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紫荊中學 廣東珠海 519000)
思維導圖的起源可追溯至上世紀60年代,主要指通過連線、代號的連接展現學習思維過程,幫助學習者了解某一工作原理或知識結構,降低使用者的認知難度[1]。思維導圖緊緊圍繞某一主題,運用樹狀發散結構圖向外輻射,連接各級主題。部分學者認為,思維導圖作為圖形技術的重要成員,可以進一步挖掘人體大腦的潛能,其通過圖形、線條等將大腦中隱形知識直觀呈現出來,幫助使用者通過框架結構認識新知識,實現知識的可視化。值得注意的是,思維導圖與概念圖存在一定的差異,思維導圖無對錯之分,對思維過程更為關注。
在初三物理復習課中,大部分教師按照課程標準、難以程度重新向學生講解一遍知識,講課內容缺乏亮點,教學方式較為傳統,知識枯燥、乏味,缺乏新奇感,學生的學習熱情較低,所以復習效果也相對較差。部分教師將物理知識劃分為不同的模塊,指導學生完成模塊練習,但是并未考慮到部分學生知識零散、尚未建立物理知識體系等情況,學生在課后容易產生知識結構不完整的感受。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部分學生可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較好,而部分學生相對較差,教師沒有做到因材施教。此外,初三是初中學習的關鍵時期,初三的學生需要面臨中考的壓力,學生容易出現焦躁等情緒,這對初三物理快復習課的教學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知識是思維的表現,思維的拓展可以使人們發現更多的新知識,而多樣化的知識可以強化對思維的理解。受知識水平的影響,不同的人對某一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就物理知識而言,其具有嚴密的邏輯思維,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實驗能力要求相對較高[2]。初中物理知識內容較多,教學時間長,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難以完全掌握新知識,課后也難以通過練習建立知識體系,不能挖掘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而物理復習課就是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引導學生把握各個章節、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提高復習效果。將思維導圖應用于初三物理復習教學中,通過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所學知識。例如在復習電壓與電路時,電路相關知識較為復雜,知識較為枯燥。在課前,教師可以令學生5-6人為一小組,由小組成員課前討論繪制單元思維導圖,之后由組長在課堂簡要匯報討論過程與結果。而教師則分別對不同小組繪制的思維導圖進行評價,經過教師與學生的討論后,章節導圖如圖1所示。學生自由討論、繪制思維導圖可以使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加強對電路知識的理解,經過教師的評價與指導逐步形成知識網絡。

圖1 電壓與電路物理知識思維導圖
雖然題海戰術并不符合素質教育的理念,但是習題對鞏固知識、提升成績的作用是不可否認的,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對大量的習題進行篩選,使學生可以通過少量的習題可以理解與掌握物理知識,把握此類題型的解題思路。在繪制思維導圖前,應該對現有的習題進行整理與篩選。初三學生的做題量相對較大,書本上具有大量的習題。在整理習題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內容進行劃分,例如電路、熱能、力學等。教師在篩選習題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結合教學需求選擇題目,不應該盲目追求難題,深入解讀題目中給定的條件、問題,確定解題思路。在繪制思維導圖過程中,教師應該盡可能地使用簡單的線條或圖形,優化思維導圖的布局,盡可能地體現題目之間的關聯性。思維導圖的語言不能泛泛而談,也不能過于啰嗦,應該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此外,教師應該將習題中的條件等在思維導圖中明確標注,防止學生不知所云,使其可以引導學生掌握解體思路與方法。對于學生而言,在解答習題前根據題目給定的條件繪制思維導圖,有利于挖掘題目中的隱藏條件,提升正確率,并且也可以幫助學生發現解題過程中的問題,便于學生鞏固、復習知識。
初三學生需要經過多次模擬考試以及中考,如何在有限的課堂復習時間內提升復習效率值得教師思考。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加大對課程標準、近年來題型變化的研究,把握考試的重點與難點。同時,積極與同行交流,及時共享信息,對初三物理知識復習方向有較好的把握,對知識的重點與難點、考試重點進行梳理,繪制思維導圖,加強初三物理復習的針對性,提高復習效率。
綜上所述,將思維導圖應用于初三物理復習教學中可以節省學生的學習時間,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難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物理成績。同時,思維導圖將復雜、零碎的物理知識及簡化、可視化,使其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繪制思維導圖過程中,教師應該應該盡可能地使用簡單的線條或圖形,優化思維導圖的布局,加大對課程標準等內容的研究。在課堂上可以引導學生自由討論、繪制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避免出現“炒冷飯”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