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曄炯
摘 要:預學單作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載體,已被很多教師所使用。但是,通過訪談學生并查閱預學單,發現預學設計還存在效能低下的問題。梳理了學生的觀點,由此提出“預學四解”,即預學作業“以文而設,以標而行”“融于課堂,改進課堂”“導學導法,指向習得”“巧于引領,活于分層”,以提升預學實效。
關鍵詞:預學單;學習起點;以學定教
預學單是教師從具體學情出發,引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一種學習工具。有效的預學單作業能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也能在此基礎上掌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和難點,達到以學定教的目的。
目前,很多教師已嘗試使用預學單,然而教師在設計預學作業時是否考慮過其有效性呢?是否了解過學生對預學作業的態度呢?
由此,筆者對學生的預學情況進行了調查,從以下幾個方面詢問學生的看法:
1.預學作業能否激發你們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興趣?
2.預學作業是否能得到及時的反饋,在課堂上有所體現?
3.預學作業能否讓你們掌握一些學習的方法,提高自學的能力?
4.預學作業難易如何?是否大家都能完成相關任務?
學生就此展開討論,從中出現了四種頗有代表性的學生觀點。結合對以往教師預學單的查閱,筆者發現了預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路徑在哪里?筆者進行了反復的思考與實踐,嘗試通過以下“預學四解”,優化預習設計,提升預學效能。
一解:預學作業以文而設,依標而行
筆者在對預學情況的調查中,詢問學生預學作業設計是否讓你有自主探究的興趣?很多學生回答是否定的,呈現的觀點如下。
學生觀點:預學單不就是讀讀課文、查找資料、解釋詞語、概括段意和主要內容之類的嗎?每課的預學作業都差不多,都能背出來,何必要準備預學單呢?這樣的預學作業做多了,我們也找到了應付的辦法,直接買本教輔書將答案抄上去就行了。
根據學生觀點,筆者發現,正是因為預學作業大同小異,不能體現出不同文本的特點與個性,學生對它的態度由一開始的新鮮和好奇,轉為消極對待,應付了事。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的確常會有這樣的預學作業,如下所示。
《長城》預學單
1.將下列詞語補充完整。
( )山( )嶺 互相( )應
蜿( )盤旋 氣( )雄偉
2.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3.課文每段各介紹了什么內容?
4.讀了課文,你有什么想說的?
這樣的設計適用于任何文體和內容的預學單,不能體現出課文特點和側重點,不是按學生真正的學習需求展開,體現不出個性化的教學目標。這樣沒有課文特色的預學單設計,千篇一律,缺乏探索的深度與廣度,必然會讓學生逐漸失去新鮮感,應付對待。
跟進策略:緊扣“特色”,個性設計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預學單作業設計,應體現其文本個性,應根據課文特點和教學目標而展開。同時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從而提高預學的有效性。
1.切準目標,體現文體特點
不同文體,各有特色,在預學設計中要找準教學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記敘文應明確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記敘的詳略等。說明文主要從說明的方法、順序、語言等方面進行預學作業的設計。議論文則應抓住議論文的特點,從論點、論據、論證方法以及文章的結構等方面進行預學設計,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議論文的寫法,從而能學以致用。
以下是三種不同文體課文的個性化預學單設計。
表格中三種文體的預學設計,體現了不同的文體特點。如《長城》預學設計,體現了說明文的特色:通過簡筆畫的形式直觀感受事物的特征與方位,從說明方法中感受語言文字的準確性、科學性。較之于前一張預學單,特點突出,形式新穎,使學生在趣味中主動探究,加深對說明文特點的認識。
2.聚焦關鍵,展現文本個性
預學作業設計應避免機械化,要體現出文本的個性。在設計預學作業時,教師可抓住課文的關鍵點,引導學生探究文本中更深層次的內涵。如下預習單。
在這張預學單中,以父親“留車”還是“還車”這一矛盾沖突為關鍵點,設計預學作業,讓學生選填理由圈。在完成預學單的過程中,訓練了學生提取有效信息、探究課文深層內涵的能力。
選擇“留”車的學生在理由圈里填了“家里拮據”“父親買的彩票”“庫伯家有錢”“父親夢寐以求的車”等理由。而選擇“還”車的學生在理由圈里填了“中獎的是庫伯的彩票”“講誠信”“精神財富更重要”等理由,認為還車是值得的。通過兩方辯論,學生更加體會到了父親所面對的道德難題是多么的“難”,并深刻地感悟到了父親誠實守信的品質。
我們在設計預學單時,應根據文本的特點,聚焦核心問題來設計預學單,指向學生學習方法和能力的習得,這樣學生才能抓住重點,學有收獲。
二解:預學作業融于課堂,改進課堂
當筆者詢問學生預學作業是否能在課堂上得到反饋時,很多學生持以下觀點。
學生觀點:我想課前預學是有好處的,可是老師只管發預學單,讓我們課前完成,卻從沒有問過我們學習的情況,哪些是我們能夠解決的,哪些是我們存在疑惑的。課堂上很少對我們的預學情況進行反饋。難道預學單僅僅是為了讓我們熟悉一下課文而已嗎?
