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流程上看,主題審議分為前審議、中審議和后審議;從內容上看,主題審議需要對主題的核心價值、目標、內容、實施路徑等進行解讀和再設計,在實踐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從兒童的視角解決問題。因此,教師需要從主題的內在邏輯線索、兒童的經驗與發展需要、活動過程的有效性等方面把握主題審議過程。
“五步審議法”是指在對主題審議進行邏輯性分析、實踐性操作、經驗性總結、反思性提升的基礎上,融合審議要素而形成的具有一定適宜性的審議程序。這一程序包括五個環節:一審教材,二審兒童,三審資源,四審過程,五審經驗,如圖1。從流程上看,前三環節屬于主題前審議;第四環節屬主題中審議;第五環節屬于主題后審議。

圖1 “五步審議法”的操作流程
“五步審議法”具有清晰的操作步驟,每一個步驟都指明了本環節需要完成的任務,如圖1。
本環節的主要任務是解讀教材和主題說明,在明晰教材邏輯、讀懂主題主旨的前提下提煉出核心價值,理清主題脈絡。
1.回歸教材,理順邏輯。
“大玩家”選自《幼兒園完整兒童活動課程·大班(上)》,它以完整兒童觀為基底架構而成,按照“兒童自我發展、兒童與自然、兒童與社會”三個維度選擇相應主題,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時間線索螺旋呈現。
2.分析價值,理清脈絡。
“大玩家”側重藝術和科學領域,其核心價值就定位在“讓兒童在玩中認識自我、感受大自然、大社會,產生人與自然和諧、與社會適應的觀念,實現自我成長。”
“大玩家”有“洞洞洞”“和紙做游戲”“小小建筑師”三個子主題。“洞洞洞”指向“兒童自我發展”,通過探索自然界和人身體上的洞,回歸到對未知世界探索的好奇心;“和紙做游戲”指向“兒童與自然”,通過探索紙與生活的關系,回歸到對大自然的保護;“小小建筑師”指向“兒童與社會”,通過探索各式各樣的房子,回歸到對社會文化的尊重和創造性表達。
本環節的主要任務是了解兒童帶著什么進入主題以及在主題中能夠發展哪些經驗。
1.鏈接經驗,了解特點。
大班兒童的角色意識、規則意識、合作意識不斷增強,口語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想象能力不斷提升,更加喜歡“玩”,擅長“玩”。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已經有了初步的發展,但需要借助直觀形象來理解抽象的概念,學習范圍雖有擴大,但學習方式仍舊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為主。
2.分析需要,把握核心。
大班兒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越發膨脹,但需要遵守的社會規則也更多。他們要掌握與周圍環境互動的方法,獲得更豐富的表達方式和技巧,培養熱愛、尊重環境的態度和情感。結合“大玩家”的內容,可以發展的核心經驗有:感知多種多樣的洞、各種紙藝和各類風格的房子并嘗試創意表達;探究“看得見的洞”和“看不見的洞”、紙的制造和房子的建造過程,豐富經驗,產生環保的意識。
本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梳理課程資源,優化主題內容,使之更具園本化色彩,進而架構主題的目標和實施路徑,繪制主題網絡圖。
1.梳理資源,優化內容。
從地理位置上看,我園背靠馬龍山,毗鄰白馬湖生態創意園、華數數字電視產業園、冠山茶園和冠山公園,“一山四園”為我園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從課程經驗上看,我園的特色課程——《山地課程》挖掘周邊自然資源進行自然的、開放的教育,著重培養兒童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與“大玩家”有相通之處。
鑒于我園的資源現狀,我們刪除“和紙做游戲”,新增“瘋狂的石頭”。“和紙做游戲”主要是從“兒童與自然”維度出發選擇的主題,其實施路徑是“紙很重要→浪費紙很不好→要節約用紙保護環境”。“瘋狂的石頭”的實施路徑是“石頭藝術品很美→石頭很好玩→尊重自然保護環境”,而石頭是自然物,更能使兒童感受到大自然與人們的關系。因此,我們認為用“瘋狂的石頭”代替“和紙做游戲”,并不影響“大玩家”整體目標的實現。
2.架構目標,繪制主題網。
在優化內容之后,我們架構出“大玩家”的目標體系,如圖2。同時,繪制出主題網絡圖,如圖4,并設計子主題的實施路徑。

圖2 “大玩家”的目標體系
“洞洞洞”按照“發現→尋找→表現”的路徑展開,通過發現生活中哪里有洞激發興趣,再尋找看得見的洞和看不見的洞滿足好奇心,最后用藝術化的方式表現洞。“瘋狂的石頭”按照“感知→理解→表達”的路徑展開,通過感知多種多樣的石頭引起興趣,再了解石頭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加深理解,最后通過多種方式“玩”石頭,表達對自然物的喜愛。“小小建筑師”按照“感知→表現”的路徑展開,通過感知不同風格的房子激發建造的愿望,再創造性地設計、建造個性化的房子。
以上三個環節是主題的前審議階段。經過前審議,“大玩家”已經由課程藍本降格為園本化的主題,但它仍舊是靜態的課程文本,只有經過實踐,才能變為適宜于兒童的主題。主題審議由此進入中審議階段,即第四環節。
本環節的主要任務是監控主題實施的過程,發現兒童的興趣點和發展需要,增刪相應內容,重構主題網絡圖。
1.跟蹤過程,發現興趣。
中審議通常采用半日觀察和集體教研的方式進行。教研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日活動安排需要進行哪些調整?兒童對活動是否感興趣?教學活動如何調整更有效?學習性區域如何調整?教育環境如何跟進?
通過觀察和教研,我們發現螞蟻、鋪石頭步道、建造動漫廣場是兒童新的興趣點,如圖3。

