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琳 孟凡剛
摘 要 自工業革命引導的社會生產生活向單向度方向轉變以來,英國文化主義代表人物約翰?斯道雷、雷蒙德·威廉斯等相繼充實英國文化內涵,強調經濟基礎與文化實踐之間是一個有機整體,突出文化功能的能動性。英國通過打造諸如BBC傳媒集團為載體,推廣英國文化掌握國際文化話語權。以其高質量拍攝方式、對人類與生存環境的批判性思考,充分詮釋了公共性與商業性相平衡的文化產業運營模式,以及保障公民權益與體現社會平等的文化價值理念。
關鍵詞 文化主義;大眾文化;BBC紀錄片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23-0181-03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于2018年訪華期間將BBC制作的紀錄片《藍色星球2》作為外交禮物贈予習近平總書記,對此,英國《獨立報》評論稱,這個禮物的意義在于中國在全球事務中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在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之后的特殊歷史時期。
1 英國文化基礎
歷史上對國際傳媒傳播形式和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早期多著眼于藝術領域,特別是從傳播內容的生產程序上來分析,對傳播內容的生產技術頗為熱衷。從一定意義上說,文化所處的歷史位置是人類生存痕跡的表現,探究媒體傳播背后的文化足跡是完善社會存在于構建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參照和前提。
1.1 工業革命后英國文化流轉
英國文化主義初現于20世紀中后期,是英國當代文化研究的話語稱謂。約翰?斯道雷在《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讀本》中界定了文化主義的源起和特點,“文化主義是在與利維斯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經濟決定論的批判性對話中產生的……文化主義是一種方法,它認為通過分析一個社會的文化、一種文化的文本形式和成規慣例,有可能重新在那個社會中建立起生產和消費這些文化文本和慣例的男男女女所共享的行為模式和思想”①。
這種定義文化主義的方式充分表現出文化主義的實質側重于強調人的能動性與文化功能之間的辯證關系;同時,對文化主義的研究基于一定方法論之上,文化主義體現出的人的能動性和價值觀是分析人類社會的歷史學角度。
隨著社會發展向前推進,艾略特在《文化的定義札記》中充實了文化內涵,認為文化應包括“大賽馬、亨利賽艇會、考克斯海上快艇賽、獵雞日、足球決賽、賽狗、彈子球桌、飛鏢盤、溫斯利戴爾干酪、煮熟的卷心菜塊、醋腌甜菜根、19世紀哥特式建筑以及埃爾加音樂。”②這段話表明,文化應該是一種生動的生活方式。這種文化內涵的充實與轉變觸動了文化研究領域,特別是作為生活方式的文化定義,啟發了文化研究方向。
對此,雷蒙·威廉斯在其著作《文化與社會》中有所揭示,認為工業革命以來的社會,在流水線生產方式,以及消費浪潮推動下顛覆了有機和諧的文化傳統,唯有重拾文化價值才是重塑健康有序社會的有效途徑。這種對文化價值的肯定在相當程度上與馬克思關于文化與人類全面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的表達相契合,即“培養社會的人的一切屬性,并且把他作為具有盡可能豐富的屬性和聯系的人,因而具有盡可能廣泛需要的人生產出來。”③
與此形成呼應的是英國文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視域對工業社會異化引發的大眾文化的批判。其中,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學派法蘭克福學派對工業社會的批判方法對英國文化旨在構建適于人類生存的人類社會宗旨上影響深遠。
1.2 大眾文化趨勢影響下的英國文化內涵拓展
在20世紀馬克思主義對大眾文化批判性解析的歷史背景下,大眾文化與政治的辯證關系成為英國文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主線,英國社會主體及政治形勢的變化導致英國文化馬克思主義研究對象從工人階級向多元文化轉變。
雷蒙德·威廉斯在《馬克思主義與文學》著作中提出文化唯物主義理論,“歷史唯物主義注重對文學和藝術作社會和政治分析,把它們視為各種各類社會活動與物質生產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文學藝術的發展與變化始終與歷史進程相適應,這就是我所要闡明的文化唯物主義立場。”④
