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業轉型壓力的增加促使當前的轉變增長模式需求發生改變,進而間接影響當前的市場凈發展。中小企業利用自身的創新帶動轉型,而銀行為保證金融系統的穩定性而注重對中小企業的風險防范,由此銀行信貸與產業轉型逐漸出現矛盾。本文從當前的企業創新與金融制度入手,對當前信用違約互換與中小企業信貸風險分散進行分析,以求緩解銀行與中小企業融資的矛盾。
關鍵詞:信用違約互換;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產業轉型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國中小企業快速融入新經濟常態中,并靈活地反應出市場機制,成為最具有活力的一部分,促使當前的經濟、科技、就業等領域創新發展。但實際上,受中小企業自身的性質與經濟下行困難影響,導致中小企業融資難成為普遍現象。本文以當前的信用違約互換衍生金融工具為基礎,利用其自身的性質緩解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一、現階段企業產業轉型與信貸融資之間存在的矛盾焦點
在當前的背景下,經濟逐漸呈現出全球化發展趨勢,并加快發展速度,導致我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經常受其他國家經濟的影響,如2007年,我國經濟遭遇原材料成本上升、美國次貸危機、勞動力成本上升、環保成本上升等挑戰,促使當前的市場經濟需要進行結構性調整,滿足當前的需求。進入到21世紀后,我國經濟迅速進入到高增長時期,其發展速度較快,在經歷過高增長后,當前逐漸進入到經濟周期性回落壓力時期,基于此,在當前的背景下,為滿足實際的經濟周期性回落要求與經濟結構性調整的需求,中國經濟只有進行合理的產業轉型,才能保證其緩解當前的經濟壓力,保證其穩定發展。
1.產業轉型
相對來說,產業轉型是指,將當前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進行合理的轉變,轉變為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在不斷的優化發展過程中,促使經濟穩定增長。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主要的經濟增長是靠當前的投資與出口兩方面進行帶動,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次貸危機的爆發導致當前的全球需能降低,同時原材料成本、勞動力成本以及環保等多方面的成本增加,我國經濟傳統的出口與投資逐漸進入到瓶頸,其導向型經濟難以滿足當前的需求,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基礎成本的提升,進一步促使我國企業降低自身的經濟利潤空間,進而破壞了原有的導向性增長模式,轉變為符合當前時代發展的勞動力效率提升型經濟增長模式,進而滿足當前的需求。例如,縱觀當前的世界經濟,勞動生產力效率提升主要是以當前的中小企業作為基礎,并利用其企業力量作為推動力,滿足當前的需求。該種方式適合當前我國的現狀,如,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中小企業每年新增的專利申請量占總比超過70%,而在新增專利中其占比則更高,達到75%以上,基于此,積極對當前的中國中小型企業進行產業轉型與扶持,可以有效地促使當前的經濟發展,帶動其增長模式的轉變。
2.銀行信貸融資與產業轉型存在的問題
中小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受其自身的性質影響與限制,其轉型需要面臨比大型企業更大的壓力,具體分析,其形成的壓力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中小企業自身的規模較小,在融資過程中其資源與機會較少,直接影響企業發展。二是企業受能力影響,其市場占有率不高,導致其主要以單一的產品為主,并具有較高依賴,最終導致企業承受巨大的壓力。對于我國企業來說,在發展過程中,其自身在融資時主要是以當前的商業銀行為基礎,進行合理的信貸而形成信貸融資模式,以滿足中小企業的發展。但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受當前的產業轉型背景影響,銀行信貸資產的安全性受到嚴重的影響,形成一定的沖擊,導致銀行風控自身為降低風險,不斷提升自身的要求,造成貸款發放與審查更為嚴格。