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君

摘要 目的:探討熱毒寧+口炎清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的臨床效果。方法:收治皰疹性咽峽炎患者120例,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治療組患者采用靜脈滴注熱毒寧注射液及口服口炎清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靜脈滴注利巴韋林治療,比較兩組皰疹性咽峽炎患者治療效果。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和臨床癥狀改善程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熱毒寧+口炎清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的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 熱毒寧;口炎清;皰疹性咽峽炎;利巴韋林
皰疹性咽峽炎是兒科常見病,主要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性發熱性疾病,主要表現有咽喉疼痛,驟然發熱,有時流延,頭痛,可有四肢、腹部疼痛及惡心、嘔吐等臨床表現,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為主要發病群體。選取2016年3-9月收治的皰疹性咽峽炎患者120例,給予熱毒寧靜脈滴注及口服口炎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6年3-9月收治的皰疹性咽峽炎患兒120例,男63例,女57例;年齡7個月~1歲9例,1~3歲58例,3~5歲39例,5~7歲14例,均符合皰疹性咽峽炎診斷標準[1]。所有入組患者被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6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①治療組患者給予熱毒寧靜脈滴注,用量為0.5~0.8mL/(kg·d),最大劑量不超過1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脈滴注,此外,再聯合口炎清治療。②對照組患者主要采用利巴韋林治療,用量為10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脈滴注。查血常規,如白細胞增高>12×109/L,均加入頭孢呋辛鈉50~100mg/(kg·d),分2次靜脈滴注,療程3d。在治療的過程中,密切監測患者的病情變化。
療效評價標準:①有效:體溫在24~72h恢復正常(腋溫<37℃,不回升),咽喉疼痛減輕至無痛,咽峽部皰疹減少至消失。②無效:>72h發熱癥狀和體征仍未消失。
結果
治療組皰疹性咽峽炎患者中有效57例,無效3例。兩組無效的病例均采用其他治療方案全部治愈。治療組患者無不良反應發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見表1。
討論
皰疹性咽峽炎主要由柯薩奇病毒A組引起,好發于夏秋季,在<5歲兒童多見。臨床表現有不同程度發熱、咽痛、流延,懸雍垂及軟腭處可見皰疹,白細胞正常,合并細菌感染時可明顯增高。目前西醫尚無安全特效的抗病毒藥物,通常應用利巴韋林及對癥支持治療,積極預防并發癥。
熱毒寧注射液為中藥復方制劑,由青篙、金銀花、桅子科學配比后精制而成的復方制劑。青篙性辛,苦寒,是解表清熱之良藥;金銀花性寒,味甘,功能清熱解毒,有研究報告金銀花對流感病毒、皰疹病毒有效[2];桅子性寒,味苦,有清熱利濕,抑菌作用。皰疹性咽峽炎屬于中醫學“濕病”范疇,屬于外感發熱性疾病[3]。發熱要耗傷人體陰液。皰疹性咽峽炎伴隨咽喉疼痛,進食困難,更易造成體液流失。因此,治療本病除了應用清熱解毒之外,滋陰更為重要。口炎清中玄參、麥冬、天冬等滋陰作用明顯,對調節人體免疫效果顯著。
本研究顯示,使用熱毒寧十口炎清在治療皰疹性咽峽炎,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明顯縮短,有效率明顯提高,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2]高春梅,杜躍中.金銀花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及應用[J].人參研究,2007,4(1):16-18.
[3]劉國敏,郭素華,程維明.桅子的藥理作用及其機制研究新進展[J].海峽藥學,2008,20(1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