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紅梅 紀海亮
摘 要:針對“小數的初步認識”進行課堂教學紀實與評析,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使學生切身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關鍵詞:小數;教學紀實;數學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經常光顧文具店吧,今天老師也要帶領同學們一起去文具店逛一逛,快看看這里面都有哪些文具吧!課件出示各種文具圖片。
生1:有文具盒、三角尺、本子、鋼筆。
生2:還有橡皮、圓規、量角器、削筆器。
師:同學們觀察得可真仔細!咱們再來看看它們的標簽吧!
生3:鉛筆盒每個8元,削筆器每個15元,筆記本3塊1毛5。
師:“毛”在哪里?
生4:就是上面的1。
師:這個數和以前學習的數有什么不同?
生5:多了個點。
師:對,像3.15,1.06這樣的數,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小數,這個點就是小數點。
(評析:設計文具店讀文具標簽情境與學生生活很貼切,能調動學生參與的興趣,讓學生從身邊的生活事例中獲得對小數的感性認識,從而引出小數的概念。)
二、活動體驗
師:請同學們利用學具袋里的錢,貼出各個圖的價錢,4件商品1人1件,互相擺一擺,并說一說你是怎樣擺的。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擺一擺,思考交流,教師巡視指導,觀察學生的表現。
(評析:在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活動時,老師巡視各組活動情況,并認真觀察學生擺一擺,互相說一說的情況,傾聽學生發言,看看誰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尋求幫助了,提醒大家要相互交流學習。但不要給學生提示或幫助,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很快學生就都完成了任務,這說明只要老師能給學生一個自主探索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學生的能力是很強的。)
三、討論交流
師:請一組同學上臺展示。要求先讀出小數,再介紹用什么擺出來的。
生1:一點零六,我用了1個1元,6個1分擺的。
師:同學們有問題嗎?老師有個問題,為什么沒有用角?
生1(指著1.06的“0”):因為這里是0,表示0角,所以沒用角擺。
(師用紅粉筆把0涂一下)
生2:我擺的是三點一五,我用3個1元,1個1角,5個1分擺的。
師:你根據什么判定是3元?
生2(指著3.15的3):因為這里是3。
生3:我擺的是零點零五,我用了5個1角的。
師:為什么只用角就擺出來了?
生3:因為元和分的位置上都是0。
(師用紅粉筆把兩個0涂一下)
生4:我擺的是二點二二,用了2個1元,2個1角,2個1分。
師:有問題嗎?都是2,怎么回事?
生4:因為三個2分別表示2元、2角和2分。
師:那就是說個位上的數字表示的是元,后面依次表示角和分。(把元、角、分的卡片貼在黑板上小數的上方對應位置。)
(評析: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既是學習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教師精心設計了用錢擺一擺標簽的活動,使學生在學習探究中直觀地感悟到小數與元、角、分的對應關系。最后再及時追問學生各種特殊情況,從而加深了學生對價格小數的進一步認識。)
四、聯系實際
師:不僅元、角、分可以用小數表示,生活中也有很多小數。哪位同學發現了其中隱藏的小數,說給大家聽聽。
生1:500克瘦肉餡7.9元。
生2:我的50米賽跑成績是7.98秒。
生3:我的身高是1.41米。
生4:我的體重是39.4千克。
師:看來小數在我們的生活里真是無處不在!
(評析: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學過小數的認識后,要求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小數,能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五、總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的教學過程,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學生每天學的內容對他們而言未必都是全新的知識,有些會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作基礎。小數的認識,從邏輯結構來看是全新的,但從學生的生活現實來看,已有一些粗淺的了解。石老師對本內容的教學,其教學起點把握準確,從文具店的價格標簽開始引入小數,在理解小數意義時,借助于擺一擺價格標簽,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自主建構,感悟小數與元、角、分的對應關系。從新課引入到新課的開展,無不結合文具店價格標簽展開,情境設計及教學的開展,并不是簡單地取悅學生的游戲,而是創設了學生主體參與的一條主線,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索。
參考文獻:
[1]陳文閣.“小數的意義”教學建議[A].基礎教育理論研究成果薈萃(上卷一)[C],2005.
[2]劉天鳳.《認識小數》教學設計[A].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第一屆教學設計創新論壇論文集[C],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