很多時候,學生搜集的資料沒有在課堂上交流,學生發現的問題不能在課堂上得到呈現和解決。不少學生認為,預學作業只是形式主義,與課堂學習沒有關聯。
以我第一次試教的《豐碑》為例,我設計了這樣一份預學單:
《豐碑》預學單
1.查找并摘錄有關紅軍的資料。
2.“豐碑”是什么意思?文中的“豐碑”指什么?
3.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用簡要的語言進行概括。
4.讀了課文,我想提的問題是: 。
在第一次試教中,筆者并沒有結合預習單組織課堂教學。如第4題“讀了課文,我想提的問題是 ”,學生提了各種問題如:為什么將軍表情有這么大的變化?寫軍需處長外貌的片段,能體會到什么?……但是在課堂中,我沒有對學生做的預學作業進行研究分析,解決學生的質疑,學生的問題沒解決,學生除了失望,還有心理的不踏實。
跟進策略:順學而教,重構策略
預學單作為學習的一部分,必須與課堂教學相融合。課堂教學需在預學基礎上展開。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確定課堂教學目標。同時,課堂上也應根據解決學生在預學單中反映的共性難點,調整或重建課堂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1.關注學生質疑,課堂深入解惑
在課前預學中,應注重學生質疑,對所學內容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惑。同時,我們也要鼓勵學生自己去思考,去解決疑問,實在無法解決的問題記錄在預學單上。學生在預學的過程中學會提有價值的問題,能提高預學的效果。
在第二次試教《豐碑》的過程中,我對原先的預學單進行了分析研究,想由此探尋學生的學習起點。如最后一題學生提問,我將學生的問題進行了整理分析。發現學生在預學單上主要聚焦在以下三問:(1)為什么以“豐碑”為題目?(占20.1%)(2)將軍前后情緒為什么有這樣大的變化?(占47.6%);(3)老戰士在快凍僵的時候表情為什么那么鎮定安詳?(占21.3%)
三個問題與本文的主旨有著密切的聯系,都指向了軍需處長的人物認知、品質感悟。理解問題(2),先讓學生找出體現將軍前后情緒表現的句子。在強烈的對比中感悟軍需處長舍己為人,忠于職守的偉大人格。問題(3)是抓住軍需處長的表情神態,來感悟他無私無畏、舍己為人的高貴品質。這兩個問題作為重要的教學研究點,滲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釋疑解惑。問題(1)放在教學的最后,感悟了軍需處長的光輝形象后,再來理解課題,便能更深地明白“豐碑”的內涵。
2.梳理文本脈絡,激發深層探究
在預學中,為了更好地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我們應適當地設計整體把握內容的練習,幫助學生梳理課文的脈絡,訓練學生提取課文主要信息和概括課文內容的能力,為課堂深入探究做好鋪墊。
例如,在教學《晏子使楚》時,預學單中可設計一份表格,如下:
《晏子使楚》預學單
(1)根據課文內容填寫表格。
(2)結合所填表格,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表格中分別填寫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和晏子機智應答的情況,通過熟讀課文,提取課文中的相關信息,進行摘錄與概括。這份預學單的填寫,使學生對全文的內容有了整體性的感知。在完成預學單的基礎上,課堂上進一步研究討論:晏子三次回答各有什么妙處?清晰的表格呈現,使學生更能體會晏子說話的智慧和藝術。這樣的預學單,由課前初步理解到課中深入感悟,層層遞進,加強了學生實踐,提高了學生感悟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3.了解學習難點,重建課堂策略