圖3 兒童新的興趣點
2.生成內容,重構主題網。
根據兒童的興趣,我們生成了“螞蟻的秘密”“鋪石頭步道”“建造動漫廣場”三個項目,由此形成新的主題網絡圖,如圖4。
中審議可以發生在主題實施過程中的多個時間點,主要目的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現興趣、生發內容。但中審議僅是對主題實施過程的監控,尚未對主題進行整體反思。主題審議由此進入后審議階段,即第五環節。
本環節的主題任務是反思整個主題,總結交流經驗,匯總資料建立資源庫,為完善主題和開啟下一次主題審議奠定基礎。
1.反思主題,總結經驗。
主題結束后,教師需要對主題進行整體的評價與反思。主題的核心價值是否實現?主題目標的實現程度如何?活動的開展是否符合兒童的特點?兒童的經驗是否提升?教育環境的創設是否適宜?反思“大玩家”,我們總結出如下經驗:
(1)教師要善于解讀主題說明。主題說明是主題的注解,教師要能夠解構文本,發現主題的核心價值點以及子主題之間的邏輯關聯,從而架構主題的脈絡。

圖4 《大玩家》主題網絡圖
(2)教師要及時抓住兒童的興趣點。尋找、把握兒童的興趣點并給予支持,有賴于教師的教育機智。
(3)教師要善于搜集資料。兒童的作品、活動照片、語言、家長的反饋等是教師評價主題的重要依據。同時,教師也要善于搜集網絡資料、視頻、圖片等資料以豐富活動過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也為其他教師提供參考。
2.匯總資料,建立資源庫。
主題資源庫是主題審議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將主題中的材料分門別類,以網盤形式存儲在幼兒園的課程資源平臺上,教師可根據需要自行下載使用。“大玩家”建立的資源庫目錄如圖5。

圖5 《大玩家》主題資源庫目錄
第五環節結束之后,主題審議暫告一段落,但這僅是第一輪審議,如果條件允許或有深化主題的需要,教師可以此為基點重新開啟主題審議,進入下一個審議序列。
“五步審議法”是筆者在親身實踐主題審議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歸納而成,具有一定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但它仍需在實踐中檢驗、改進、完善。同時,在進行主題審議時,需要思考如下問題。
在主題審議中,有教師會產生疑惑:“主題審議的環節似曾相識,好像跟平時所說的PCK是一樣的。”實際上,主題審議與PCK既有聯系又有所區別。
PCK包括“教什么”“教誰”“怎樣教”三大要素,而這三大要素同樣是主題審議的重要內容。主題審議需要分析主題的核心價值、兒童的興趣、需要以及可能獲得的核心經驗、可用的資源等。可以說,主題審議和PCK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表現在對兒童、知識價值和教育影響的共同關注,這也是部分教師有似曾相識之感的原因。
兩者的相異處表現在語境的不同。主題審議是從課程的角度出發,使主題更加貼近兒童和本園實際,提升主題的適宜性。而PCK是從教學的角度出發,聚焦于單個集體教學活動,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可以說,相較于PCK,主題審議的內涵要更廣。
在主題審議中,有教師會產生這樣的疑惑:“主題內容能否跳出預設的主題框架?如果可以,生成的內容是否需要回歸主題?”這關涉主題的“預設與生成”。
主題自有其框架,內容之間存在邏輯關聯,構成較為完整的系統。主題審議是對預設主題的降格和個性化操作,使之具體化、情境化。因此,主題審議不可避免地會打破預設的主題框架。如“大玩家”中,教師打破主題框架新增了三個項目。那么,生成的內容需不需要回歸主題呢?
通常的看法是,生成的內容偏離了預設的主題,需要有意識地尋找它與主題的鏈接點,將之拉回到主題框架中。其實,生成的內容不是對主題的叛離,而是加深了主題的深刻性。如“螞蟻的秘密”項目中,兒童通過一系列探究活動了解螞蟻的特點和生活習性,更加容易理解洞與螞蟻生活的關系。教師運用類比思維,很自然地引導兒童探究洞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因此,生成的內容是預設主題的延展,它豐富了預設主題的內涵。
主題審議是教師的修行,教師守住兒童這一原點,分析價值,統整資源,架構主題,付諸實踐,用一種反思性智慧照見教育中的自己,實現自我成長。而“五步審議法”只是助力教師進行主題審議的工具,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修正、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