知情權的范圍便會更深遠、更清晰、更真實,知情權一旦遠離了媒介報道必然會有很大影響。而媒體報道又是依附于知情權存在的,新聞工作者對事件的報道,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大眾知曉世界、知曉國家、知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就是為了滿足公眾的知情權。所以說媒介報道權與公民知情權兩者是相輔相成,離了誰都不行的。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新聞媒體應減少信息垃圾,接受新聞法律的約束,在有限的新聞資源中盡力為受眾提供必需的、有質量的新聞信息。在此次“封號”事件中,以卓偉為首的幾家娛樂公眾號便是忽略了新聞法律的約束力,在各種利益的驅使下,打著滿足公眾知情權的旗號長期以來大量報道一些“沒營養”的信息垃圾,違背了新聞報道權的使命,最終導致了永久“封號”的后果。
雖然新聞信息價值量的衡量標準最關鍵的就是受眾的關注度和信息的熱度,但是媒體不應該一味地追求報道事件的熱度而不顧及被報人的隱私與其親屬的感受,為大眾呈現客觀事實,追尋事件產生原因,才是媒體及媒體人該有的職業道德。
2.3 公眾人物權利與大眾權利的對立與統一
公眾人物有著特殊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其工作、生活尤其是私生活為大眾所關注。而既然能引發人們的興趣,對于媒體而言就是極具新聞報道價值的內容。
表面上看來,公眾人物權利與大眾權利之間并無太大的沖突,在公眾人物與媒體的博弈當中,大眾似乎僅僅是扮演著“受眾”和“永遠的勝利者”這種角色,其實不然。
一方面,正是由于大眾對于公眾人物的追捧,對于隱私新聞的熱衷,對于公眾人物負面報道的關注,一系列行為在無形中助長了一些唯利是圖的媒體執著于揭露公眾人物隱私以獲取利益,更是促使一些公眾人物為了獲得所謂的關注度和經濟效益而自行暴露隱私。對于媒體,因為有著具體的人物或組織主體,便成為最容易受到指責的目標,大眾身在幕后睜著眼睛看,恰好免受道德的拷問。
另一方面,因為大眾執掌著對公眾人物隱私的話語權,那些指責媒體或公眾人物的言論往往是“以大眾的名義”發出的,甚至于批評指責本身也是事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一切都是為了關注度,一些公眾人物不惜犧牲自己的“名聲”或隱私來換取事件的熱度。
當然,公眾人物與大眾之間必須有媒介作為介質才能進行相互聯系。媒介為了獲得利益向大眾報道了公眾人物的隱私,公眾人物因為負面報道而失去大眾的信任間接失去了利益,探討公眾人物權利與大眾權利二者的關系不如說是探討媒介權利、公眾人物權利、大眾權利三者間相互交織的復雜關系。
3 共同維護媒體權利與公民權利
此次有關頒布了相關法律使得大批八卦娛樂微博賬號被封事件,不僅體現了國家對于媒體權利的規范和對公民權利的保護,更加體現了媒體權利與公民權利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由于當前社會人們對信息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其與個人隱私權之間的矛盾便無法避免,明星隱私權與媒介報道權和大眾知情權之間的沖突在所難免,公民隱私權受到的侵害,本質上來源于知情權,而知情權的滿足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新聞媒介。
當然,想要從根本上清除這些矛盾在現實社會中似乎難以實現。我們只有期望公眾人物在工作生活中嚴于律己,期望大眾能減少對于隱私的窺探心理,期望媒體對公眾人物隱私權侵害事件的傷害程度降到最低,期望這場博弈中的三方主體能自律、自覺,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馬騁.傳媒權利與認同[M].合肥:黃山書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