通過學生預學單的反饋,能較清晰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習盲點。我們的課堂應以學定教,解決學生共性的問題,根據學情調整或重建課堂教學策略,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以六年級上冊《最后一頭戰象》教學為例。《最后一頭戰象》這篇課文,所描述的故事情節生動感人。學生能感受到嘠羧的善良、忠誠,但對課文通過描寫嘠羧動作、神態、叫聲的語句體會它的情感和品質,不能深入充分地關注到。但這是課文表達上的一個特色。只有領會了作者具體細致表達的精妙,才能更深刻全面地了解嘠羧的形象。
在教學時,我設計了以下預學內容:(1)課文寫了關于戰象嘠羧哪些事情?用簡要的標題進行概括。(2)探究:嘠羧是怎樣一頭戰象?你最有說服力的理由或關鍵詞句是哪些?并說說你的理由。
從學生的預習反饋看,學生能較好地了解課文所寫的四個片段,并進行簡單的概括。但是對于生動的細節描寫表現主題的妙處,很少關注到。如有學生說:“嘠羧是一頭勇敢的戰象,因為它敢于面對死亡,自己挖掘墓穴埋葬自己。”這樣的回答太籠統,并沒有抓住細節去品讀嘠羧的內心世界。
因此,基于文本的特點和學生的具體學情,我將課堂核心目標定為“了解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的妙用:即通過細節描寫體會嘠羧的情感與品質。”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畫出描寫嘠羧動作、神態、叫聲的句子,結合上下文,細細品味,感受嘠羧的情感。課堂交流如下。
師:文中有許多描寫嘠羧動作、神態的句子,這些描寫能帶我們走進嘠羧的內心世界。你們找到了嗎?
生1:第七自然段寫道嘠羧見到象鞍時的動作、神態。從“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等詞,我感受到了嘠羧對象鞍的珍惜,對光輝英勇的戰斗時光的回味。
師:是啊,你從這些細膩的描寫中,能感受到嘠羧深沉的感情。
生2:“它什么也不吃,只喝了一點水,繞著寨子走了三圈。”這句話,我感受到了嘠羧即將離開寨子,對寨子和人們依依不舍,充滿留戀。
師:是啊,它繞著寨子走了一圈又一圈,似乎要把寨子和人們永遠記在心中。
……
結合預學單,教師能有效把握學生課堂學習的起點和難點,順學而教,重構課堂策略,生成課堂的精彩,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解:預學作業導學導法,指向習得
在了解預學情況時,筆者還詢問學生:“在完成預學作業的過程中,你們是否也由此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學生一臉茫然。
學生觀點:預學單就是讓我們在課前學習課文內容,我們只要根據老師布置的預學任務完成即可。至于該怎么學,要掌握什么學習方法,老師沒有提醒和建議,我們也并不清楚。
預學單應有其導學性,預學作業的設計,不僅要指向學習的內容,更要指向有效學習方法的習得,但這是很少有教師考慮到的。如下這份學習單,從預學內容上看,似乎較全面,設計到古詩的朗讀,詩意、詞意的理解等。但引導學生自學古詩的方法上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古詩的理解,不僅要了解詩歌字面的意思,也要查閱更多的資料了解詩人以及他創作詩歌的背景。這樣才能更好地體會其表達的深層含義。然而在這份預學單中并未考慮到這些,不能引領學生掌握自學古詩的方法。
跟進策略三:學法指導,授人以漁
授人以漁,終身受益。在預學單的設計中,我們要滲透學法的指導,以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教學《秋思》這一古詩中,筆者設計的預學內容如下:(1)我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2)搜集關于作者張籍的資料,查閱詩人創作這首詩的背景資料;(3)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感知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4)自學后,我還有的疑惑是什么?
