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頒布以來,創造高質量的幼兒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逐漸成為大家的共識。可以說,高質量幼兒教育的追求最終會轉化為對教師的要求。因此,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幫助教師有效實現教育理念到教育行為的轉變顯得尤為重要。我園作為一所創立6年的幼兒園,青年教師是教師隊伍的主力軍。近年來,我園的園本教研一直著力于教師的專業成長。
我園園本教研的主要形式是以班級半日活動的開展為案例進行研討的。鮮活的案例來自教師熟悉的教育教學實踐,因此教師在教研中的反思和研究始終是與自己的實踐聯結成一體的,教師的反思和研究為解決他們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供了有益的幫助。
青年教師:S
班組長:L
保教主任:Q
體育專職教師:Y
本年度,我們將“科學”“體育”定位為半日活動案例式教研中集體教學塊面的內容。
S:師傅,馬上要輪到我們班半日活動了。
L:那你趕緊先把集體活動準備一下,之后我們一起整理半日活動。體育和科學,你先選。
S:我選體育。科學我害怕。
S:Y老師,我馬上要上一節中班的體育活動,有適合我的現成的活動嗎?
Y:體育組有一節中班的“老鷹抓小雞”,是練習幼兒躲閃跑的活動,可以試一試。
S心中竊喜,心想模仿比原創簡單。
分析:
在剛工作的青年教師看來,好老師的標準是能否上好一節集體活動。在教研中,青年教師會將集體教學放在首位,而班組長的課程整體意識明顯強于青年教師。教師的領域教學技能掌握是不均衡的。領域輪流的集體活動研究,有助于青年教師逐個有重點地學習領域教學實踐,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青年教師集體活動模仿秀并不是一個偷懶的方法。成熟的集體教學活動中蘊含了各種教學智慧。與其讓青年教師毫無基礎地打造一節新的集體教學活動,那還不如讓其模仿成熟的教學,汲取其中的優秀教育策略,掌握對應的領域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

一只氣喘吁吁的“老鷹”——
第一次試教,S認真地背下了教案中的每一句話。15分鐘后,一節中班的體育活動上完了。S氣喘吁吁地請Y指導。
Y:你只上了15分鐘。教案認真地背下來了,但是急于走流程,沒有考慮現場的孩子。一是沒有交流互動,二是沒有注意體育活動中幼兒的運動節律。所以不管是你還是孩子,都是氣喘吁吁的。
一只抓不到雞的“老鷹”——
第二次試教的時候,S特意在操場上設置了一個休息區,并對小朋友說:“小朋友們,活動中如果你覺得累了,就可以到這個休息區來休息一下。”
游戲開始了,“老鷹”奔跑著抓“小雞”。有的“小雞”已經安全地找到了“家”(家的數量有限),有的還在跑著。眼看“老鷹”就要抓住“小雞”了,“小雞”快速跑到休息區,“老鷹”什么也沒有抓到。
Q:家的數量比小雞少,可是仍然大部分的小雞都找到了家。他們是怎么找到家的?
S:兩只小雞緊緊抱在一起站在圈里。
Q:小朋友自己發現了這么好的方法,你為什么沒有在游戲間隙給予一些積極的反饋?
Y:為什么要設立休息區?
Q:老師,上次試教后,你提醒我要注意體育活動的節律。于是,這次我設立了休息區。
Y:游戲間隙時,教師與幼兒的交流互動對于體育活動來說也是休息的一種方式。有了休息區,難怪你抓不到小雞。
分析:
教研中平等的對話是園本教研共同體建立的基礎。一方面,青年教師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激勵青年教師更踴躍地參與到教研中,另一方面也能讓老教師真實地了解到“我該怎么幫?在哪里幫?”通過每一次的教研總結,領導層面也更能針對園內教師的實際情況制定更有效的教研主題以及學習研討計劃。
Y:你這次活動上得比前兩次都有進步,特別是和孩子交流互動的方面,蹲下來說的方式更親切。
S:我的反思:《指南》中指出“4-5歲幼兒應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動作協調靈敏,能與他人玩追逐、躲閃跑的游戲。”通過試教,我了解游戲間隙的反饋交流在體育活動中也是給孩子調整休息的一種方式。我感受到營造教學情境的重要性,努力學習與孩子交流的方式方法。
L:通過與徒弟一起研究這節活動,我收獲很多。尤其是專職Y老師介紹的活動中,許多體育口令讓我對體育活動的組織有了新的認識。相信這些口令的運用一定會增加我在體育活動組織方面的專業性與趣味性。
分析:
同一節集體教學活動,不同層面的教師會有不同的感受。只要認真地參與其中,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與心得。這些感受與心得會影響到不同層面教師的實踐。將感受投射到實踐,那么每位教師的教育教學都會有新的提升。
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是我園園本教研的重要目標。想要提升幼兒園教師隊伍素質,就要在不增加教師負擔的前提下,結合教師的實際,找到教研活動開展的有效抓手,做到兩結合。一是教研內容與教師當前教育實踐的結合,二是教研內容與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的結合。就我園實際情況來說,半日活動教研,一是以領域為抓手,幫助青年教師逐步掌握各領域的教育實踐技能,二是以半日活動為載體,提升老教師的課程整理意識。
對于青年教師來說,園本教研中以集體教學活動為研究案例,無論是自己組織還是觀摩別人的教學活動,能與不同層級的教師一起對活動進行研究和反思,都可以讓教師從自己或別人的教學中思考“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如何教”的問題,從而從根本上改進自己的教學。
對于青年教師來說,由于缺乏經驗,面對的教學情境往往是復雜的、不可預測的,不是機械地運用一些普適性的原理、規律、策略和方法就能把握的。每個教師所面臨的教學都極具復雜性和情境性,每個教師所理解的教學也具有獨特性、偶然性和不可預見性。教研中,教師、管理者和研究人員并非在尋找一種所謂的正確教學策略或方法,而是在進行基于具體時間和當地情境的教學策略的建構。園本教研的開展讓不同層級的教師在行動中獲得和積累處理教學問題的實際知識,獲得提高教學的理解力和領悟力,從容應對幼兒生成的學習問題。
所以,我們的案例式園本教研也是一種“基于行動的教研”,能夠有效地突破“理念和行動脫節”這一瓶頸。
教研活動強調的是合作學習,即為教師、管理者和研究人員的經驗交流、共建和反思提供空間。青年教師在活動中總有長處和缺點,剖析集體教學活動案例時,對其優點要及時肯定,缺點要明確提出。不要總是讓青年教師處于被開課、被人評價的被動地位,而應讓其處于積極的建構狀態。針對教育教學活動,一次次不同層級的研討能聚合教師和研究人員的視野,促進教師、管理人員與研究人員的實質性合作,提出并解決他們共同關注的問題,激發他們的理性反思,從而改進教育實踐,促進園本教研共同體的建構。開放的研討活動為園本教研共同體開展園本教研提供了融洽的氛圍,促進了園本教研的順利開展。
總之,園本教研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園本教研不同類型案例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我園的教研形式和研究氛圍有了很大的改善,有效提升了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有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