雷蒙德·威廉斯表明文化唯物主義根本上與歷史唯物主義相一致的立場,認為社會整體中應包含各生產生活要素之間的復雜關聯因素,經濟基礎與文化實踐之間是一個有機整體。威廉斯在其著作《漫長的革命》中提出“文化是對某種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不僅表述藝術和學問中的某些意義和價值,也表現機制與日常行為的意義和價值。”⑤威廉斯將文化賦予日常行為的意義和價值,意味著文化實質上是一種保證社會生活保持發展的方式。在《文化與社會》中,威廉斯將文化界定為具有意義和價值觀的生活方式,進而將文化研究定位在對文化所包含的意義和價值觀的分析之上,并以此否定了利維斯關于少數人的文化與大眾文明之間的對立,強調以“共同文化”解構文化對立,更進一步表達“共同文化”在構建民主、平等上的意義,追求和諧有機的社會狀態。
以雷蒙德·威廉斯為代表的英國馬克思主義文化研究學派在本質上繼承并向前推進了經典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解放的宗旨,并從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現實對立中探索出文化的含義,從文化與政治的辯證關系來正面積極地分析消費社會中的大眾文化,從而尋求文化對政治的助推力,同時從文化整體性層面上削弱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對立,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文化領導權的深遠意義。
1.3 英國文化傳播載體的歷史需要
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葛蘭西在關于文化霸權的理論中強調主體能動性與社會結構的制約作用,充分肯定了文化在社會進程中的自身具有的能動性。從當前國際一流媒體對國際文化話語權的控制形勢來看,打造“信息強國”是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在這種以信息傳媒控制力先導的國際形勢下,文化傳播內容生產制作能力的強弱成為輿論導向,甚至意識形態的強弱依附關系。
英國文化借助文化外交在全球范圍內推廣,無疑是向全球治理方向邁進的關鍵一步。英國文化外交的歷史轉變可追溯到經濟大蕭條時期,以及歐洲強國之間競爭的大背景之下。
當前,積極應對全球性問題成為文化推廣的前提,環境問題、經濟問題、以及恐怖問題等都非一國之力能夠解決。對此,“合作理念”引領英國開啟全方位外交新模式,加強并拓展地緣外交的同時,在外交活動上著重加強文化領域在產業化方向的合作。特別是在與新興經濟體合作上,英國充分發揮豐富的文化外交歷史經驗,通過全方位文化與人文交流,擴大文化影響力。
以1932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和1934年國際理解與合作委員會(英國文化協會前身)的創立為標志⑥,BBC傳媒作為非官方機構的代表與英國政府部門、文化協會共同組成英國文化外交的支柱。英國這種官方與非官方相協調發展的文化外交主體在覆蓋各個文化外交領域上得到加強。
從一定意義上說,英國文化的內核是基于日常生活的價值和意義,并以此促進社會發展的方式。而非官方或半官方機構的BBC和文化協會在政府資金的支持下,積極補充官方行為體不便觸及的領域,從而使文化外交更全面高效。其中,英國在應用文化協會和BBC外交方面更加注重其公共服務本質,而這種與外交政策的看似疏遠的方針恰恰能夠減少海外阻力,促進文化在海外的傳播⑦。
2 英國文化對文化傳播的影響
公共廣播電視運營模式是一個國家對于公共價值理念的宏觀指導載體。英國國家傳媒以二元體制運營模式運行,體現為公共廣播電視與商業廣播電視模式并存,以商業模式補充公共服務模式。應該說,英國對公共事務機構的安排與管理實質上是在諸如自由、平等、公正等共同價值觀指導下的一種政治行為,其目的是對公共利益的安排與平衡,是對英國文化在最大程度上的培育與深化。
2.1 英國BBC運營的公共服務價值導向
英國國家實施福利政策歷史悠久,自安斯奎斯自由黨政府(Asquith Liberal government)到二戰后工黨執政,養老金、醫療保險及失業保險等福利政策相繼完善,形成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的福利國家。在此過程中,現代自由主義利用國家政府在經濟運行管理和提供福利方面的積極作用彌補古典自由主義的自由市場主義,通過提高社會福利來解決社會諸如失業、貧窮等主要社會不平等問題。
作為英國公共廣播體系核心的BBC傳媒集團,1927年成立以來主要面向全英公民提供具有普適性、多樣性和獨創性的節目內容和服務。其經費來源以向公民收取廣播電視收視費,經由政府轉播給BBC進行傳媒應用為主。從一定意義上來說,BBC的產權屬于全體英國公民,對全體公民負責。因此,充分保障公共利益是諸如BBC這種以提供公共服務為宗旨的公共體制模式運營主體的價值取向,進而為公民提供公共教育、娛樂和信息等是BBC傳媒集團的宗旨。
出于國家對公共服務的管理,保障公民高效接受公共信息,一方面英國相關法律對BBC在廣告播放方面做出限制。另一方面,基于英國政府管理秉持自我規制的市場機制理念,BBC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有自由主義市場競爭理念,政府同樣要保護其獨立運營的權利,BBC以外諸如ITV等商業化運作廣播電視公司亦如此。對此,BBC積極利用自身聲望等無形資產在品牌經營方面深入開發,通過對優質節目的宣傳,促進諸如音像制品等衍生品的銷售取得收益。由此,BBC在商業收入方面已與政府撥付的公共廣播電視費形成均衡,以此對BBC投入制作優質傳播內容起到巨大資金支持。