在這張學習單中,設計的學習任務能啟發學生更好地讀懂古詩,即從“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等方面去學習古詩,在預學中巧妙滲透了學習古詩文的方法。掌握了這樣的學法,學生在讀其他詩詞時也會去理解詩題,了解詩人生平和作詩時的背景,借助注釋理解詩意,在此基礎上去感悟詩人的情感。
再以筆者設計的《松鼠》預學單為例。《松鼠》有兩項預習任務:(1)仔細閱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寫了松鼠的哪些特點?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來的?(2)比較剛學過的《鯨》,說說《松鼠》與它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其中預學任務(2)重在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的學習方式,體會一般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在寫法上的不同。預學中滲透了學法的指導,使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學會比較異同,來體會不同文本的特色。
預學作業設計,要從學生“學”的角度去引導學生,讓學生既收獲知識,掌握學法。這樣,學生的自學能力才能慢慢得到提高。
四解:預學作業巧于引領,活于分層
在討論教師設計的預學作業難易程度如何時,有些學生認為作業難度不大,能通過思考解決問題,有些學生認為作業難度太大,不能順利完成。
學生觀點:在做預學單時,碰到較復雜、難度較大的題目,我往往無從下手。這時,真希望有個小助手能夠指點一下。當然,如果能挑自己能完成的幾題做就更好了。
的確,我們在設計學習單時,往往沒有這樣細致地去考慮學情,總是以自己的主觀為主。如《冬陽·童年·駱駝隊》的預習單:(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抄寫喜歡的句子;(2)作者回憶了自己童年生活中哪幾個片段,請在課文中標注出來,用簡單的文字進行概括;(3)說說駱駝給“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這張學習單中的第(1)題最簡單,側重于讀寫積累,大家都會做;第(2)(3)題相對來說有點難度,第(2)題側重于概括能力的訓練;第(3)題則需要結合文本深入理解。沒有方法的引導,面向全體,對部分學生來說,可能會因難度較大而消極應付,達不到好的預學效果。
跟進策略:示范引領,分層設計
學習單的呈現并不是簡單的提問或填空,教師應根據題目的難度和學生的學情,適當地進行引導和幫助。同時,對于學習任務,要注意分層,可將難題設為選做題。
1.小貼士——啟發思維
需要概括信息和分析思考的預學單有一定的難度,在解題時,有學生會找不到答題的方向。老師在設計學習單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具體學情,適時地進行示范。如《冬陽·童年·駱駝隊》的預學單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作者回憶了自己童年生活中哪幾個片段,請在課文中標注出來,用簡單的文字進行概括。學生初看這個問題,可能不知如何著手。教師可通過小貼士引導進行概括。
這一小貼士給予了學生方法上的指導,告訴學生要以“駱駝”為線索,結合提示,學生更清楚問題思考的方向了,填寫也更有針對性、更有效率了。如有學生寫道:四個童年的片段分別是“學駱駝咀嚼”“和爸爸談論駝鈴”“想幫駱駝剪毛”和“詢問駱駝去向”。
2.選做題——分層設計
在設計預學單時,我們還要關注學情,考慮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每個學生的能力不一樣,同樣的學習任務并不適合所有人,因此預學單的設計要注意分層。在《冬陽·童年·駱駝隊》預學單中第(3)題:說說駱駝給“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可設為選做題。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挑戰完成,能力弱一點的可選擇不做。修改后的預學單如下。
整張預學單設計如下: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抄寫喜歡的句子。
作者回憶了自己童年生活中哪幾個片段,請在課文中標注出來,用簡單的文字進行概括。
(小貼士:通過閱讀全文,我們會發現課文是圍繞“駱駝”為線索展開的。請根據下面的提示,將其他三件事概括出來。)
說說駱駝給“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選做)
在課堂反饋中,語文能力較強的學生,體會到了駱駝安靜穩重、能沉得住氣、肯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性格與品質。如此回答,思維含量較高,讓人眼前一亮。
在教學中,我們應改進預學作業設計,基于學情視角,聚焦真正有效的預學。預學作業設計應體現文本特色,滲透學法指導,并有適當的分層和引導,還應融入課堂,改進課堂教學。教師順學而教,重構教學內容,生本課堂才能得以實現,教學提質提速才能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吳亞西,張國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成有信.教育學原理[M].遼寧大學出版社,2007.
[3]高玉賢.小學語文教學課前預學之我見[J].新課程學習(下),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