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達莉
摘要 目的:探討醫院感染管理中持續質量改進的應用效果。方法:收治患者12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治療過程中采用常規感染管理,試驗組患者治療過程中采用持續質量改進下的感染管理。結果:試驗組患者感染發生率更低(P<0.05),試驗組患者滿意度評分更高(P<0.05)。結論:持續質量改進在醫院感染管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能明顯降低患者感染發生率。
關鍵詞 醫院感染;持續質量改進;應用效果
醫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治療過程中獲得的感染,包含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住院時獲得并在出院后發生的感染[1]。本研究對醫院感染管理中持續質量改進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收治的患者12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60例。對照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19~76歲,平均(45.82±5.94)歲。試驗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21-75歲,平均(45.94±5.83)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患者治療期間采用常規感染管理,主要是對護理人員的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確保消毒和殺菌處理工作順利完成。試驗組患者治療期間采用持續質量改進完成對醫院感染的管理,具體如下:①成立感染管理小組:根據醫院運行的實際情況,醫院領導要指導各個科室成立感染管理小組,其中由科室主任任小組長,護士長和感染控制護理人員及感染控制醫生為小組成員。感染管理小組成立后,由科室主任根據科室實際情況組織成員分析可能發生的感染,并對小組成員進行工作和責任的劃分,確保其能順利完成感染控制。②完善感染管理制度:在進行感染管理的過程中,還要對相關制度進行完善,其中首先要根據法律規定對特定的制度進行完善,確保感染管理工作能夠滿足相關法律的基本要求。同時,要根據對感染控制人員的管理制度進行完善,其中主要是對感染控制日常工作的管理制度,以及對感染控制人員的獎懲制度。③風險評估:在開展感染控制的過程中,科室主任還要組織小組成員對科室的感染風險進行全面評估,對科室日常工作中高危部門和高危緩解進行明確,并根據科室實際運行情況和對高危因素進行評估。完成評估后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防控策略,并明確小組成員的工作職責,從而確保感染風險得到有效控制。④開展自查工作:在進行感染管理的過程中還要不斷進行科室的自查,其中主要是對科室內發生感染的患者進行全面的分析,明確其發生感染的原因,確定醫護人員工作出現問題導致患者發生感染時,要及時對相關人員進行懲罰,并根據實際情況對后續的工作進行調整和針對性管理,避免相似情況再次出現。⑤工作整改:在醫院日常運行的過程中,要根據各個科室感染控制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評估,對于評估結果較差的科室,應及時讓其進行全面的整改。其中主要是讓相應的科室對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進行改善和調整,并針對科室感染發生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感染控制策略,確保醫院感染控制的效果達到整體要求。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感染發生情況,并完成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價。護理滿意度評價采用自制量表,滿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滿意度越高。
統計學方法:數據處理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完成,用%和(x±s)表示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組間對比用χ2檢驗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患者感染發生情況:試驗組患者發生感染1例,發生率1.67%。對照組患者發生感染11例,發生率18.33%。患者感染發生率比較試驗組更低,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患者滿意度:試驗組患者滿意度評分(92.16±4.85)分,對照組患者滿意度評分(83.49±4.96)分,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比對照組更高,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
醫院感染是患者治療過程中主要的感染類型。臨床上一般將醫院感染分為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體感染和衣原體感染及病原蟲感染等,各種感染類型的感染機制存在一定差異,并且.治療方法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患者發生感染后需要及時對其病原體進行明確,然后給予其針對性的治療措施[2]。
根據臨床研究,醫院感染按照病原體的來源可分為內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其中內源性感染是指患者在醫院治療期間遭到自身固有病原菌侵襲而發生的感染,病原體一般是寄居于患者體內的正常菌群,在患者健康狀況良好的情況下一般不會導致患者感染,但在患者免疫力下降時容易感染。外源性感染是指患者在醫院治療期間遭到非自身固有病原體侵襲而發生的感染,其病原體主要來源于其他患者和醫院的環境及各種醫療設施,屬于間接性的感染。
根據醫院日常運行的實際情況,醫院感染的控制難度較大,并且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抵抗力相對較低[3]。其主要是因為患者自身的抵抗力較弱,在接觸到病原體后更容易遭到侵襲而發生感染。因此必須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對醫院感染控制工作質量進行提升,將醫院感染的發生率控制在合理范圍內,讓患者的疾病治療效果得到有效保障,防止患者因醫院感染而死亡,從而確保醫院的日常工作能正常開展[4]。
持續質量改進是臨床上應用十分廣泛的一種管理理念,其主要是不斷對醫院日常工作進行總結分析,找到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制定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從而促使醫院日常工作質量的提升。對于醫院感染的控制,持續質量改進的應用要求各個科室在日常工作中不斷分析感染發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對感染源和感染途徑進行有效控制,從而降低住院患者的感染發生率。
綜上所述,持續質量改進在醫院感染控制中的應用效果顯著,能明顯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并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羅文瓊,鄧紅玲,袁紅梅.持續質量改進對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質量的影響[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92):18198-18199.
[2]李珂,宋光照,李直.持續質量改進管理理念在醫院感染管理中的應用[J].社區醫學雜志,2017,15(9):47-76.
[3]崔永紅,楊美榮,王鑫.醫院感染管理中應用持續質量改進效果探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39):7885.
[4]王清梅,胡陽瓊,毛長庚,等.持續質量改進在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31(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