例如,據相關數據顯示,當前我國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市場占有率較低,自身可抵押資產較少,并且資本規模不高,難以保證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展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銀行難以明確其發展確定性,進而導致銀行加大審查力度,其信貸資金多數流向大型企業,直接造成當前產業轉型與銀行信貸之間出現較大的矛盾,信貸資金逐漸與中小型企業偏離,因此,為改變當前的現狀,提升銀行風控的要求成為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問題。
二、資產組合理論的提出需要尋求矛盾發生的根源
“資產選擇理論”的提出是在20世紀50年代,由馬克維茨提出,其概念自身是以風險與預期收益兩個因素為基礎,對資產配置與決策進行分析,在研究過程中,通過利用合理的分散資源配置,并在預期收益不變的情況下,促使當前的資產組合風險有效地降低。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我國中小型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其相似于資產選擇過程。如,以實際的分析為例,將當前的金融體系看作為一個整體,在該整體中總共存在A所商業銀行,每家商業銀行面臨的中小企業貸款預期收益為xi,并且i為1,2,3,4,……,xi,并將其貸款的風險定義為y i,其i為1,2,3,4,……,在實際的運轉過程中,由于當前的產業轉型因素影響,宏觀經濟背景下對當前的商業銀行發放貸款預期收益不變,但其受到的風險卻逐漸提升,以當前的資產選擇理論為基礎,直接導致中小企業自身的資產配置與企業貸款比例提升,由此可以明確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資產選擇。因此,在當前的背景下,企業想好促使當前的商業銀行降低自身的風險,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提升其資產配置中的占比。積極促使銀行建立完善的風險共擔合作模式,靈活應用當前的信用違約互換工具,促使我國商業銀行形成完善的中小企業貸款發放的共擔。
三、合理應用信用違約互換解決當前矛盾的新模式
1.信用違約互換原理
信用違約原理主要是指當前兩個交易伙伴之間形成的合作條約,在其中一方,其自身可能因為某件信用事件而造成自身的持有資產損失,因此,為有效進行合理的保護,降低其風險,交易者通常愿意向另一方在合同規定的期限內支付一筆費用,進而滿足自身的需求,降低其風險。在該環節中,一方接受其支付的費用,應合理承諾在合同規定的時間內,當發生信用事件時,其向保護買方賠付一筆費用,降低自身的損失。信用違約互換主要起源于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被提出,進入市場后迅速被各大銀行廣泛的應用,并成為信用管理的主要工具。例如,以花旗銀行為例,在2000年,花旗銀行在安然事件中,通過信用違約互換,幫助自身挽回10億美元的損失,滿足當前的需求。進入到21世紀后,信用違約互換原理被廣泛地應用在金融領域,如,進入到21世紀后,英國銀行協會積極推進信用違約互換,并積極進行創新,促使其逐漸成為歐洲主要的信用衍生工具,生占據大量的全球衍生市場份額。
2.信用違約互換創新型模式應用
在當前的背景下,信用違約互換模式在不斷地創新過程中,逐漸形成完善的模式,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第一,信用違約互換三邊模式,對于當前的三邊模式來說,受其自身的性質影響,主要是指當前在簽訂合約過程中,其參與簽約的對象有三個,包括三個參與方。例如,以實際的案例為例,在三個參與方中,其三者可以是三所商業銀行,在三所銀行中,沒一家銀行分別是另外兩家商業銀行的貸款信用擔保者,起到擔保與信用保護的作用,以滿足實際的需求。在進行資產選擇過程中,三方進行信用保護的貸款應與當前的三方內部評級向適應的中小企業貸款。在實際的信用違約互換三邊模式中,三家商業銀行分別為1、2、3,在進行簽約過程中,需要簽訂六份CDS合約,并利用其優勢加強對保護貸款進行協調。在發展過程中,進行合理的三邊互換模式,可以有效地促使當前的三家銀行在保證收益不變的情況下,共同承擔其風險,相當于降低其風險,滿足當前的需求。在未發生信用事件時,各銀行需要相互支付的金額均相同,進而不需要進行現金交易,而當某一家銀行出現壞賬時,則三家銀行分別承擔其損失,相當于承擔其三分之一,而當兩家銀行出現壞賬時,三家銀行將平分壞賬的總額,由此,從根本上降低了當前銀行的風險,尤其是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同時,增加三家銀行資產配置中中小企業貸款比重。
