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青海西寧 810008)
新課程的改革很大一部分任務,落在了課堂教學的改革,就是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更大限度的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既要抓好備課和教學設計,又要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狀態,使學生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參與到知識形成過程的還原中,提高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
由于在課堂中教師只是教學的引導者和合作者,所以在教學活動中就要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來,在參與中學習,在參與中獲得新知,有些課堂看起來學生非常活躍,但真正活躍于課堂上的總是那么幾個人,大多數學生并沒有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教師的引導作用就是努力讓學生參與的人數更廣,而且這種參與不是表面的“是或者不是”的簡單的回答,引導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并在課堂上表現出主動性,創新性,這樣的學生學習活動才會有深度,才會有實效。能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參與的時間要更長,讓學生參與的熱情持續在整堂課中。
教學過程是雙邊的活動,既有教師的教,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學,師生要平等的對話,不能滿堂灌。對話的過程中要有師生的、生生的語言的交流,情感的融合,思想的碰撞,成果獲得后的喜悅,并把獲得的成果與別人分享,也分享情感。
學生的學習活動就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經驗,主動的建構新的知識,又經過對新知的認識和理解,再一次重建自己的經驗,綜合應用新經驗,解決真實情景中的問題,是有意義的學習。
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圍繞著兩條主線,一條是知識交流,一條是情感交流,知識的交流是獲得經驗,情感交流是形成知識交流的強大驅動力。作為學習方式的情感體驗,是人們認識事物時產生情感的目標指向和實施過程。
物理規律和公式的推導,既要重結論的得出,更要重過程的呈現,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以物理知識為載體,預設物理情景,提出問題,并將問題層次化,提出假設或猜想,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參與討論、證實物理概念、追循物理規律、得出物理概念,注重知識產生的過程和學習的過程體驗。
我將它總結為兩導、三化、四總結
“兩導”:引導學生預習,引導學生討論。引導學生的預習,是培育學生的自主能力,所以,課本我們要放手讓學生在課前通讀,當然怎么讀課本我們要教給學生方法,基本的知識點我們讓學生完成,達到預習內容教師引導、學生完成的效果。引導學生討論,是培育學生創新意識,這種討論是對教學內容更深層次的挖掘,是對現有知識的再創造,使學生學會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在師生的討論中,在生生的討論中,讓頓悟發生,讓學生激動。
如:“曲線運動的方向”教學中,布置引導性的作業,讓學生預習“什么是曲線的切線?”。課堂教學時,引導學生觀察“砂輪打磨刀具”、“鏈球飛出的方向”,引導學生經歷由“平均速度”到“瞬時速度”的推導過程,從而得出曲線運動的方向:質點在某一點的速度,沿曲線在這一點的切線方向。
“三化”:問題化、模式化、多元化。問題化:教學的內容的問題化、問題解決的層次化。學案的關鍵是問題的探究,有了問題學生更容易參與,更愿意解決問題,也知道自己的任務,教師從更高、更深層次通過問題向學生傳授知識。當英特爾未來教育進入中國時,也把問題化教學設計的理念引入了中國,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的授課引入開放性問題的概念,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出發,從任務出發,讓學生先做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中自己找到解決的方法。而好多教育教學專家,把每節課的重點問題至少規定為6個以上,解決了問題,也就掌握了重點和難點。
如:“萬有引力定律的內容”的教學中,提出以下問題:萬有引力定律的內容是什么?式中各物理量的含義及單位?萬有引力定律的適用條件是什么?“兩個物體間的距離”指物體的哪兩部分的距離?你認為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有何深遠意義? 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并使問題層層遞進,以問題推進任務。
模式化教學是指學案內容的模式化和教學模式的模式化;課堂模式化教學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模式化也指完整性、覆蓋性、個性化;首先教學內容要求完整,當然要有側重點,學生掌握的不講,沒掌握的多講、多練、多討論。其次要求知識點的覆蓋,要在課堂教學中完成內容。同時還要強調個性化教學,模式化教學重點在于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形成流程, 知道學案教學的程序,學會學習,學會提問題,學會小組討論,提高學習能力。而每個教師的教學又不要求千篇一律,這種模式化教學不是追求固定的教學模式進行的教學活動,重點是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模式化。教學活動還是要求個性化,人才培養的本質需要個性化的教學,可能在教學過程中存在“適量”的不確定性、異常性、無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和耗散性。
如:導學案的模式化,一般包含以下模塊:1、學習目標; 2、學習重點; 3、學習難點; 4、自主學習 知識點1 問題1 知識點2問題2 …… ; 5、典型例題 ;6、教學反思等6個環節。
多元化教學更要求以學生為中心,我們的教學可能隨時要變,課堂教學在執行時可以與教案、學案不同,為的是要適應學生的學習,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不同的學生的個體差異,就會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綜合應用“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知識形成初期,可以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這時要以學生為主體。在形成規律性知識時,教師在學生討論、總結的基礎上,就要發揮教師的主體地位,做好引導、歸納。所以應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科學選擇相應的教學模式。
四總結: 知識總結、方法總結、經驗總結、狀態總結。知識總結有三個作用,一是通過總結可以理順本節課的知識點、重點、難點。二是總結知識的個性與共性,找到普遍性的規律,達到升華知識、重新構建學生的經驗的目的。三是前后知識系統化,達到溫故的目的。也完成承上啟下,引出新課的知識點的目的。方法總結,是通過學習實踐,總結出的快速掌握知識的方法。也總結解決問題的普遍性方法和解決同一類問題的常用方法,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經驗總結,將教師在課堂中的問題、學生的問題呈現,總結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規律、應用的知識點,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通過總結讓學生能有效地進行感悟體驗,在感悟體驗中獲得能力的發展和精神品格的提升。狀態總結,主要是學生學習狀態的總結,是否主動學習、參與互動、提出問題、學習的熱情高漲、思維想象能力得到發展。
如:“萬有引力定律的應用”的教學中,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總結知識點:萬有引力定律在天體中應用非常廣泛,1、預言未知天體,2、天體質量的計算,三、天體密度的計算。
方法的總結:兩條思路 一是天體運動的向心力來源于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

二是地球對物體的萬有引力近似等于物體的重力,
而在課堂教學進行的過程中,不斷的與學生交流,讓學生間互動,評價學生的狀態,如:“宇宙航行”這一節的學習中,為四個小組布置四個任務:任務1.宇宙速度與半徑的關系;任務2.人造衛星與半徑的關系;任務3.同步衛星運行規律;任務4.衛星的變軌的三種情況分析。課堂教學時,四個小組選派代表,將本組討論的知識內容向全班同學展示,展示結束,接受老師和同學的評價,評價講解內容的思路、各個小組的參與等,教師最后要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態,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重視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學生的體驗,重視知識的總結,更重視方法的總結。這樣的教學活動是讓學生感受從問題的提出、建立物理模型、推理論證、師生間合作、過程體驗、規律得出、總結推廣,并完成知識的總結和方法的總結,在不斷的教學循環中,使其掌握物理規律探討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科素養,培養基于探究為核心的科學思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