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曉慶



摘要 目的:探討早產兒動脈導管未閉(PDA)的高危因素及并發癥。方法:收治PDA早產兒100例為觀察組,收治無PDA早產兒100例為對照組。分析早產兒PDA的高危因素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妊娠期高血壓、產前應用硫酸鎂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獨立危險因素為敗血癥,保護因素為呼吸支持、產前應用硫酸鎂。觀察組早產兒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9.0%。結論:早產兒PDA的發生與敗血癥密切相關,發生后較易引發多種并發癥,要及早實施干預和治療。
關鍵詞 早產兒;動脈導管未閉;高危因素;并發癥
早產兒動脈導管未閉(PDA)發生后,臨床后果比較嚴重,尤其早產兒出生體重<1000g,在處理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RDS)過程中,隨著升高肺通氣及氧合、降低肺血管阻力、增大體循環阻力,會增加流經動脈導管的血流量左向右分流,導致呼吸功能和血流動力學紊亂,提高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風險,甚至造成早產兒死亡[1]。因此,臨床需要準確掌握早產兒PDA的高危因素及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及早實施預防及干預,改善早產兒預后。本研究對比了PDA早產兒及無PDA早產兒的相關資料,總結高危因素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為臨床干預提供參考。
資料與方法
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PDA早產兒100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59例,女41例;胎齡28~35周,平均(32.7±1.3)周:出生體重930~2590g,平均(1793.7±638.5)g;出生日齡2~7d,平均(5.2±0.7)d。另選取同期無PDA早產兒10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62例,女38例:胎齡27~35周,平均(32.2±1.5)周;出生體重900~2630g,平均(1806.9±637.3)g;出生日齡2~6d,平均(4.8±0.8)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收集兩組早產兒的病歷資料,對其進行回顧性分析,觀察早產兒出生后疾病情況、母親孕期疾病情況及用藥情況等,總結PDA發生的危險因素;統計觀察組早產兒并發癥發生情況。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8.0統計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利用Logistic回歸分析開展多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危險因素分析:單因素分析母親孕期疾病及用藥情況結果顯示,觀察組妊娠期高血壓、產前應用硫酸鎂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子癇、妊娠期糖尿病、產前應用地塞米松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圍產期高危因素:觀察組羊水減少、胎盤病變、臍帶異常、胎兒宮內窘迫發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早產兒PDA發生前相關疾病比較:觀察組窒息、RDS、代謝性酸中毒、敗血癥發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呼吸暫停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早產兒出生后相應干預情況比較:觀察組呼吸支持、應用肺表面活性物質(PS)比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光療退黃比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多因素分析結果: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早產兒PDA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為敗血癥(OR=2.523、P=0.028),保護因素為呼吸支持(OR=0.874、P=0.045)、產前應用硫酸鎂(OR=0.254、P<0.001)。
并發癥發生情況:觀察組早產兒中12例并發顱內出血(IVH),發生率為12.0%;12例并發早產兒視網膜病(ROP),發生率為12.0%;5例并發支氣管肺發育不良(BPD),發生率為5.0%;并發癥總發生29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9.0%。
討論
與足月兒相比,早產兒更易發生PDA,原因是早產兒體內多種內源性血管擴張物質的敏感性升高[2]。前列腺素E2(PGE2)在G蛋白偶聯受體介導下,升高細胞內蛋白激酶A的活性,促進腺苷酸環化酶活化,提高環腺苷酸(cAMP)濃度,引發血管平滑肌松弛;鳥苷酸環化酶被一氧化氮活化后,鳥苷環化酶(cGMP)產生,其可對導管張力做出調節,缺失一氧化氮情況下,cGMP降解的抑制因素將不會再影響動脈導管的緊張性,且一氧化氮抑制因素可直接影響磷酸二酯酶5活性,增加PDA的發生風險[3]。對于早產兒PDA發生的高危因素,國內外開展大量研究,并指出其高危因素包括敗血癥、RDS、窒息、胎齡等[4]。本研究結果顯示,早產兒PDA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為敗血癥,敗血癥可導致炎性介質釋放,使動脈導管關閉受到極大影響。本研究還發現,早產兒PDA的保護因素為呼吸支持及產前應用硫酸鎂,早產兒出生后,尚不具備成熟的氧誘導導管收縮機制,提高動脈導管敏感血管活性物質的程度,導致動脈血管持續開放,而給予呼吸支持后,能夠降低動脈導管的敏感程度,促進閉合,產前應用硫酸鎂后,前列腺素合成及釋放間接增加,阻礙血小板聚集,使動脈導管閉合延緩。另外,本研究通過觀察觀察組患兒并發癥情況發現,IVH、ROP、BPD為較易發生的并發癥,但現有研究尚未完全明確具體原因,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早產兒動脈導管未閉的高危因素及并發癥均比較多,應在孕期中加強保健,積極預防各種危險因素,降低動脈導管未閉發生率。
參考文獻
[1]李潔,張可剛,孫波,等.不同胎齡早產兒PDA發病率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7,55(3):43-44.
[2]高環,李濤.早產兒動脈導管未閉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醫學研究雜志,2016,45(1):141-143.
[3]李曉英,王金秀,張琳,等.31例早產兒動脈導管未閉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2):218-219.
[4]陳佳,封志純.早產兒動脈導管未閉的發病機制、高危因素及并發癥[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3,28(1):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