第二,信用違約互換雙邊模式,對于當前的雙邊模式來說,受其自身的性質影響,主要是指當前在簽訂合約過程中,其參與簽約的對象有兩個,包括兩個參與方。例如,以實際的案例為例,在兩個參與方中,其二者可以是兩個銀行,兩個商業銀行首先將其中小企業貸款進行合理的打包,在優化過程中,促使二者互相作為對方中小企業貸款信用保護,滿足實際的需求。在資產選擇過程中,應結合實際情況,保證其信用貸款保護是雙方各自評級內部級別相近的中小企業貸款組合,通過選取相近的貸款,促使當前的合約對手的信息不對稱情況得到有效的解決,保證兩份合約的定價一致性,在保證收益不變的基礎上,將風險進行有效的分攤,滿足當前的需求。在實際的雙邊模式應用過程中,兩家商業銀行在進行商業貸款過程中,實現了收益不變風險降低的目的。在信用事件未發生時,兩家銀行互相支付的費用相等,由此并不需要金錢上的實際交易,而在信用事件發生后,如,一家銀行發生壞賬時,另一家銀行需要承擔一半的損失,即向發生信用事件的銀行支付損失,并且該銀行自己承擔一半的損失,同理,在另一家銀行發生同樣的情況時,該銀行也會做出相同的措施。當兩個銀行均發生信用事件時,則共同承擔壞賬總額,進行平分,以滿足實際的需求。
第三,信用違約互換多邊模式,對于當前的多邊模式來說,受其自身的性質影響,主要是指當前在簽訂合約過程中,其參與簽約的對象有多個,包括多個參與方。例如,以實際的案例為例,在多個參與方中,其參與可以是多個銀行,通過多個銀行的共同參與,建立完善的風險共同體,從根本上促使當前的我國銀行系統在整體層面上降低對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相對來說,在當前的背景下,積極應用當前的多邊形模式,可以有效地促使當前的銀行在進行中小型企業貸款時保證其符合內部評級,并且與評級相似,進而促使當前商業銀行在風險測算過程中,具有良好的趨同性,滿足當前的要求。實際上,當前多家銀行參與壞賬分擔,可以有效地降低壞賬對銀行造成的損失,并且降低壞賬對銀行產生的不良沖擊影響,對于企業來說,受其自身的性質影響,銀行如果單一的進行小型企業風險承擔,將面臨較大的商業風險,進而促使銀行為降低其風險,不斷降低中小企業現代在銀行資產配置中的比例,因此,應靈活應用當前的多邊模式,促使多個銀行參與,利用該種形式進行有效的風險降低,并提升銀行資產配置中中小企業信貸比重,從根本上解決當前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同時,在當前的背景下,還應積極對當前的產業轉型進行分析,合理應用當前的商業模式與金融工具,最大限度降低風險[7]。
結論
綜上所述,信用違約互換的有效應用,可以促使當前銀行在保證收益的基礎上,降低中小型企業信貸風險,降低壞賬對銀行造成的損失,滿足當前的需求。因此,應積極對當前的金融發展進行創新,結合時代的需求,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良好的條件,合理應用當前的金融工具,促使中小企業實現有效的融資。
參考文獻:
[1]葛歡,張留祿.金融信用評級與信用違約互換的風險定價研究[J].征信,2016,34(11):51-54.
[2]楊星,胡國強.交易對手信用違約事件與信用違約互換公允價值[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5,33(06):1389-1394.
[3]劉穎,王希俊.信用違約互換在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管理研究[J].求索,2016(02):42-44.
[4]張亞斌,馮睿.信用違約互換定價機制的缺陷與金融危機的產生[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6,30(06):11-16.
[5]詹原瑞,韓鐵,馬珊珊.基于copula函數族的信用違約互換組合定價模型[J].中國管理科學,2017(01):1-6.
[6]王瓊,陳金賢.信用違約互換的避險機理及價值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2):18-21.
作者簡介:
蔡煒(1973- ),男,江西南昌人,講師,研究方向:企業管理、創業經濟要、信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