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虹毓
【摘要】近年來,特殊領域的教育備受關注。隨著特殊教育的發展,對于教康型人才的需求成為特殊教育人才培養的重點方向。本文從音樂治療專業人才未來的就業領域及音樂教學法課程構建遵循的四個原則重點論述,確定了音樂教學法課程考核方案。
【關鍵詞】音樂治療 音樂教學法 課程
【基金項目】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編號16ZD034);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JC162019);江西中醫藥大學教改課題(編號2016jzyb-2)。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0-0213-02
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始終要以教育的發展為核心,沒有良好的教育就無法培養出時代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在教育發展組成中,特殊領域的教育備受關注,隨著特殊教育的發展,對于教康型人才的需求成為特殊教育人才培養的重點方向。什么是教康型人才?就是在特殊教育領域既能夠進行特殊受教對象進行音樂類唱游課程,同時又能夠進行康復治療的雙向結合人才。本文就以音樂治療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以音樂治療專業基礎課音樂教學法課程為例,來談談如何以培養教康型音樂治療人才為目標的音樂教學法課程的跨學科構建。
一、要明確音樂治療專業人才未來的就業領域
我們的培養目標是要對接未來,什么是未來,對于今天而言明天就是未來,對于在校就讀的大學生而言,四年后走出校門面臨社會就業崗位的選擇就是他們的未來。音樂治療專業的學生未來的就業方向為綜合性醫院的康復科、心理科,精神病院、普通中小學、幼教園、特殊教育學校、養老院、社區身心康復機構等等,受眾面非常之廣。這些就業領域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已經不僅僅是只會單一學科的從業人員,我們以特殊教育領域為例,特教的發展需要的是能夠兼具教學與康復復合型人才,那么,我們的教學課堂就要以未來對人才需求的類型為導向,來重新構建我們的教學課程。我們以音樂治療專業開設的音樂教學法課程為例,傳統的音樂教學法課堂僅限于坐在課堂進行音樂教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傳授,并且以針對普通中小學音樂教學為主,然后,音樂治療專業的學生,將來更多的是要面向特殊教育群體,這個群體多半除了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還要兼顧肢體或者精神類康復的需求。因此,我們進行了音樂教學法跨學科課程的構建嘗試,在我們的課堂里,不再是傳統的教授模式,以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為主要形式,教授奧爾夫、達爾克羅茲、柯達伊等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踐課程的創編,在創編的過程中,每個小組選擇不同的實踐教學領域,針對不同的授課人群,開展人群特點的知識整理。比如,以自閉癥兒童為教學對象的實踐教學設計,首先,小組同學要共同查找自閉癥兒童相關的病癥資料與特點,這期間,會涉及到了解相關神經學方面的知識,那么我們會邀請醫學領域的教授神經學課程的教師給予相關醫學方面知識的指導,有些自閉癥患兒會伴有肢體不協調等方面的障礙,我們會邀請康復學課程的教師加入指導小組指導學生康復技能,學生,將康復技能與音樂治療技能、音樂活動形式相結合,創造全新的音樂康復活動項目,由此,使學生基于一個項目主體,展開全方位多學科的知識領域的接觸,我們的教學法課程由原有的單一學科課程轉變為以音樂教學法課程為原點輻射各門相關學科,融合各個學科相關領域知識的跨學科課程。
音樂教學法跨學科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注重的是對學生思維和能力的培養。批判思維 Critical Thinking、成長性思維Growth Mindset、創新思維 Innovative Thinking、動手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可遷移知識和技能的能力的綜合培養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二、課程構建遵循四個原則:理念先導、方法指導、實踐引導、評價主導
1.理念先導,培養批判性思維,提升創新能力。
以特殊兒童音樂教學實踐課設計為例。通常學生會從特殊兒童音樂學習能力入手,編寫與音樂能力相對應的歌唱、舞蹈音樂課程。我們的音樂教學法實踐課程部分,讓學生首先從教授的特殊兒童類別的病癥入手,從醫學的角度全面了解病因以及病癥特點,明白是什么病理原因導致學習能力異于普通兒童。針對其病因,了解哪些醫學康復技能能夠幫助特殊兒童提升學習能力,然后將醫學康復技能融合到豐富有趣的音樂活動形式中,既有利于特殊兒童的接受又在寓教當中提升了特殊兒童的康復效果。所以,我們從改變學生的課程設計思維著手。
2.方法指導,探索和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
當代音樂教學方法可謂百花齊放,各種各樣的先進的教學理念充斥著我們的教學思維,奧爾夫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達爾克羅茲教學法、感覺統合教學法以及第三空間教學法等等,層出不窮,我們要將這些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帶入課堂,讓學生掌握這些不同類別的教學方法,以體驗式參與式,首先感受這些先進教學方法帶給自身的改變與體驗,然后,將這些豐富多樣的音樂教學方法加以變化發展,投入到特殊兒童音樂教育領域中與運用,在教學的同時,最大限度的發揮音樂教育的矯治功能作用。
3.實踐引導,不同場景,豐富多元的項目體驗。
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現實工作環境,進入各種康復機構、特教機構、心理機構、中小學,親身接觸未來的即將面臨的工作環境,接受受教對象,不是在想象中學,而是在實踐中學,去實地接觸考察學習研究,從中體驗真實教學環境所帶來的挑戰。
三、結語
經過近三年的改革嘗試,我們的教學效果初見成效,連續兩年的畢業生反饋的信息中可以看到,學生畢業后對于新的工作環境工作崗位適應得非常順利,而且,都在短期內成為自己所在工作部門的教學骨干,創新思維、復合能力成為他們教學工作中強有力的武器,尤其在特教領域工作的學生,反饋了卓有成效的特殊兒童教學康復實踐效果,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作為教育學,我們教學思維的改變會對培養人才能力的提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教學思維的創新教學方式的改變將會在未來的教學中看到精彩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