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守娟
對于語文閱讀教學教什么,歷來都有爭論。傳統教學中過多關注文本知識與情感,的確無可厚非,但是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從海量信息中學會篩選,學習顯得尤為重要。對此“新課標”中也曾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對于語文閱讀教學來說,也應堅持以學習閱讀方法與語言文字運用為主。
課堂是學生的,對于低年級閱讀教學來說,應該基于他們的立場,選擇適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理解與表達。而要做到這一點,前提是要理解學生,盡可能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以便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發展他們的自我表達能力。
一、立足學生生活
在閱讀教學中,回歸學生的生活實踐的主要方法是創設生活情境。對于閱讀教學來說,更多指向言語實踐。如果脫離實際生活,生搬硬套去理解閱讀內容,效果必然不佳。只有結合具體語境,結合學生生活體驗去理解,才會更加深刻。對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回歸學生生活實踐,結合他們生活體驗創設具體語境,繼而推促其理解深化。
如《田家四季歌》一課涉及農村中很多場景,比如插秧、耕田,對于農村學生來說,可能還有些印象,但是對于城市學生來說,如果直接解釋,學生必然一頭霧水。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播放相關農村視頻,繼而從中逐步穿插詞語,并與其場景進行一一對應。通過這種方式,不僅省去了教師枯燥講解,而且還可以讓學生理解到位。
二、立足學生基礎
學習的過程,其實也是信息重組的過程。具體來說這個過程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對新信息進行重新建構,另一個是對原有的經驗信息進行改造與重組。語文是生活的,語文知識的學習更多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在進行閱讀之前,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教師教學就要立足學生實際,充分了解他們已有的知識建構,并有針對性地開展閱讀教學。
如《畫楊桃》一課,不少教師在導入階段會圍繞題目進行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看了這個題目,會產生哪些問題?”這時,有學生答:“誰在畫?”有的學生會說:“畫得結果怎樣?”還有的學生說:“用什么畫的?”表面上看,學生思考很有深度,教師也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梳理,繼而為順利進入下一階段教學奠定基礎,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已經在課前初步預習過,對于課文內容也有所了解,自然對問題答案有所了解。因而他們的這些思考屬于假問題,是應付式的思考。學生為什么還會提出?根本原因還在于迎合教師。這樣下去,恐怕學生離自主思考會越來越遠了。對于教師來說,應在課前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建構進行了解,盡可能從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盡可能做到學生已經知道的不講,學生的盲區、疑惑的重點講解,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對其新知識進行重新建構,以便更好地提高效率。
三、立足學生視角
兒童的思維與成人思維不同,不僅具體形象,而且還很感性。在他們的眼中,即便是小草、小花都是有生命的,都會思考。很多時候,在成人眼里一件可笑的事情,在他們眼中卻變得無比神圣。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往往給沒有生命的事物賦予生命。因而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學生認知發展,站在他們的立場,通過他們的角度審視問題。并且學會用他們的思維,他們的方式思考問題。也許最終的答案與標準答案會不同,但其課堂效果必然充滿童趣。
如《找春天》一課,在學生初步閱讀文本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春天在哪里?小草是春天的眉毛,野花是春天的眼睛,樹木是春天的音符,小溪是春天的琴聲……那你們再找一找,誰是春天的雙腳?誰是春天的頭發呢?”有學生說:“春風是春天的雙腳!”也有學生說:“風箏是春天的信使!”……在這一互動中,課堂充滿了童趣,在推促學生積極思考,營造良好氛圍的同時,也為課堂精彩奠定了基礎。正因為教師關注了學生純真的心靈,了解他們思維的特點,課堂才充滿了人性之美。
課堂是學生的,教師彰顯學生地位,立足學生角度,通過學生思維進行思考,進行挖掘,就會發現,課堂是有趣的,是精彩的。如果教師眼中無生,課堂必然會失去活力。教師一定要堅守學生本位,回歸學生立場,學會通過學生角度,結合學生生活,推進閱讀教學,也只有這樣,才能將課堂教學推向理想之境。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實驗小學)
編輯/趙卓然