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芳,莊麗娟,戴宇明,楊 倩,孫仁蓮
(1.曲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云南曲靖 655000;2.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云南曲靖 655000)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心血管系統疾病。2006年亞太群組協作研究組織(APCSC)研究顯示〔1〕,對于亞洲人群,收縮壓每增加10 mmHg,冠心病死亡率就會增加31%。有資料表明,40~70歲的人群,收縮壓每增加20 mmHg或舒張壓每增加10 mmHg,心血管突發事件的危險性就增加一倍〔2〕。中國老年高血壓治療共識專家委員會的研究〔3〕表明,當血壓快速升高時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腦出血病人幾乎100%有高血壓病,腦梗塞病人80%有高血壓病〔4〕。另外,有調查〔5〕顯示,血壓增高引起的心力衰竭危險比血壓正常人群高6倍,舒張壓降低5 mmHg,終末期腎病的危險可降低25%。血壓長期升高導致視網膜動脈發生玻璃樣變,會造成患者視力減退甚至失明〔6〕。由此可見,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腎疾病等的高危因素,且由它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在我國的疾病負擔和死因順位中均居首位〔7〕。大規模臨床試驗表明,收縮壓下降10~20 mmHg或舒張壓下降5~6 mmHg,3~5年內冠心病事件、心腦血管病病死率、腦卒中分別減少16%、20%、38%,而心力衰竭則減少50%以上〔8〕,這說明預防和治療高血壓可以使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下降〔9〕。自我管理是在應對慢性疾病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一種管理癥狀、治療、生理和心理社會變化,以及做出生活方式改變的一種管理方法〔10〕。本研究旨在探討自我管理在高血壓患者降壓行動中的效果,為高血壓患者降壓提供有效的依據。
1.1 對象 選擇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高血壓患者208例,以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高血壓患者103例作為對照組,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高血壓患者105例作為實驗組。其中對照組男性53例,女性50例,年齡40~81歲,平均年齡(63.23±2.37)歲,收縮壓(152.63±5.75)mmHg,舒張壓(102.87±1.22)mmHg;實驗組男性50例,女性55例,年齡40~81歲,平均年齡(63.22±2.35)歲,收縮壓(152.66±5.77)mmHg,舒張壓(102.33±1.17)mmHg。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均為在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住院治療的患者;所有病例均由醫院確診為高血壓,血壓超過140∕9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
1.2.2 排除標準 患者患有其他嚴重的身心疾病,無法配合實施自我管理方法者;患者患有腫瘤性疾病正在接受放化療者;參與其他醫學研究項目者;不愿意參與研究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高血壓三級管理”模式,即指導病人出院后飲食清淡、適量運動、按時服藥、定期測量血壓,有異常及時到醫院就診,不隨意停藥或換藥。實驗組采用自我管理方法,6個月后,分別測量、記錄兩組患者的血壓值,并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兩組患者對高血壓管理知識的知曉率,通過比較兩組患者血壓的改變情況、對高血壓管理知識的知曉率判斷高血壓自我管理方法的效果。
1.3.1 高血壓自我管理內容 ①癥狀管理:培訓家屬,學會測量血壓,判斷是否正常,自我評估睡眠質量,有無不明原因的頭痛,按時服藥,不隨意增減藥物。②急救管理:出現肢體麻木、舌歪、語言不清立即靜臥,立即撥打120。③健康知識管理:多吃粗糧、水果、新鮮蔬菜,少吃動物脂肪、內臟、糖;食鹽攝入量每日不超過5 g,控制體重。④生活管理:生活規律,戒煙限酒,保證睡眠8 h,提倡有氧運動,每日走1萬步(1 h以上)。⑤情緒管理:控制情緒,不可過喜過悲。
高血壓自我管理內容較傳統的管理模式要求更加具體,可操作性強,住院病人經過培訓,是自愿主動參與血壓管理,并且有護士隨訪督促指導,同時血壓值下降對病人行為產生正強化也利于自我管理的堅持。
1.3.2 成立自我管理小組 由護士長、責任護士、輔助護士等共同組成自我管理小組〔11-12〕。護士長:指導、協調;責任護士:對入院病人高血壓知識知曉率進行評估,采用自制自我管理內容卡片分次培訓;輔助護士:電話、微信回訪,出院第1個月每周1次,第2個月每10日1次,第3個月后每月1次至第6個月,督促指導病人實施;病人:準確理解自我管理內容,會自測血壓、應用計步器,復述管理要求。其內容具體,可觀察測量,分工明確,病人成為自我管理的主體。
1.3.3 開展多形式的自我管理活動 可采用集體討論、小組討論、個別指導等方式開展教育管理活動〔13〕,也可通過醫護人員的健康教育、發放宣傳小冊子、定期講座等方式開展〔14〕。在小組討論過程中,由責任護士將有關疾病的健康知識和醫護措施告知患者,根據引發疾病的危險因素調整生活方式和生活行為等,從而使患者掌握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
1.3.4 健康教育指導 主要是與高血壓、冠心病有關的基礎健康知識,比如冠心病的誘發因素、危險因素、注意事項等應引起高度重視〔15〕;提升處理緊急問題的能力〔16〕,從而正確地使用藥物,作出緊急救治,學會主動尋求幫助〔17〕等。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血壓變化情況比較 6個月后,實驗組患者的收縮壓為(138.09±5.57)mmHg,舒張壓為(86.99±1.13)mmHg;對照組患者的收縮壓為(147.38±6.20)mmHg,舒張壓為(95.71±1.12)mmHg。兩組患者的血壓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血壓變化情況比較(xˉ± s,mmHg)
2.2 兩組患者高血壓管理知識知曉率比較 實驗組患者高血壓管理知識知曉率在各方面都超過90.00%,和對照組相應指標知曉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高血壓管理知識知曉率比較[n(%)]
高血壓由于發病率高及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巨大危害而成為全球的重大公共問題。目前,我國高血壓患者人群中普遍存在“三低”(知曉率低、控制率低、治療率低)和“三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現象〔18〕,為了提高知曉率、控制率和治療率,同時降低患病率、致殘率和病死率,以減輕高血壓對患者的危害,需要采取一定的干預措施來控制高血壓。
有研究〔19〕證實,傳統的“高血壓三級管理”可使被管理的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率達到88%,并能有效降低社區居民腦卒中、冠心病死亡率〔20-21〕,但由于我國高血壓的患病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患病人群較多,專業的人力資源不足,只依靠傳統的“高血壓三級管理”模式,會加重醫務人員的工作負擔,且無法覆蓋到所有的高血壓患者。同時,由于患者處于被動的地位,無法充分地調動患者的積極性。而且,對于高血壓的控制,特別是非藥物方面的措施,關鍵還需要患者自己的主動參與與實施。
高血壓自我管理方法可以充分地調動患者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樹立患者管理疾病的信心,不斷改變自己的不良生活方式。有研究〔10〕表明,自我管理行為干預可以幫助患者在知、信的基礎上建立院外健康行為模式,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改變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減少高血壓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本研究也發現,使用自我管理方法患者的血壓明顯低于使用傳統方法管理血壓的患者,而且患者對高血壓管理知識的知曉率也得到了提高,說明高血壓自我管理方法能夠實現對高血壓的有效管理,可以在臨床推廣使用。
但本研究只涉及一所醫院的患者,今后可擴大范圍進一步研究,驗證自我管理方法的有效性,同時,為了能夠讓高血壓自我管理方法更好地為高血壓患者服務,可以將此方法推廣到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