2.2 BBC紀錄片內容制作上的文化價值堅守
BBC傳媒集團作為國際一流傳媒企業,其運營范圍幾乎覆蓋了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形成世界性輿論導向。無論是從捕捉新聞的敏銳度上,還是從新聞剖析的深度上,以及紀錄片等高質量制作上,BBC傳媒毋庸置疑地在世界領跑。
不斷革新的拍攝技術從高新影視制作手法上極大地促進了視覺效果的提升,并從美學角度上獲得審美感受。BBC的成功并不是對傳媒新技術的單一應用,社會文化理念才是指導科技應用的根本導向。
以制作《藍色星球》系列的NHU為例,NHU被視為BBC的核心制作部門,自然歷史部的導演John? Sparks認為如果說BBC是一定皇冠,那么NHU就是皇冠上的一顆珍珠。這個180人的部門用無數個“第一”書寫著記錄片歷史。
在1954到1964年期間播出的《動物園探奇》(Zoo?Quest)中,第一次演繹人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親密接觸;1979年制作完成的《生命的進化》(Life? on?Earth?)第一次生動呈現全球范圍內的野生動物世界;1990年的《生命之源》(Trials?of?Life)第一次以調研員的角度深入發掘動物行為,其行為的罕見程度已經超出科學家視野;進入21世紀的開篇巨制《藍色星球》,以700萬英鎊的投資和超強數字技術掀開了自然歷史紀錄片的世紀新篇章。這些高質量影片廣泛傳播到全球地區,其精良制作和對人類生存環境思考的文化特質使全球傳媒仰望。
《藍色星球》紀錄片自2001年推出第一部到2017年推出系列之二,在此過程中BBC以“藍籌”紀錄片制作的模式,投入巨資并應用高新影視制作技術呈現出令人震撼的神秘海底世界,在探索自然世界的同時,關注海洋生態環境與人類行為之間的關系。BBC以大投資、時間跨度長的藍籌紀錄片制作模式制作出史詩性紀錄片,使紀錄片市場在平衡娛樂性與教育性之間找到了新的平衡點。
3 結論
盡管我國與BBC大制作規模還有相當一段距離,但是從對英國文化背景的淺析能夠找到國際傳媒的文化支撐。通過前文對英國文化傳統的分析,以及以傳媒為載體的文化外交理念、公共服務價值取向的分析可知,英國對待文化的研究立場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宗旨與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立場有契合點,也因此,系統研究其文化產業發展的歷史進路對我國文化事業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注釋
①JOHN STOR EY.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 Reader (Third edition) [M].Es s ex: P ears on Education p23.
②T.S.艾略特:<關于文化的定義的札記>,見楊民生、陳常錦譯<基督教與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104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④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43.
⑤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1961:41.
⑥Anthony Parsons,“Vultures and Philistines British Attitudes Culture and Cultural Diplomacy,”International Affairs,Vo1.61,Issue 1,1985.
⑦Simon Mark,“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ultural Diplomacy of Canada,New Zealand and India,”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Political Studies,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2008,p.20.
參考文獻
[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 c_118788013.htm.
[2]http: / /news. Xinhuanet. com/world/2009-10/08/ content_12195545.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