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與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環境資源內涵較為豐富,戶外場地資源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場地資源的充分利用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幼兒的發展,促進幼兒游戲水平的提升。觀察能力是教師的專業能力之一,只有對幼兒進行充分地觀察并了解幼兒的發展水平、行為特點、興趣傾向和學習風格,才能發現什么樣的場地才是幼兒感興趣的、適宜的。也只有借助于觀察才能了解當下的場地資源是否成為促進幼兒發展的有效條件。因此通過觀察來推進戶外場地資源的運用就成為了解場地資源的適宜性、有效性,促進幼兒向更高水平發展的重要途徑與保障。
在實施戶外混齡活動初期,我園初期以《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文件為參考依據,根據我園空間、地形等特點將戶外相對劃分為若干個區域,如草地上設置了棒球區、足球區,塑膠場地上設置了民間游戲區、跳躍區等,并在區域中相對集中地投放了一些材料。在幼兒活動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在各個區域內活動的幼兒數量變化較大,一些并未設置區域的場地反而一直有幼兒在流動。是孩子不喜歡設置好的這些場地?還是其他場地有更吸引他們的地方?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很多問題都有待于思考,于是借助觀察,教師開始深入探究場地資源的運用問題。
戶外混齡活動開展以后,教師只能關注到自己所在區域幼兒人數及游戲情況,而對于區域外幼兒的流向則一無所知。同時在每天觀察的過程中,教師會發現在區域外的場地上也流動著一些幼兒,于是教師借助觀察記錄進入到各自區域里幼兒的人數以及來區和離區的時間(圖1所示),來精準地了解“每一天,每一個”的精準流向,以此了解幼兒場地選擇的傾向,充分挖掘場地資源。

圖1 幼兒去哪了
每天這樣的觀察記錄都會上傳至園所公共群中。班級教師下載后匯總統計班級內幼兒的去向和時長。作為全園戶外活動的負責人則對全園幼兒的流向,如哪些區域去了多少人,玩了多長時間,分別是哪個班的哪名幼兒都有了一組非常清晰的數據。
經過近三個月的對幼兒流向以及游戲時長的匯總數據進行分析,顯示幼兒流向的游戲區分為這樣幾類:
一些區域從頭至尾都是零星的幾個人,而一些區域則表現出“人滿為患”的態勢。而對于每天統計下來總是統計不到的幼兒進行追蹤,也精確地發現了多少數量的幼兒集中在何區域。

方面 具體描述 代表區域類別一 人流量高居不下,而且比較穩定棒球區、足球區、滑滑梯區……類別二 有人來,但人數少,時間短。 投球區、鉆爬區類別三 非創設區域,但人流量很大草地、小樹林、小山坡,音響、板凳等一些“可利用”的設備旁
基于以上初步觀察統計,預設的方案是對游戲區的范疇進行拓寬:可以被幼兒加以利用進行游戲的都可以成為幼兒的活動區。于是草地、小樹林等都進入教師區域創設的視野。此外,教師對于哪一個年齡段的幼兒數量在哪些活動區較為集中也做了一個統計,這樣對于大、中、小班年齡段幼兒感興趣的區域也有了一個數據說明。這樣根據每個年級幼兒總人數,就對目前全園開設的區域是否能夠滿足各個年齡段幼兒的需要也有了一個參評依據。
幼兒的場地流向是對資源確立的重要依據,但這并不能成為教師進行區域創設的充分理由。因為教師還要對幼兒與場地的互動情況進行了解,如在場地里做了什么,怎么玩的等。

案例1:關注幼兒密集區域內幼兒游戲行為

案例2:關注幼兒稀少區域內幼兒游戲行為

案例3:非預設區域內幼兒行為
諸如此類的觀察就為場地如何利用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如一些斜坡處投放了一些滑板讓幼兒來滑行。在一些草地的邊角給幼兒提供一些材料讓他們玩角色游戲等。
觀察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只要幼兒在游戲就有觀察的必要。因此在對游戲區進行調整以后,調整是否適宜有效依然要在觀察的過程中進行檢驗。幼兒是不斷發展和變化著的個體,因此游戲區進行有效調整以后也并非是一成不變的,還是要在觀察幼兒的游戲情況的過程中不斷優化,游戲區的優化也是需要觀察的介入的。
值得強調的是,觀察成為推進戶外場地資源運用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要進行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以保障場地資源最大化地服務于幼兒的發展。
觀察可以獲取幼兒的信息,但信息精準與否還要通過一些方式來檢驗,如與幼兒對話。對話與觀察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穿插在其中。
其一是當場交流。如教師在一個場地上觀察一段時間后發現,來玩的幼兒人數越來越少,很多幼兒都是轉一圈就走,之后不再出現。于是老師問詢:怎么不來玩呀?幼兒呈現出“天天都這么玩,太簡單了”等信息,還有“不好玩,不知道怎么玩”和“玩不好”等信息。因此教師了解到還要對場地上的材料投放進行一些跟進。
其二是活動后交流。因為教師每天的觀察記錄都是要上傳的,所以教師通過上傳的觀察記錄了解幼兒戶外游戲的狀態。教師可以借助于戶外游戲結束的分享交流時間,結合觀察記錄,請幼兒來聊聊這些場地怎樣,可以玩什么,要哪些材料等。以此來豐富場地資源,推進幼兒游戲。
課程的跟進是基于觀察,但并不代表觀察并了解到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力就要進行及時地跟進。也就是說觀察到的信息能不能成為課程跟進的依據,還是要進行判斷的。如與《綱要》《指南》中描述的幼兒發展常模進行對照。若觀察到的幼兒的能力差異是低于常模要求的,則要進行相關的教育行為跟進。
如《指南》中“讓幼兒傾聽和辨別各種聲響,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他對音色、強弱、快慢的感受”等發展要求,再結合幼兒對戶外音響的興趣觀察,因此戶外音樂區的創設則顯得理所應當。
如教師觀察發現幼兒非常喜歡吊在某高處的東西上,如抓住高處的樹枝做懸垂的動作。教師通過觀察捕捉到幼兒對于懸垂的興趣,但并沒有馬上對場地中的樹做一些措施,而是先去查閱資料。依據《綱要》中“大班幼兒能雙手抓杠懸空吊起20秒左右、中班15秒左右、小班10秒左右”等發展要求,借助場地上的樹做了滑索,讓幼兒玩懸空游戲。
此外,還需要進行持續觀察和記錄,以判斷解讀到的幼兒的需求、興趣是長期和持續的表現,這也是判斷是否進行后期持續跟進的依據之一。若幼兒僅僅是偶然為之或是個體幼兒的現象,則不足以成為游戲區創設或調整的有力依據。
在未與幼兒建立關系之前,資源還僅僅是素材。一旦為幼兒所用,對幼兒的發展產生作用后,這些素材就變成了幼兒的資源。而是否能成為幼兒的資源還需要去觀察幼兒與場地互動的情況,再進行相應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